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他的名和字中就可以略见一斑。王维字“摩洁”,如与名连读则为维摩洁,他的名和字取自《维摩洁经》中的“维摩洁居士。”据说他三十岁丧妻后,终生未续弦,也终生不食腥膻之物,他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间的别墅,生活更为优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  相似文献   

2.
终南山在唐诗中得到了多方面描绘。围绕对终南山的书写,唐诗不仅形成了"望终南"的抒情模式,而且也形成了"咏终南"的题材系列;唐诗钟情于终南山,与此山在唐人政治生活中所占重要地位及其对诗人生活的影响分不开,更与诗人精神世界中对它的再造有密切关系。唐人超越对终南山这一实体之山的书写范畴,把它作为理想的精神家园进行讴歌,反映了他们在人生进退选择中走过的曲折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3.
方干被称为一位“不识朝、不识市”的高隐,其实并非如此。他早年及中老年时曾在睦州故乡和镜湖过着隐居生活,但身在江湖却心存魏阙。他曾多次应举求仕,却屡遭挫折,一生始终未能抑制住为求仕而躁动的心。经历多次挫折之后,他感叹愤激,不时地唱出了似若敝席功名、豁达自处、甘于隐退的诗句,然而这正是他急于求仕而不得时发出的心声,表现出不甘于隐逸而追求入仕的微妙心态  相似文献   

4.
太白山名考     
太白山,这是人们所共知的山名;但提到惇物山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太白山早在夏商时叫惇物山夜钤绲囊徊康乩碇鳌队砉薄分芯陀屑窃?“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干鸟鼠”饩浠笆鞘裁匆馑寄?《禹贡注解》云:“荆山与荆州山同名,此在陕西朝邑县西南,峡山在峡山县东北,终南山在周至县南,惇物山在眉县南,乌鼠山在甘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第一次隐居,正值他的青少年时代,这是他的人生观、思想性格形成的时期,也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奠基时期。要研究李白是怎样成长为伟大诗人的,就要弄清楚他的第一次隐居生活。现就我在李白故里实地调查的一些材料并结合一些文献资料谈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具有治国长才,位至宰相,并主持熙宁变法,变法失败后,退隐林泉过山野生活。他为官期间,一心忙于政务,所写的少量的咏物纪游诗,带有浓烈的积极入世的感情色彩,是一种“有我之境”;二次罢相后,他隐居“半山”,表现出“无官一身轻”的清高洒脱的神态,但内心深处并没有忘却政治和变法之争。这种“身在山林,心存魏网”的矛盾心境,使他退隐后的诗在意境上表现出“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的特点,堪称“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是中国当代最卓越最伟大的诗人。毛泽东的诗词,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无不充溢着一种博大恢宏、雄奇恣纵的激情与张力,真所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成为中国诗坛上一曲风格独特、个性强烈、色彩斑斓的绝唱。在毛泽东的全部诗词作品中,写到山的占绝大多数;有的实指,有的泛指,还有神话传说中的。毛泽东为什么如此乐于娴于写山呢?因为他生于山、长于山,从小就熟悉山、喜欢山,他的一生与山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大山塑造了他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大山给了他革命成功的条件,所以他对山有着一种特别亲切浓…  相似文献   

8.
清明话民俗     
清明是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孝经纬》称作:“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这个节气的第一天,便是我国民间习俗中的清明节。传说春秋时期,公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逃亡十九年,回国后当上了国君,称为晋文公。他即位后封赏曾与他一同逃亡的大臣,独忘了割股以进食的忠臣介之推。介之推遂与其母隐居绵山。后有人向晋文公提起介之推,文公懊悔,亲自往绵山寻找,不得踪迹,便  相似文献   

9.
曼君 《山西老年》2009,(3):10-10
阎锡山1949年跟蒋介石逃到台湾后,蒋介石不忘他和冯玉祥联合倒蒋的历史,表面上给了个行政院长,不到一年时间,就将他革职。于是,阎锡山只好隐居金山山麓的三间茅草屋中,度过他人生最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是旅居欧洲30多年的华人绅士、亿万富豪,一个是家住深山的普通村妇,只因一夜借宿,彼此竟产生了惺惺相惜的真情。没有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的缠绵情节,他却坚定承诺:"我就是你下半生的男人。"为了和心上人朝夕相处,他离开西班牙,在云端下,梯田边,筑起一座"爱情驿站",甘愿隐居深山成为一名农夫……姚南山是浙江青田县人,很小就失  相似文献   

11.
静嗅暗香     
王永顺 《社区》2012,(20):50-50
一个人累了烦了。需要清静清静,是自然而然的。不过,和现实相对的是,内心里总有另一个自己,这另一个自己对清静有更高的要求,总想找一个地方去隐居。《幽梦影》的作者张潮,也许是在某一天累极了,信笔写道:妻、子颇足累人,羡和靖先生梅妻鹤子。和靖先生就是宋代诗人林逋。每次有隐居的想法时。同样会想到林逋。他隐居在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为趣,终生未娶。只有这样清高绝世的人,才能写出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相似文献   

12.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由于受到国势颓败、家园沦丧的痛苦煎熬,产生了严重的出世思想,把家由宜阳三乡迁到了登封少室南原。寄情山水,学佛问道。但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又使他在家乡沦陷、人民痛苦、国家忧患三件大事上不能释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促使他在隐居中还屡屡参加应试。居家登封的九年,元好问虽是在出世和出仕两种思想矛盾中度过,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将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中国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画家,爱画山水画。朋友请他画一幅青松图,他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后来他想:松树和柏树是同科植物,如果画上柏树就更好了。于是又画上柏树。又一想:再画上竹和梅,不就成了“岁寒三友”吗?于是又挥笔画上了竹和梅!画着画着,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为什么要到隆中隐居,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生活贫困,不可能到地主经济集中的城南、城东去求田问舍,也不会到曹操占领的南阳去躬耕隐居。诸葛亮在隐居隆中10年,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他意志并未消沉。他冷静地分析全国形势,对时局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为了帮助刘备明确政治方向,提出了为后世广为称道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为什么要到隆中隐居,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生活贫困,不可能到地主经济集中的城南、城东去求田问舍,也不会到曹操占领的南阳去躬耕隐居。诸葛亮在隐居隆中10年,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他意志并未消沉。他冷静地分析全国形势,对时局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为了帮助刘备明确政治方向,提出了为后世广为称道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诗,在万紫千红,缤纷多采的盛唐诗坛上,卓然成一大家。和孟浩然等人一道,号称山水田园诗派,掀起了继谢灵运之后,我国山水诗的又一个高潮,在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题兰田烟雨图》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觉得:这个评价主要是针对王维后期(开元末到天宝末这十五、六年时间内)王维作为辋川别业的主人,由壮年向老年过渡时写的大量的反映隐居终南,辋川闲情逸致生活的山水田园诗而言的。这时,唐朝一方面是国势的强大和经济的繁荣都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是在这强盛繁华的背后却潜伏着衰落的危机。王维又过的是恬静悠闲的生活,在风景优美的别墅中“弹琴赋诗,傲啸终日”。他自己曾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相似文献   

17.
结合芭蕉生平,解析其俳句的原典,深川隐居前的芭蕉自然观经历了自然是制造诙谐的要素、自然是句的诙谐点两个阶段。隐居生活使他意识到了自然的伟大。隐居后的游历使其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高阶段。芭蕉的自然观被隐居和游历分为了"自然是造句的要素"、"自然是情感的代言"和"融入自然"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萨都剌简论     
萨都刺是元代独具特色的诗人。长期以来,关于他的族属、生平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有争议。本文全面论述了萨都刺的生平、思想与创作,并就他的生卒年月、族属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萨氏并非蒙古族、维吾尔族,而是回族。他的一生约活了八十多岁,晚年避元末农民大起义而隐居。他的一生“以诗鸣世”,是元代独成一家的诗人。他为中国诗歌园地增添了一种新的活力与北方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现象成因论李明山诸葛亮(181——234)结束南阳的躬耕隐居生活,开始在大江南北驰骋,直到病死五丈原,在短短20多年的政坛生涯中,自我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光彩照人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随着历史的变迁,诸葛亮形象日益高大、伟岸。诸葛亮生前活动区域内,...  相似文献   

20.
陈继儒是晚明的大名士2,9岁弃科举隐居山林,完成了由儒家"入世"向佛道"出世"思想的转变。隐居山林后他结交显要,参与社会事务,仍未脱离儒家的处世哲学;在心态方面,他处世淡定平和,追求洒脱自然的田园生活,并兼习禅宗,谈禅说玄。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三教融通的哲学思想体系。就陈继儒的为人及为文中所体现的儒释道思想作一个剖析,以进一步考察晚明文人的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