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望之 《中华魂》2014,(15):38-39
亲爱的牛汉生同志: 来信收悉。按照来信的提示,我找来了《炎黄春秋》今年第5期,认真阅读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要警惕什么样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实与虚》这三篇文章。我读后确实与你有同感,这些文章把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搅糊涂了:似乎如今只有在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早有定论的事情上纠缠不清,反复折腾,才不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我看来,事情恐怕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时代的新样态,其本质在于通过否定党的历史、成就和现实,从而达到消解主流价值、扰乱政治秩序的目的。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价值冲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历史虚无主义正本清源,帮助青年甄别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认识其危害性;要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四史”宣传教育,发挥主流价值观引领作用,发挥其对青年的价值导向、精神驱动和思想保障功能,从根本上破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霍文琦 《中华魂》2014,(19):19-21
本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版曾于4月23日刊发《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一文,专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政治诉求等从学理上进行了剖析。本期我们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殿仁中将,从该思潮的传播特点、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等角度,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种种虚无言论的真实目的是否认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歪曲、否定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功绩和地位。历史虚无主义虽以学术的面孔出场,但实质性地涉及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因此,为了揭示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荒谬,我们有必要回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情境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从近代中国历史实践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回应和批判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  相似文献   

5.
电视系列片《河殇》曾一度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有的人称为“《河殇》现象”,一些“精英”们纷纷登场为《河殇》拍手叫好,大造舆论。那么,《河殇》究竟宣扬了什么?它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很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一、《河殇》的要害是宣扬民族虚无主义 在如何对待本民族的历史及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6.
尼采在价值的意义上系统地探讨了现代性所暗含的虚无主义困境,从而使得虚无主义成为一个必须给予克服的当务之急。但是,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从尼采到海德格尔,由于始终囿于价值论的视域,因而并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其实,在尼采之前,马克思就已经意识到了,伴随着"神圣形象"解体的是虚无主义的来临,但马克思并没有把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寄托于如何在哲学的意义上重建新价值,而是很快实现了视域的转换,转向了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就是后来《资本论》的诞生。《资本论》不仅发现了虚无主义产生的现实根源——资本,而且也通过确证资本的虚无本质,为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现实的道路。?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几乎是一对孪生子。因为“全盘西化”论必须以否定本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为其前提;而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盘西化”论。1988年夏,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堪称为这对孪生子的典型。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不同于对历史的反思。因反思目的在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即  相似文献   

8.
赵倡文 《中华魂》2013,(9):48-50
前不久,一本名为《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的新书出版了。  相似文献   

9.
石冠 《中华魂》2008,(5):37-38
《南方周末》2007年11月29日发表了该报记者朱强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先生的访谈录,题为《摆脱"土匪史观",跳出"内战思维"》。记者从杨天石关于蒋介石日记的开放可以改写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开始问起,又引出杨先生关  相似文献   

1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包含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萌芽",但其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其主要表现是:文献虽然弘扬了实践观点,但这里的实践概念还仅仅是一个包含了主体能动性的抽象的实践概念,而成熟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则是一个现实的实践概念,即社会历史的概念。由于《提纲》还没有提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的解释原则、历史的思维逻辑和历史的评价尺度,因而在关于社会和人的理解上,《提纲》也未能实现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社会向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转变。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不能完全以此文献为标准,特别是不能用《提纲》的观点去消解和贬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1.
虚无主义作为现代文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西方的独断论传统是虚无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现代文明中的矛盾是虚无主义泛滥的催化剂,而个人体验又使其内化为人的某种精神。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已真实地表现在生活中,而关于虚无主义是不是人类新曙光的理论还没有定论。虚无主义到底是人类的绝路还是出路,关键在于是它驾驭了人,还是人驾驭了它。  相似文献   

12.
质疑和重估医学的价值是《医学虚无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对策取向。作为医学哲学的重要问题,医学虚无主义长久以来都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话题来讨论,斯特根加在《医学虚无主义》中,在历史考察基础上,首次对当代医学干预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证明,并对其医学虚无主义立场进行了经验与形式证明,强调需要重估当代医学理念与研究重点,最终提出一种温和医学主张。这一工作为进一步反思当代医学提供了一个综合事实与价值的整体视角,其怀疑立场也有助于人们对现代医学的盲目乐观主义保持审慎。  相似文献   

13.
学好用好百年党史,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研究、总结党的历史。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深刻理解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在新时代树立正确党史观,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表率,形成了许多丰富深刻的重要思想。我们可以从理论向度、历史向度、应对向度三个方面,深入理解他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从理论向度上,习近平点明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要害;从历史向度上,习近平阐明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从应对向度上,习近平指明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完整策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全党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抵御意识形态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呈蔓延之势,它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严重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系统深入地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背景及其观点、特点、实质和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优化师资力量,注重学生历史观的培养,发挥正反两面教育的合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逐渐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6.
在如何对待人类的哲学遗产上,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既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又批判了历史复古主义。这一批判不仅为他构建庞大的哲学史大厦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后人科学地从事哲学史研究提供启迪和借鉴,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 黑格尔认为,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一个错误的倾向就是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后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对《庄子》的后现代阐释,可以给下列观点一个有力的佐证:虽然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但后现代精神(强烈的否定和虚无主义)却并非只限于一时一地。它是人类历史中经常出现的短暂存在,在当今时代,它必然被新理性主义所代替。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以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共同理想为根基,感召个体形成连续一致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想象。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遮蔽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认识;贬低民族文化,模糊"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的认识;抽空共同价值观,混乱"我们是谁"的认识;虚无共同理想,动摇"我们去向何处"的信念。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实质,增强文化自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从而提升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田心铭 《中华魂》2014,(15):15-20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30多年来经受住了社会实践的检验。尤其是由《决议》论定的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对新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数十年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决议》已经成为一些企图否定党的历史、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人不可逾越的屏障。邓小平最早提出写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且主持了《决议》的起草工作。《邓小平文选》中《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一文,收入了从1980年3月到1981年6月关于决议的九次谈话的节录。除这九次外,《邓小平年谱(1975—1992)》记录的这期间邓小平关于《决议》的谈话,还有多次(如1980年6月9日、8月10日,1981年3月7日、3月9日)。此外,邓小平这一时期还多次在其他场合谈到如何认识党的历史、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实践证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制定这个高举起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决议》,是他的一项伟大历史功绩,对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深入学习、认真研究邓小平主持制定《决议》的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土地改革法》何曾“夭折”——四川土地改革亲历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信《中华魂》编辑部:我是一个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比较注意。我注意到,这些年来有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来势凶猛。按照媒体上某些文章的说法,似乎共产党在建国以来就没有做过什么好事,一部当代中国史是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的历史。这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差距实在太大,无法理解。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土地改革法〉的夭折》(载《炎黄春秋》2006年第8期,署名何之光)。这篇文章把我们历来认为是解放生产力,使数千年来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翻身做主人的土地改革描绘成血雨腥风、野蛮残暴、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际上不得人心的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