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城市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是此次世博会的重要内容.世博会公众论坛的主题设置和世博展馆的设计都体现了城市文化与世博会的互动,并为上海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参照.上海世博会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形象、文化创新能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对周边区域发挥着辐射作用,成为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
根据芬兰世博外交效果评估的专业调查数据和笔者的采访,以芬兰上海世博会上世博外交展示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注重发展高科技三个核心理念作为切入点,通过芬兰在世博会上软实力展示的介绍,以及世博会前后公众对于芬兰,包括芬兰企业以及产品认知度的比较,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论证世博会作为一个特殊的外交平台能够提升参展国——芬兰的国家形象,优化投资环境和提高国外公众对芬兰企业及其产品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的娱性文化逻辑建构了"狂欢中国"的形象,欲望叙事策略建构了"欲望中国"的形象,而其对民族主义情绪的生产与传播则建构了奇观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建构。由于将"大众"误识为"人民大众",将"欲望"等同于"民心",以及将"市场化"中性化,我们对大众文化缺乏深刻的哲学反省和有针对性的文化批判,而制度匮乏和制度剩余的状况同时并存则使大众文化生产缺少有力的体制引导。朝向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大众文化实践应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框架内进行理念和制度的规划,以建构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经验与认同符号的"和谐中国"形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4.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中国与世博交往的一百多年来,福建似乎被边缘化了,但实际上,福建在推动世博的中国进程、塑造世博的中国形象、点亮世博的中国创造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唯一保存完整的文化遗迹、全球最佳城市实践区的第一样板等活跃着福建的身影,而且联合国馆以及一些亚洲和欧洲的展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福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深刻地感悟到福建人智慧的光芒和活力的脉动.  相似文献   

5.
卢晓 《南方论刊》2010,(5):15-17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实力逐年提升,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更是勇于承担责任,表现出了东方大国的风范。目前世界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很多国家都对中国的发展怀有戒心,以至于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的问题也因此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世博会即将召开的时机,如何能够利用世博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本文在阐述“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款实力律设的不足与发展方向.并对于如何利用世博会契机提高软实力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化是最具民族特性也是最具文化差异性的文化品类,正是这种民族性和差异性最容易引起关注.但是一味主张文化“绝对性”“原汁原味”地对外传播,对“国家公关时代”的国家形象建构而言是不现实的.传播者在选择传播内容和方式时要有所取舍、提升和创新,注重对世界文化共性的展示和文化差异性的改造,注重用现代元素展示传统文化主题.这种文化调试应该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对外传播,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7.
借助世博会的契机,上海城市景观得到了美化和整饰,以期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支撑上海城市形象的城市文化尚未打破狭隘的地域和身份观念,缺乏开放度,新旧上海人正互相调适以谋求新的文化认同。世博建设加快了都市公共领域空间上的拓展,为海派文化的再次崛起提供了绝佳契机,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形象的提升更需要文化思想上的交流与扩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行为以及各种机构团体、社会民众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对外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特别是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媒介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精品,传播中国文化,以展示崭新的国家形象.文章着重分析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选取,以及所展示之形象与时代精神,从而展示建国十七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于新形势下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醒示作用.推进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建设,不仅要注重编码环节的理论建构,确保传播内容符合大众风格,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传播的载体和方式,最为关键的是理论实现环节必须突出大众主体地位,符合大众主体意识,保障大众主体利益.吸收编码解码理论的有益启示,建立系统科学的编码、传播和解码工作机制,强化思想文化价值引导,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共识,对于当下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一个半世纪的参博历程几经波折,从中折射出的是一百多年来世博的成长与中国的进步,以及两者之间的深刻关联。中国参博的第一阶段(1851年-1867年),实际上是为商人间建立的贸易联系,而世博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存在诸多局限,对中国的影响也很有限;第二阶段(1873年-1905年),世博会在多个层面取得突破,实现了由展示舞台向交流平台的升华。清政府的参博态度也逐渐由被动接触转变为主动参与,并籍此促进"新政"的推行;第三阶段(1906年-1939年)世博影响力强劲提升,利用其正面影响,中国参博历程达到第一个高峰;第四阶段(1982年至今)世博会在制度与理念方面的转变,使其实现了从强国聚会到全球盛会的再一次升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成为世博发展史和中国参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