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以来,中国人民从未放弃过收回澳门的努力。仅20世纪L半叶,中方特别是广东民众采取较为激烈的行动提出收回要求的就有三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维护主权、收复土地的坚定信念。一20世纪初年,由于葡萄牙人在澳门周围不断采取蚕食扩张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纠纷。为防止葡人屡屡制造事端,广州、香山(今中山)和香港的人民纷纷要求当局派人与澳葡明确划清界线。1909年初,中葡开始谈判。为维护澳门主权,香山人民在同年3月成立了“勘界维持会”,不久,“广东勘界维持总会”和…  相似文献   

2.
谭旭虎 《学术交流》2015,(4):214-218
中西文化交流一直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的研究重点,这部分内容在他的中国研究中不仅占据了很大比重,同时也是其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史景迁通过对跨越中西文化的个案及群体分析,试图重构多个世纪以来两种文化间的历史交流与碰撞。通过考察史景迁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我们既能对其中国研究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亦能获取对当代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交互的有益启示与经验。  相似文献   

3.
金雅 《浙江学刊》2003,4(2):191-19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古今文化转换与中西文化撞击的现实环境中,梁启超率先以积极的姿态迎击挑战,他敏锐地意识到民族文化的新生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文化课题,也是一个与民族命运攸关的政治课题;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汇融通的问题,也是民族文化传承涅槃的问题。面对这个时代与历史课题,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中西文化“结婚论”。在文化“结婚”的理念指导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体现出重化合、创新变、扬个性的鲜明的理论风貌。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的文化研究看似热闹,实仍处在脱颖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学人们往往热衷于中西文化优劣长短的比较。这也是自五四时期梁漱溟、胡适以来文化研究的共同弱点。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且有其必要性。但若仅局限于对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孰短孰长的比较,缺乏对中西文化各自的价值系统作深层的探究,其结果往往只是浅层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不可能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我根据自己1985年以来在新加坡、香港、日本及西德、美国等地访问讲学的亲身感受,认为:无论是已经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或是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发生过“文化危机”,就是说自身本来的传统文化遇  相似文献   

5.
危机与探寻——“中学西渐”的分期、特点及其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从“中学西渐”的视角来考察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文章认为,从16世纪末开始的四个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中学西渐的高潮,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与西方世界业已爆发或潜在的文化危机相联系,都给予西方文化的发展以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的需要,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来评价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学者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主要特点。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和借鉴反映了特定时代经济和政治的要求,其观念的逻辑是从属于并服务于社会进步的客观逻辑的。中学西渐的历程,既表明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同时也说明从全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的观点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这是在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下实现的,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使台湾问题进一步凸现,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裂分子的运作下,台湾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倾向,中央根据两岸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把对台工作的重点由“促统”转向“阻独”。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进一步表明我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大陆对台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两岸关系问题的法律内涵进一步丰富。多年以来,我国对台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范式基本上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全盘西化”文化价值观作用下“西体中用”文化价值观的产物.这一范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结合木斋先生的古诗研究和笔者本人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局面应该在21世纪尽快结束;并且应该用“中体西用”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体系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登宝 《社科纵横》2002,17(4):81-82
中国山水画如何继承与创新 ,成为近当代中国画坛第一流才智之士殚精竭虑的焦点。近百年以来的中西文化论战 ,与中国艺术现代化的争辩 ,都围绕着“死守传统”与“全盘西化”之外 ,就是以西方的观念与方法来改造中国山水画 ,以及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吸取其他文化之营养来谋求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就中国山水画而言 ,近当代画家在这两条路上的努力 ,的确出现过许多不同的非凡成就。从鸦片战争到 2 0世纪中叶 ,中国画家中的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与齐白石 ,是从传统的文人画范畴中异军突起 ,对山水画振衰起弊 ,另辟蹊径的人物 ;而徐悲鸿、李可染与林…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回顾与现状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古已有之,大家公认在明清之际就已形成开启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所谓“西学东渐”有密切联系。起初,中国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0.
澳门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有赖于实力强劲的本土作家和离岸作家的辛勤耕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校园文学、女性文学和本土都市文学三大板块。在这中西文化交汇之地的澳门散文创作的主题追求上,除了反映当代颇具特色的澳门的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外,还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像磁场似地吸引着澳门作家,使澳门散文在母体文化培育下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由于澳门作家在平静的社会中生活,使他们的创作心境也极为平静,澳门散文总体上表现出平和闲静的艺术风格,犹如品茗谈心,抒发情怀,波澜不兴,但却极有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1.
澳门社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小的澳门有着众多的社团,这是澳门社会的一大特色。据报道,迄今为止,在澳门4O多万人口中,已成立了2000多个社团。他们活跃在澳门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了澳门居民关心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空前高涨。一、澳门社团的发展概况所谓“社团”,是指经过法律手续成立的。从事经济活动或社会公共事业的社会组织。澳门人口不多,但社团却不少。特别是1993年3月《澳门基本法颁布后,社团数量更是猛增,据《澳门手册》提供的最新资料,截止到1998年上半年,澳门注册登记的社团已经超过1,460个。其中以体育团体最多,达40O百多个,…  相似文献   

12.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西方文化也渗透到东方每一个国度。东方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中西文化的接触虽古已有之,但由接触而呈冲突却是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后的情形。近代中国遂成为中西文化之争的战场。文化间的冲突,若处于社会变革的大时代里,往往不限于纯文化的性质,而带有深刻的政治背景。近代的中西文化矛盾,是一个落后于时势的文明古国与生气勃勃的外部世界的矛盾在观念形态中的再现。于是,中西文化之争成为中国人寻找民族振兴之途的同步进程,而每一代苦苦思索的爱国之士,都以解决民族文化中这一骤然出现的不平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由于人们在各自的时代中所获得的启示不同,他们在这方面的志向和努力便呈现出相互区别又彼此衔接的三大历史阶段。大致说来,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失败,是致力于中西文化互相调和的时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到三十年代前叶,是致力于中西文化互相批判的时期,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到新中国成立,是致力于中西文化互相融合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面貌和新内容,中西文化双向互动、交流中,中西文化之间的吸纳、拒斥、融合,挑战与回应的主要表现是: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有所吸纳、有所拒斥、有所融合,表层文化的吸纳与深层文化的拒斥,戒心的淡化与底线的固守。越是处于文化表层的东西,越容易被人吸收,越是文化深层的东西,越不容易被改变。根据文化交流的规律,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物质文化已经本土化,制度文化也部分地被借鉴,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虽然潜移默化,但是存在着较多的矛盾。所以,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文化吸纳是全方位的和表层的,文化拒斥是局部的、核心的,深层文化的融合是前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4.
考察 2 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与文化运动 ,必须把握两个有重要的意义的支点 ,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80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这是两次基本文化取向相反的潮动 ,分别出现在2 0世纪前后两端。文化寻根思潮发起的重要理由之一 ,即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断裂”的不良后果 ,而他们的责任 ,就是要续起传统文化之链 ,重塑或重镀民族文化辉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80年代文化寻根思潮之间深刻的冲突 ,事实上反映了世界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民族性、横向接受与纵向继承等关系的紧张 ,这是 2 0世纪中国文化面临的最严峻、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世纪初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激撞、融汇就一直紧密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留学生文学则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本世纪我国兴起过三次集中而具有文化意味的留学生热潮:一是“五四”时期;二是台湾地区60~70年代;三是内地始于80年代至今方兴未艾的“留学潮”。不同的生活方式、迥异的文化背景、羁旅异国的酸甜苦辣,无不使飘洋过海、远离故土亲人的敏感青年百感交集,“留学生文学”也由此诞生。它反映了处于中西文化碰撞下具有跨文化经验的留学生的各种复杂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文学可说是近百年来中西…  相似文献   

16.
韦林珍  钟海 《唐都学刊》2005,21(4):61-65
牟宗三从“道德的心”这个文化生命“本原形态”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和抉发。他认为,中西文化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西学东渐冲击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破”后如何去“立”的问题,他提出了一条更加注重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文化发展之路。他的关于文化和文化发展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当前文化和民主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钱谷融先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撰文指出,高尔基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于是认为最早提出“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是高尔基;进入21世纪后,钱先生又说,“文学是人学”的发明权应归属于泰纳。本文认为:事实上,高尔基未曾提出过“文学是人学”的建议,泰纳也没有作过“文学是人学”的完整表达。不过,尽管如此,钱谷融先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政治与文学生态中,能提出“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并阐释文学的“人性”品格,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才情,更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在后来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中,这一提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不过,也应该看到,“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缺乏其自圆其说的学理性依据,尤其站在新的世纪,以更高的标准对这一命题进行审视,其存在的局限性也是较为明显的,这就是:人是文学描写的中心,而不是文学描写对象的全部;人是评价文学的一个尺度,并不是评价文学的唯一尺度。文学还应遵循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格的构建——“五·四”时期文化激进主义者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探索和启示·陈红一个多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人的现代性的探求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一样,经历了一个一波三折、步履维艰的历程。经过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和近代启蒙思潮的理论孕育,“五·四”时...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中后期,在纯文学逐渐低落的中国当代文学园地上,悄然绽开了一朵艺术奇葩———旅外文学。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的“出国潮”这一社会现象在文学上的具体反映,是那些远渡重洋、寻求别样人生的炎黄子孙异域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类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新、奇、特的异域风情,崭新的视角,赢得了广大读者。所谓旅外文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反映文化碰撞中的留学生及打工者等边缘人心态的文学作品。这一概念是由作品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身份决定的。旅外文学的出现,填补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它所塑造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20.
随着香港回归,澳门也将在1999年回到祖国的怀抱。发展粤澳经贸关系,促进两地的经济持续增长,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如何针对澳门自身的特点挖掘并充分利用新的优势,不仅关系到澳门能否于繁荣稳定中顺利回归,而且影响到澳门今后的综合发展及对内地尤其是广东经济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对澳门现存的经贸模式和几种主要的粤澳经济合作模式的利弊分析入手,指出其局限性,同时从新的角度探讨澳门的“文化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贸易”的构想。一、澳门贸易的现状和对几种主要经贸模式的分析(-)澳门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