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西部民族地区贫困成因及其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尤其是农村,而其中大部分贫困人口又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合是我国西部贫困人口分布的重要特征之一,探讨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的贫困问题对于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西部地区农村依然存在严重的贫困状况,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通过对贵州省情况的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农村人力资源的缺乏以及农村公共产品的不足是导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因而,改变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状况的根本对策在于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透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部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目前,全国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民族自治县有258个,西部地区就占了224个,占了民族贫困县的86.8%。这里不仅贫困人口多,而且还有相当的贫困深度。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众多,并且集中连片分布在各省区的贫困地区。各省区的省级贫困县主要也是民族自治县,有的贫困状况甚至超过国家级贫困县。另外,非贫困县和散杂居的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分别从已经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和未列入上述两类,但事实上确属贫困这三个层次来描述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延边地区积极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延边地区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要更新观念,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二要继续组织开展科教扶贫,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三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四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五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分析,西部地区农村产生贫困的原因有自然环境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社会经济结构因素、累积效应因素.因此,实施"开发移民"和"教育移民"工程、提高城镇化率和发展第三产业、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加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是西部地区农村尽快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甘露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2):117-120
目前,我国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挟贫政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呈弱化之势,其关键原因就是没有根据不同的致贫因子采取合适的减贫政策。事实上,所有的致贫因子大体上都可以归类于贫困代际传递扣贫困陷阱两种致贫模式,深刻比较和分析二者的异同,厘清这两种模式的致贫机理,对于制定合理的反贫困战略以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长期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基于西部地区106个村落1575位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对影响老年人贫困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Probit模型显示:影响老年人贫困的因素有共性因素和特性因素,年龄、劳动、政府救济金、财产性收入、低保和子女生活费、子女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贫困的共性因素;文化程度、健康程度、自理能力和是否有养老保险是影响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贫困的特性因素;子女数、性别、婚姻状况是影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贫困的特性因素。针对这一结论,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基础医疗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营造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氛围,缓解西部地区老年贫困。  相似文献   

9.
西部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目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匮乏,人口素质较低,这些是西部开发中的制约因素,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质量和西部地区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当前我国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现有人才资源开发不够充分、人才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眼睛向外,吸引人才;立足自身,培养人才;科学管理,事业留人。  相似文献   

11.
论"贫困综合症"与西部教育资源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西部“贫困综合症”之症解 ,西部教育资源开发与西部经济发展相结合 ,并提出了西部教育资源开发中要更新观念 ,进行结构调整 ,培养更多西部开发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相对于其他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难度更大,任务更为繁重,需要财政政策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攀西民族地区为例,深入分析该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剖析了目前攀西民族地区通过财政政策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困境,总结了制定衔接政策需考虑的关键因素,提出有助于攀西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政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了新中国建立后所实施的国家政策对农村贫困所产生的影响:改革开放前,我国所实施的多项国家政策,包括城乡隔绝政策、农村经济政策、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政策以及消极的人口政策,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使本来贫困的农村变得更加贫困;改革开放后,尽管上述政策有了极大的改变,但其恶劣影响暂时还难以消除,对农村发展依旧发生着强有力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 2 0年里 ,西方经济学界在经济政策、财富分配和扶贫政策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在分析这些分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分歧的本源 ,认为分歧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两类思维方式 (“政府思维方式”与“民众思维方式”)在看待经济问题的角度和理解问题框架的不同造成的。最终 ,本文将冲突与分歧的本源归结为 :聚合尺度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及对市场机制与能力理解的不同。只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分歧的本源 ,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 ,持这两种不同观点的人是完全可能进行对话而非对抗的。  相似文献   

15.
推进西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约西部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 ,整体创新能力较弱 ,特别是保障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资金保障、科研管理体制等核心条件还比较差。因此 ,加快西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一把手”的首要工程来实施 ;必须坚持将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结合起来 ;必须树立用市场经济的思想抓科技创新的观念 ,培养、使用好人才 ;必须强化政府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力 ;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力度 ;必须为创新提供优惠政策 ,必须重视发展高科技企业群 ,积极引导高等院校迅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以及通过实施科技创新 ,开辟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林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近年来,林区社会经济落后以及林农的贫困成为我国现阶段较为显著的现象,同时也成为影响林业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林区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林区贫困的现状,并介绍了目前较为典型的5个解决林区贫困的方法和对策:即生态移民、开发非木材林产品、森林旅游、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7.
西部城市新贫困问题的症结之一即在于,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各省区在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更加不符合其比较优势,赶超特征尤为突出。这导致在社会和经济转轨时期,西部地区大量的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由隐性转为显性,从而产生大量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在职和退休职工低收入。因此,解决西部城市新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目标,根据西部地区资源和劳动力较为充裕的比较优势优化增量投资,对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不同历史阶段下的战略任务。二者在历史渊源、出场逻辑、科学内涵、推进思路上存在差异,但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作的制度安排,在战略愿景、服务诉求、参与主体、实践路径上具有同一性,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一方面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基础、物质基础、舆论基础和模式借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范返贫风险和解决2020年后的贫困问题提供长效保障。当前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与乡村振兴稳步实施的政策交汇期,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之路具有战略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研究表明,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已实现初步互动,但实现两大战略的良性互动仍需进一步优化联动机制、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提高乡村治理与生态文明水平、引领文化风尚、推动共同富裕,使西部地区在新时代新一轮的大开发中展现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扶贫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全面建成小 康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奔康是短板,要如期脱贫,需因地制宜,探寻出一条可持续的脱贫路径。以凉山 彝区易地扶贫搬迁为例,通过分析搬迁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制约因素,从部门协调、精准识别、产业 支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以及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培育等方面探寻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路径,以期实现同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