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人》2007,(2)
宝玉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想来他是因为看过黛玉太多的眼泪,才有了这么形象的总结。其实纵使不是黛玉那般境遇和性情,女人一生也不知要流下多少泪水。  相似文献   

2.
上面是谈把第一、第二方面归结于第四方面的种种情形,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对于第五方面的有关分析。第五方面的若干问题也具有他属性。譬如贾宝玉喜欢吃女孩子嘴唇上的胭脂,这是哪一种脾性?第二十一回,湘云为宝玉梳洗,他顺手拈了胭脂,意欲往口边送,结果被湘云打落,并骂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再如第二十四回,宝玉猴上身去涎皮赖脸要吃鸳鸯嘴上的胭脂。第二十三回,金钏儿逗等着见贾政的宝玉,问他吃不吃她才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7,(10):48-49
我的女人离开我的时候,给我留下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儿子出生的时候我正在吃包子,于是便取名为包子,后来军师给改为张苞。女儿就叫丫头,叫着倒也朗朗上口。(至于张绍是我手下一个偏将的儿子,偏将战死以后,我见他可怜,便收为义子。)  相似文献   

4.
瑞典美人     
李建纲 《可乐》2008,(7):65-65
关于瑞典美人的神话,早已听得心向往之。来到瑞典,才知道那不是神话,瑞典真是美女如云或如水。贾宝玉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瑞典本就是个水做的国家,美丽的波罗的海使她处处明媚而妖娆。波罗的海中没有鲸鱼、鲨鱼,却有美味的大马哈鱼和美名远扬的美人鱼。瑞典美人,天下闻名。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便对瑞典美人赞美有加,娶的也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前八十回,曹雪芹曾经描写了贾宝玉的两次读书。可是他笔下的贾宝玉,却是一个“平素深恶”八古文,“愚顽怕读文章”的人,为什么竟然去读起“四书”“五经”这些儒家之学来呢?细细一想,终于悟出了:这是曹雪芹对孔孟之道和儒者所谓“读书”的绝妙讽刺。 曹雪芹描写贾宝玉第一次“读书”是在第九回。在这里,他把宝玉“读书”的原由给读者作了一个注脚:原来他到家塾上学是为了“急于要和秦钟相遇”。在这以前,宝玉结识了秦钟,引为知已,自思道:“早得和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因为只有到家塾去,他才能和秦钟在一块玩耍。这就是贾宝玉“读书”的动机。宝、秦二人上学后,“塾中从此闹起事来”。书中通过“闹书房”的生动描写使我们看清了作者描写宝玉“读书”的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6.
贵族之家的少女与少妇──屠格涅夫作品人物谈刘绿宇一、“……女性之爱的歌唱家”如果不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俄国的屠格涅夫肯定能和中国的曹雪芹成为知音。从“屠格涅夫家族”中走出的一系列冰清玉洁的少女,不能不使人联想起贾宝玉的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见...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各种女性文化性格类型的基苯,作者通过各类性格女性的悲惨命运告诉读者:在封建统治的社会结构中,女性无论怎样做人,命运都是悲惨的。这就是许多评论家所说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真正内涵。作者无疑是位女性的同情者,他将自己笔下的女儿国写得玲挑剔透,冰清玉洁,充满灵气与才气。作者借贾宝玉之口赞叹女儿们:“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士之人来”,“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等。可是,正是这纯情美丽得能够净化人们心灵的女儿国,竟被封建礼教与封建势力彻底毁灭了。从此大…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芳官是十二个小戏子中的正旦,后来做了贾宝玉的丫环。在贾宝玉是诸艳之冠,他怡红、颂红,对爱情有独特的个性追求的符号意义上,小说通过芳官的名字、言行思想协助宝玉凸现其性格特性,又通过芳官的命运归宿预示了宝玉的命运走向趋势,由此体现了芳官作为宝玉的从属符号的意义。而这也反映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探究出不同的价值,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第四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语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公子。这段文字是写林黛玉见贾宝玉之前的一次心理活动。其中的“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一句令人费解。如果从标点符号考虑,这一句应该不是林黛玉的心里话,但如果从后面的“心中想着”而论,则  相似文献   

10.
林颐 《社区》2014,(12):57-57
那天重看《红楼梦》,第八回里,贾宝玉在宁国府吃早饭,有一碟豆腐皮儿的包子,宝玉知道晴雯爱吃,就索要了一碟来,只说是自己晚上要吃的,叫人送到荣国府交给晴雯,但是被宝玉的乳母拿去了导致宝玉大发脾气。  相似文献   

11.
一、从贾宝玉爱“红”的毛病说起贾宝玉有一个奇怪的毛病——爱“红”。第十九回,袭人跟宝玉约法三章,规劝他,其中就有一条:“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袭人的话,说得有些逻辑混乱,语无伦次。“毁僧谤道”与“调脂弄粉”放在一起,不伦不类,“吃人嘴上擦的胭脂”是包括在“爱红的毛病儿”里面,还是应该分开呢。袭人的意见不一定是想好了,面是想到那里,说到那里。在她看来,宝玉的毛病很多,但没有组织好,顺口就提了。  相似文献   

12.
<正> 凡是熟悉十九世纪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的人,一定不会忘书剧中女主人公娜拉爱吃杏仁甜饼干,却又只能背着丈夫海尔茂偷偷地吃,还用谎话来遮掩的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有着磁石般的力量,它出神入化、别开生面、合情合理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剧情的发展,如同《红楼梦》第十九回中林黛玉替贾宝玉擦去钮扣大小的胭脂膏子的描写,以及《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前伸出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的描写一样,韵味深长,是细节描写的传神之笔。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九回,虽落笔于宝玉脸上一块钮扣大小的胭脂,却着意在描写宝玉的叛逆性格。宝玉违反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女人比男人都纯洁高尚,和府上小姐、丫环终日耳鬓厮磨,才有了这个带性格  相似文献   

13.
秦可卿在整部《红楼梦》中有着不同寻常的结构意义。秦可卿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她的遽然死去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情节高潮,一个埋葬恶浊丑陋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主人公贾宝玉穿梭其中,并和秦可卿发生了谜一样的关系。贾宝玉和秦可卿关系非同一般,主要有三个情节可以说明,即卧室梦游、探病流泪、闻逝吐血。这三个情节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解释贾宝玉痴情欲绝的原因。也是打开数百年来解读秦可卿、贾宝玉形象谜团的钥匙。从现存的文本考察,秦可卿无疑是宝玉的性启蒙老师。有理由推论,是秦可卿的诱惑使得贾宝玉遽入梦境,在那太虚梦境里,宝玉受到了近乎性虐待的伤害,使他对性产生了恐惧,造成了他心因性的精神阳痿。  相似文献   

14.
贾宝玉悲剧性格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宝玉先天生成的敏感、易感易伤和懦弱的性格 ,这是贾宝玉悲剧性格形成的内因 ;二是宝玉出生的奇特和生长环境的优裕造成了宝玉任性怨情的性格 ,这是外因。当宝玉遭受了感情和心灵的挫折、亲见亲历了家族亲人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之后 ,宝玉的悲剧性格和悲剧意识更加突出。这两方面原因互相交织、互相作用 ,共同促成了贾宝玉悲剧性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正>《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一节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在这一节中,贾政因为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不潇洒、结交戏子、淫辱母婢等行为而痛打宝玉。宝玉的妈妈王夫人闻讯赶来,一把抱住打宝玉的“板子”,哭道:“宝玉虽然挨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  相似文献   

16.
论贾宝玉之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是在才子佳人派小说盛行的时代末期出现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人一贯乐天知命,对人生悲剧性感受不深的局限,具有时代意义。宝玉精神不仅具有美学之意蕴,也具有伦理价值。文章试对宝玉精神作小结探讨。  相似文献   

17.
纸锅烧水     
吃中午饭时,女儿又嚷嚷着要吃冰淇凌。老婆一口回绝了。女儿很委屈地辩解:“我都两天没吃冰激凌了。”我劝说了她半天,反而把她的泪河给劝决堤了。 老婆一见这阵势,对女儿说:“想吃冰激凌,那得看你今天中午的表现了,如果你把碗里的饭吃完了,并且吃得快,晚上出去玩的时候就给你买。”这是老婆的惯用伎俩,为的是诱骗女儿好好吃饭。老婆说完,就进卧室睡午觉了,留下我做善后工作。  相似文献   

18.
儿子越来越蛮横了。邻居家的女儿到家里玩,我拿了同事送的南方水果给孩子们吃,可是他非要我先递到他的手里。吃完水果后,给他们两个洗手,也非要先帮他洗,他做第一个。  相似文献   

19.
“衔玉而诞”之内涵——论贾宝玉之“玉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 《南都学坛》2006,26(1):40-47
《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诞”的情节设置,显示的是作者对宝玉“人玉合一”的君子形象的巧妙构思,象征的是贾宝玉“有玉之德”的内涵。贾宝玉不仅有“玉树临风”的容止之美,还有“温其如玉”的性情之美,更有“玉洁冰清”的品德之美。作者如此设计贾宝玉怪异的出生,也是在借此强调贾宝玉性格、品德生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其对他的肯定和赞赏。贾宝玉形象寄托了作者改造人生、改造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近见一红学论文称:曹雪芹“基本上以明代服饰和清代服饰混合法来塑造人物。如《红楼梦》几位主要人物的服饰具有该时代的代表性,是当时流行的服装。”此说值得商榷。我以为:曹雪芹并不是以明清服饰塑造人物的,《红楼梦》主要人物之服饰并不具有明清服饰的代表性,并不是当时的流行服饰。大而言之,理由有二:一、《红楼梦》开宗明义,说得极明白:作者有意“将真事隐去”,“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为避免当时严酷的文字狱,作者写人物之服饰,均用了烟云模糊之法,让人无法辨出其时代特征,比如写王爷,不写花翎顶戴、朝服、朝珠,避免授人以柄,说它写的是本朝之事。明代服饰是更需避讳的,否则,便有“反清复明”之嫌,那是关乎脑袋安危问题的!二、从实际描写看,以《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为例,小说第3回、第63回有三段集中细写了他的服饰。第3回有这样一段:“(宝玉)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发式和头饰是最显眼最具标志性的,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便严令汉人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男子必须把脑袋前半头发剃光,只有后半向后结成辫子,这是清朝的统一发式。而贾宝玉的发式与此是绝然不同的。我们再查考一下明代的服饰。据多种史料记载,明代“举、贡、监、生员俱服黑镶蓝袍”或“服黑花缎袍”。“举人与贡、监、生员同带儒巾,儒巾与纱帽俱以黑绉纱为表……”“其便服自职官大僚而下至生员,俱带四角方巾”。与贾宝玉的服饰简略对比一下,便十分明白,贾宝玉的以红、紫、绿为主色调的服饰绝非明代服饰。可以说,贾宝玉的服饰,既非明亦非清,而是唐宋元明清兼而有之,如“箭袖”就是清代的,但除衣袖之外,又都不是清代的。就是说,宝玉服饰纯属艺术虚构,为显示其个性和贵族风仪,作者为他“特制”了整套服饰。 (斯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