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茅盾的全部创作生涯中,写剧本只有一次。这唯一的一次,便是写作话剧《清明前后》。 写小说多年的茅盾,为什么会在抗战胜利前夕突然写起剧本来呢?他自己说过,使枪多年,换把刀来试试。就促动他写这个剧本的直接原因说,他在《〈清明前后〉后记》中说道:“学写剧本,这还是第一次,主要是受了朋友们的鼓励。”这里所说的“朋友们”,指的是“中国艺术剧社”的主持人及剧社的其他几位同志。 中国艺术剧社成立于一九四二年,是在党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组建起来的,是当时占领重庆戏剧舞台的主要演出团体,差不多包括了战斗在重庆的大部分著名话剧艺术工作者。主持剧社工作的,有于伶、金山、宋之的等活跃在当时剧坛上的几位干将。他们组成一个有五位成员的执委会,轮  相似文献   

2.
茅盾在大后方度过了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光,大后方因此成为茅盾抗战时期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民众的精神面貌在茅盾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茅盾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大后方的阴暗面,个中原因在于茅盾一贯的左翼立场、国共两党对茅盾的不同态度以及茅盾居留和书写大后方时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五十一岁抗战胜利后,茅盾积极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六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政协决议,在美帝国主义指使下,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内战,茅盾更加积极地从事和平民主革命斗争。一月,《中国作家致美国作家书》(郭沫若茅盾等十七人),《重庆文艺界慰唁昆明教授学生电》(郭沫若、茅盾等二十六人)同时发表于《中原、文艺杂志、希  相似文献   

4.
《笔谈》杂志是著名作家茅盾于1941年9月在香港创办的文学半月刊。这本杂志曾被誉为"对于鼓舞斗志、激发全体中华民族坚持抗战曾经起过不可低估作用"的刊物之一,也是因抗战"文化人迁港"而形成的代表性刊物。《笔谈》杂志从出刊到停刊,恰反映了其从"话语媒介"向"文学场"转变的过程,深刻透射了当时文学刊物形成"文学场"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略论茅盾的编辑思想和实践徐枫在中国现代史上,茅盾与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郑振蜂、赵树理一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编辑巨匠。从“五四”时的《小说月报》到抗战时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直到解放前夕的《文联》杂志,《小说》月刊,茅盾或任主编或任编辑...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期刊作者观与编辑思想——以《文艺阵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编《文艺阵地》是茅盾期刊编辑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茅盾与生活书店合作,于战乱的艰难环境中创办这份文艺半月刊,并使之发展成为影响最深、最广泛的抗战文艺刊物之一。《文艺阵地》的成功编辑经验突出表现在作者队伍建设方面。茅盾在期刊初创之时,就着手建立作者队伍,并以富有人文色彩的方法巩固作者队伍,编刊过程中尊重作者,珍视作品,从而为刊物赢得信任和良好声誉。在实践中,茅盾也阐发了成熟的编辑思想,他强调建立强大的作者队伍、强调利用编创结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顾启 《江海纵横》2006,(4):20-21
近日有乌镇之行,是奔茅盾故居去的。一来,大学一年级时听全国茅盾研究会顾问吴奔星教授讲农村三部曲,入木三分,还买了吴老师著作《茅盾小说讲话》,珍藏至今。二来三年级搞科研,我们组负责为茅盾唯一剧本《清明前后》写论文,确实下了功夫,通读其全部作品,敬佩其深刻的思想与写实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进步的、革命的作品经常遭到查禁,茅盾的著作,1929—1936年间被查禁的就有《残冬》等五种,1941年被查禁的,有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等,1946年,国民党竟密令对茅盾的剧本《清明前后》“密切注意其发售,暗中禁读者购买”。许多革命作家受到迫害甚  相似文献   

9.
茅盾一生的诗词创作,从1927年8月所写新诗《我们在月光底下缓步》、《留别云妹》,到1980年11月逝世前不久为友人题诗《赠丁景唐》、《怀老舍——为絜青夫人作》,在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岁月里,共留下了150余首诗词。这些诗词作为茅盾整个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就其创作数量,还是思想艺术成就,均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在茅盾一生的诗词创作中,尤以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两个时期的作品更为值得研究。本文限于题意要求,集中论述对于茅盾抗战诗词的学习体会。茅盾在晚年写作的《回忆录》中曾经说  相似文献   

10.
读茅盾写于一九三八年二月的《“抗战文艺展望”之发端》,有点点感想。 《发端》涉及了抗战文艺运动形成的时限问题,其中有这样两句:“抗战以来,我们有抗战文艺作品,然而没有抗战文艺运动!”意思很清楚:在“展望”抗战文艺的当时,抗日战争虽早已全面展开,但抗战文艺运动却还没有形成,抗战文艺作品的出现,并不表明抗战文艺运动的“存在”。 对这一论断,《发端》有所解释。“所谓‘抗战文艺运动’,不是多出些文艺刊物,多发表些作品之谓,而是就现实中看清了何者是中心问题,问题的实际怎样,然后由此而决定文艺工作的方案。有了这样的方案,然后文艺工作者不会在心中浮起了‘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不只以小说创作著称于世,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茅盾的创作生涯,即是从散文起步的。从一九二五年到解放战争为止,茅盾先后创作了十几部散文集。其中,尤其值得珍视的,是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茅盾在抗战前期和后期写作了《第一阶段的故事》和《清明前后》,在这两部作品中,何耀先、林永清两个民族资本家的形象是引人注目的;更值得玩味的是,作品中这两个资本家活动的时期与茅盾写作的时期极为贴近——茅盾把当时现实生活中资本家的遭遇、表现、思想,那么及时地引入文学领域,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作为目击者以及描写资本家的高手,茅盾所描写的资本家及其活动  相似文献   

13.
郭绍虞是文学研究会的十二个发起人之一。他和茅盾、郑振铎、叶圣陶以及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的密切联系,促进了文学研究会的成立。郭绍虞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属的尚公小学任教后两年(一九一六年),茅盾也来到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由于思想接近,两人逐渐成为挚友。一九一九年下半年,郭绍虞经顾颉刚介绍,到北京大学旁听,并加入了北大的新潮社。在此同时,为维持生计,他担任了《晨报副刊》撰稿员,为该报每天撰写一千言左右的文章,其中如《马克思年表》(一九一九年十二月)《记录杜威讲演稿》(一九二○年一月)等,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坚持这块阵地,郭绍虞同茅盾商量过翻译问题。茅盾认为戏剧的句子短,篇幅长,可以拉长一个时期,特地为郭绍虞推荐了法国Arthur sehnitzler的剧本《阿奈托尔》。郭绍虞即由英译本转译此剧,于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五日开始在《晨报》第七版连载,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根据茅盾的意见,郭绍虞还翻译了《我的自由》等剧本,为此而自修日文。在为《晨报》撰稿时,郭绍虞结识了在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读书的郑振铎。郑振铎既嗜  相似文献   

14.
抗战爆发后,茅盾根据中国的实情,并深刻反思“五四”以来“旧形式”没有被新文学否定,更没有被大众否定的事实,在提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积极提倡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在使抗战文学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从而进入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夭道”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或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见,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而这些杂文不仅当时没有收集出版,解放后的《茅盾文集》也没有收入,现在《茅盾全集》正在出版,收入的也不多,因此。我把这些杂文收集起来,略加注释和考证,发表出来,供茅盾工作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参考。我的注释和考证如有错误或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抗战初期茅盾的政治观、美学观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从他对抗战形势、进程与前景的思考,对文艺取向的指引,对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倾向,文学的普及与提高,文学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五四”以来到抗战初中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规律、经验教训的总结等重大问题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本文对此作了概括与论述;并阐明了其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抗战初期的文坛上,最活跃的文学样式是为抗日救亡而呐喊的诗歌和记载血肉拚搏的真实文字——报告文学。小说创作则一度陷入沉寂。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战时文学的逐渐成熟,小说创作在抗战第二年后,逐步呈现出繁盛状貌。丘东平的《第七连》、巴金的《火》等抗战小说;张天翼的《华威先生》、茅盾的《腐蚀》等暴露小说;  相似文献   

18.
《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发表于一九四一年一月的《文艺阵地》六卷一期。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抗战初期的生气蓬勃的新气象。这时,新疆军阀盛世才伪装进步,邀请进步人士杜重远去新疆,建立新疆学院。茅盾应杜重远的  相似文献   

19.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照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与鲁迅的心态,可以看出鲁迅能在逆境中表现出乐观与从容的原因在于鲁迅在本质上作为一个具有丰富人生阅历且已习惯独战的思想家,既能为追求真理对自己的思想作深刻的反思和明快的否定,又对社会现实和革命前途保持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敢于“反抗绝望”和“作绝望的抗战”。这是鲁迅的过人之处,也正是当时的茅盾所缺乏的。两位文豪的情感心态与他们的政治心态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文学的第一批评家”茅盾,以他早期大量的文学评论和作家论、作品论,而瞩目于我国五四新文坛;早期形成的文学观、批评观,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以前,大多都重视对作家茅盾的研究,从而忽略对批评家茅盾的研究,即使研究茅盾的文学批评,也只是为了探讨他的创作思想,很少注意茅盾文学批评本身以及所体现出的方法论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探讨研究茅盾早期文学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