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基本问题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转换又是与思维方式的转型相依相伴的.西方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经历了从古代本体论向近代认识论再向现代价值论(或称其为生存论)的转换,其思维方式则相应经历了从主客浑然一体到主客二分再到主客多样性统一的转型.马克思在哲学领域实现的变革,是与哲学基本问题的转换和思维方式的转型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用不同名称指称,但重要的是如实表达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真实内涵.这一变革的本质在于把社会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当作新哲学的根本观点.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与辩证的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体系,但它又反对以思辨形而上学、绝对理性主义等为特征的体系哲学.  相似文献   

3.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通过对主人公———简.爱由最初盲目的人性到劳渥德学校神性的指导以及宗教观最后形成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展示了自己对宗教和人性极富个性的见解,从而使基督教新教意识贯穿了作品的始终。作者正是要通过这部作品倡导自己独特的宗教观:既符合上帝的意志,又能满足人性的需要———人性与神性的统一。当时一些学者认为《简.爱》无宗教意识的看法是对这部作品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如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顶峰。全部现代西方哲学就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拒斥形而上学开始的。正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 ,马克思举起了反对形而上学的旗帜 ,从人的存在出发批判形而上学 ,解读存在的意义 ,并凸现了存在的根本特性———历史性。从根本上说 ,马克思哲学是生存论的本体论 ,即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批判并终结形而上学的工作就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 ,从而为西方哲学开辟了一条“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实现了哲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轨。马克思由此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从"孝"的字形出发,分别论述了"孝"在祭祀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哲学伦理学层面的特性与规定性。在祭祀意义阶段,"孝"具有沟通祖先神灵,祈愿庇佑后人福泽的神性意蕴;在社会生活层面,"孝"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现为现实人生的"善事父母"的人性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间或有扭曲和异化;在哲学伦理层面,以孔子、曾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孝"由家而国作了全面的伦理规定,完成了对"孝"的理论概括,并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推广。今天"孝"的积极内涵亦可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哲学本体论转换的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转换为感性的、非实体性的生存论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内在地超越西方文化样态、并且在其发展进程中又不断融入了非西方文化体认与关怀的当代哲学思想就应该,也必然在实现哲学本体的当代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马克思哲学既开启了、同时也参与并主导着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  相似文献   

7.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对青铜器的整体研究中.纹饰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我们认为纹饰的变化体现了社会观念、思想文化的变化.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思想观念已融入到纹饰制作当中,纹饰成为思想观念的物质载体.商周青铜器纹饰的交化反映了人类思想观念在此段历史中的演变,而这一演变的趋势可概括为神性向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史>与<荆棘鸟>,在现实之此岸世界与宗教之彼岸世界的交叉地带,以其对于人性、人类命运的深切洞察以及对于宗教信仰和人的精神追求的深邃揭示,实现了人性和神性的交融,展示了作家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在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中生成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品格,代表着本体论发展的最高成就.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实质,要以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总体发展演变的认知为基础,而这一点正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弱点.国内哲学界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加强学术意义上的比较与对话.  相似文献   

10.
从"孝"的字形出发,分别论述了"孝"在祭祀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哲学伦理学层面的特性与规定性。在祭祀意义阶段,"孝"具有沟通祖先神灵,祈愿庇佑后人福泽的神性意蕴;在社会生活层面,"孝"从天上回到人间,表现为现实人生的"善事父母"的人性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间或有扭曲和异化;在哲学伦理层面,以孔子、曾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孝"由家而国作了全面的伦理规定,完成了对"孝"的理论概括,并不遗余力地进行实践推广。今天"孝"的积极内涵亦可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到达信用经济这一高级阶段,市场上严重的信用问题迫切需要构建我国完善的征信体系。文章提出了构建我国征信体系的具体模式和详细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等。  相似文献   

12.
吴楠  朱虹 《北方论丛》2008,4(2):118-121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这种关系切入现代性理论,一方面深化了政治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现代性理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背景和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分离,其核心内容为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第二阶段为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第三阶段为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现代性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一词时下甚是流行,几乎无所不包,可其内涵的历史沿革又是怎样的呢?该词更多更早流行于西方,而真正成为中国人喜闻乐用的一个词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为此从西方的视角按其发展的时间顺序对文化一词的内涵的历史演变进行讨论和分析,这对真正理解该词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梁宗华 《东岳论丛》2003,24(5):111-114
汤因比历史研究的基点在于,处于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文明之间具有可比性,这条法则贯穿了他整个的历史哲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每一种文化或文明都要经历发生、发展、衰退、解体的阶段;然而,一个文明的解体,并非意味着整个人类文明的终结,一个文明和上一代文明总会发生子体关系。在写作《历史研究》时的汤因比看来,作为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明亦毫不例外地遵循着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法则;但晚年的汤因比对中国文明及中国在世界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及对中国文化的更深入了解,他的思想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在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文化中寻找到了未来世界发展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美学问题在当代哲学诠释学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哲学诠释学站在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经验和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体现了显著的"反传统美学"特征.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特殊理解方式、审美真理如何表现,以及审美真理如何可能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思想;然后在当代美学语境中比较性地论述了其基于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伟希 《文史哲》2008,(1):30-37
将中国哲学置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可以发现:中国哲学属于中观思维,其特征有五:1.分别"两边",2.执两用中,3.否定辩证法,4.讲究经权,5.强调"时中"。对于中国哲学而言,中观不仅是认识论与方法论,而且是存在论与人生的在世方式,它要解决的是"有"与"无"这两个世界的对立与紧张关系;而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一依于中观的修行而定。故中国的中观哲学其实是认识论、方法论、存在论与修行论的合一。  相似文献   

17.
灵魂概念在希腊哲学那里,曾以本原的形式出现,由阿那克萨哥拉奠定了心智哲学基础。这样一种思路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保持,并发展为系统化的唯灵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中,监察机关对行政司法监督为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主要特征。作为监察机关的御史台,最初由一般的文书管理到监察国家行政和司法,其权力也是伴随着封建国家的集权化逐渐扩大,成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古代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从注目于外界事物到关注自身,不断提高对自身主体性认识的过程的历史。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人的主体性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主体性的理解。他通过对传统主体性的危机和困境进行分析和批判,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科学本质,也使得主体性的内涵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0.
刘会强 《江淮论坛》2004,3(4):69-71
西方哲学范式的当代转型构成可持续发展观兴起最为深厚的理论基础。穴一雪当代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致力于消解近代哲学主体、客体二元分立的基本立场,为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奠定了存在论的基础;穴二雪当代哲学批判理性的过分张扬、以及近代哲学对人的理性规定,关注生活世界中的人,为可持续发展观超越“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