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康:镜像、语符与自我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康德以降的西方现代哲学中,"自我"成了思的主题.从古希腊哲学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发展到近代欧陆哲学对认知何以可能的思考,再到现代哲学对"自我"的沉思,是一个理性权威逐步遭受质疑挑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身体作为视觉图景,与其他视觉对象有较大的不同.身体是我们的居所,是介入社会的物质依据,也是自我与他者进行区分和认同的重要凭据.拉康的阐释者麦茨、富瑞,将个体镜像延展为一种文化分析的社会镜像.借助这一阐发,我们可以发现,若身体镜像被消费主义所收编与操控,必然产生更为复杂的意识形态效应.  相似文献   

3.
吴雪丽 《兰州学刊》2011,(9):194-198
"文化寻根"作为一种现代现象,作为对"全球化"和普遍的"现代性"话语的反抗,包含了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的复杂性。在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他者"之间、在"寻根派"的"本土"认同与"世界"镜像之间、在个体的记忆置换和真实的生命经验之间,"文化寻根"不仅构成了在"全球化"视野中寻求身份建构的中国经验,而且它所呈现的问题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女性诗歌的“命名”作为某种话语特征,其表现为身份性的书写,女性诗歌写作关注黑暗意识,通过身体叙事不断消解男权中心话语,并且从终极关怀思考死亡,使得女性诗歌写作超越了自我身份,从而走向了一种更高远的普世写作.  相似文献   

5.
6.
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西方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概念,重申族群身份并不必然威胁公民身份,族群权只是一种特殊的公民权。族群身份内含认同与差异两个方面的张力:族群认同关注族群的文化归属,尊重并承认族群认同是形成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族群差异侧重族群的权利取向,过分强调族群差异与过分忽略同样不利于国家认同。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一元文化论和消极国家观,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差异政治、多元文化和积极国家,倡导“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族群与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由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领域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汉语语境里,需要对“身份”、“认同”和“同一性”几个词语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研究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产生它们的不同语境,以及与各种不同语境相联系的具体复杂的问题。身份研究和认同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鲜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立场。  相似文献   

8.
曾胜 《兰州学刊》2012,(8):90-93
网络炫耀式自拍影像或可称之为一种元影像,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的绘画和电影等传统媒介中,已能够找到类似元影像的视觉范式,它们分别被称为元图像和元电影。从元图像到元影像,都包含着对自我的双重指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消费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网络自拍已成为当下社会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症候,暴露了人之主体的存在危机。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哲学"作为有意义的话题,不是纯粹的学理性创作,而是要在历史的叙述中确定其问题域。"当代中国哲学"一方面离不开中国近代以来寻找文化身份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又只能在中、西哲学不同的演化逻辑中找到自己的哲学叙述方式和哲学语言。"当代中国哲学"只能在历史中确定其叙述的始端和视阈,在历史的接受中为自己的存在意义寻找理由。当代中国需要属于自己的、与自己的文化身份相适应的哲学形态,更需要属于自己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0.
11.
身份认同已成为晚期现代性背景下人们普遍遭遇的问题,大学教师,这个曾被视为高踞于象牙塔之中追寻真知的群体,如今也因大学日益融入社会而面临着角色变化引发的身份认同问题.身份认同既包括他人或社会对个体的期望、规定与认可,也内含个体对自身的反思、认定和追寻.因此,大学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路径展开:基于他人视野的制度之维以及源于自我认同的个体之维.  相似文献   

12.
身份认同已成为晚期现代性背景下人们普遍遭遇的问题,大学教师,这个曾被视为高踞于象牙塔之中追寻真知的群体,如今也因大学目益融入社会而面临着角色变化引发的身份认同问题。身份认同既包括他人或社会对个体的期望、规定与认可,也内含个体对自身的反思、认定和追寻。因此,大学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路径展开:基于他人视野的制度之维以及源于自我认同的个体之维。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在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类同推动着网络的分流和聚结.网络族群的多元化发展体现了网民在个人选择上的风格化和主观性,并明显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影响,对网民的自我认同和身份区隔起到标识性的作用.网络族群文化作为新型亚文化样态,在传播网络文化方面的功效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宁 《社会科学》2006,(11):170-176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化现象:流散现象以及伴随而来的流散写作。造成前者的动因是始于19世纪后半叶的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移民,而造成后一种现象的则是流落异国他乡的移民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从西方文学史的发展演变来看,流散写作有其先声:早先的流浪汉小说以及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流浪者写作。他们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从当代文学创作的实践来看,近几十年来的不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是流散作家,他们的创作不仅受到他们所出生的国家的批评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同时也对居住国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傅宁 《东岳论丛》2020,(11):155-163
旅美"韩华"这个特殊的华侨群体在教育、人格养成、语言以及日常、节庆与婚丧习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多地融合文化特征。把旅美"韩华"一个多世纪的辗转播迁和国际关系史以及外交史联系起来进行审视,把旅美"韩华"保持传播中华文化的原动力与这一群体的身份建构统一起来,并且通过旅美"韩华"积极参加"保产""保钓"和"反台独"等运动,反观"韩华"的自我身份认同;旅美"韩华"对中华文化既持守传播,又进行了变革,增加了更具生命力的成分;既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形象构建的一部分。堪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成功的样本。  相似文献   

16.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作为对社会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青年大学生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两个维度:即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其成因,努力探求改善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审美风尚作为一种具有源发性的审美风格形态,一直是主体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但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多样制约因素及其主体身份认同所遵循的隐秘认同逻辑,常使得二者呈现出复杂的绞合关系.为理解中国当代审美风尚与主体身份认同的恰切关系,有必要重新厘定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基本意涵,还原中国当代审美风尚的生发语境,揭示中国当代审美风尚在建构主体性身份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笔者带领课题组于2010年3月至11月,通过实地调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重庆、南京七个城市的“蚁族”群体生存现状,研究了该群体的身份认同,并对其影响因素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大部分认同“蚁族”身份,表现出“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损”的特点,而“户口”和“媒体建构”对身份认同有显著影响.“蚁族”的身份认同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社会流动信仰体系对于该群体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城市的形成也是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巨大变革,在追求和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似乎丧失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为了摆脱认同危机,或借助于娱乐,或借助于"时尚",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摆脱以消费贯穿始终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危机,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认同欲望与内心自由的内在矛盾;二是我们把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混同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西文化异乡人胡适,在回归传统与寻求现代性过程中呈现出典型的思想悖论。传统思想与西方现代思想既成就了他,却又困扰着他,使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政治与文学,理智与情感之间徘徊。胡适的公共身份和自我身份的认同错位成为新旧嬗变之际知识阶层思想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