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行动的规定与特征--网络社会学的分析起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冯鹏志 《学术界》2001,(2):74-84
互联网络的出现与扩展,既是一种信息技术创新形式与过程,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由此即决定了其必然要被纳入社会学分析的视野之中.然而,网络社会学或者说"网络的社会研究"应从哪里开始呢?在笔者看来,网络行动即人们在网络空间中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不仅是网络社会得以建构的历史起点,也构成了网络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立足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阐述了网络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网络行动的社会学界定以及网络行动的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雷音 《南方论刊》2014,(11):34-35
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席卷全球,由此一个由网址和密码组成的虚拟世界形成了,并作为一种全新的拓展空间开始崛起。网络空间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以及社会基本结构。网络这一种关键性技术,在改变经济模式、政治结构的同时,更对现实世界中的法律制度和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主要围绕网络空间起源、如何建立有效的网络法律制度、网络空间法理主体等方面进行探讨,对网络空间进行法理分析以解决目前面临的各种难题。  相似文献   

3.
尽管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国际社会建设稳定有序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格局的努力却始终未见明显进展。网络技术变化轨迹及其发展的不确定性,对网络空间安全治理能否有效展开产生着重要影响,其影响的核心症结(内在机制)在于不确定性。由于技术变革带来的"外部性"不断变化,行为主体难以就风险程度、治理事项的优先排序、治理目标与手段的选择等问题形成共识,这使得安全治理在起点的原则规范上缺乏坚实基础。同时,行为主体很难预判技术将如何引起权力结构变迁,这使得网络空间安全互动中的自我约束变得十分困难。不确定性的治理应当成为网络空间秩序建设合理的逻辑起点。沿着这一起点出发可形成两条并行的治理思路:一是积极寻求途径减少网络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重构思维范式,以寻求如何拥抱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兴盛与发展带动了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变革,而网络中消极、负面信息冲击着受众的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要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既要强化网络文明环境的营造,还要培育网络空间中的契约精神。网络公民社会的崛起、网络本身的开放性环境以及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都为网络空间中契约精神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不断推进引领机制、规范化机制及环境建设,以培育网络空间的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6,(5)
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样态,各互动主体之间的联结有着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模式。在网络空间中,伴随着行动主体的"缺场"、"脱域"、"匿名"等特征的出现,共同体面临消解的危机随之而来。同时,网络共同体因其中的社会契约、成员和群体等基本要素的部分缺失而缺位。互联网的嵌入,使人们拥有了平等的信息获取和发声的权力。在流动的场域中,社会运行的逻辑和规则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的行动图式和交互关系也随之改变。虚拟行动主体、信息和权力一道,经由互联网自由地输入和输出。不同于以往"关系"作为社会资本的中轴,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就是权力的表征。根据个体处理和加工信息能力的差异,互联网利用新标准对个体进行再分层。相异于传统熟人社会人人可依的"乡土",互联网既可以使人们的表达管道更为多元,同时也加剧了部分社会成员与社会的断裂程度。网络社会新机制实质上就是权力重塑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6.
从媒介变迁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必定是为了弥补旧媒介某一方面的不足,微博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被动、非交互性和难接近性,其民主化特性吸引了世界各国网民积极参与,使得民众的言论自由达到空前高涨。但在这民主化媒体的喧嚣背后也必然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网络围观、群体极化、话语权仍被少数微博精英控制等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进行反思,以期寻找言论自由的边界,净化我们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7.
早期网络社会互动具有匿名性和缺场性,所以一段时期以来,互联网空间被认定为不同于现实社会空间的虚拟空间。从一种历史社会学和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近二十年来,新网络社会互动技术的兴起、新软件巨头的出现、政治经济力量的介入,使得互联网空间正在经历社会互动的去匿名性、缺场行动的常态化和意义化。原有的虚拟空间正在被再生产为具有经济、政治现实意义的社会—网络空间,纯粹互联网空间的运作逻辑也被社会重新定义、整合和例行化。对于这一空间上的现实改变,我们应当给予社会理论层面的回应,重构理解网络社会的理论图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交网络技术在政治领域的强势入侵,国际社交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带来革命性影响。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政治参与能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机制、衍生机制和涌现机制对国家政权安全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恐怖主义扩散能够通过回音室机制、群体极化机制和非对称优势机制对社会安全与稳定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够通过分化机制、削弱机制和渗透机制对国家政治制度安全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跨境数据流动能够模糊政治安全的治理边界,削弱主权国家作为治理主体的权威性、合法性和独立性。因此,应利用国际社交网络掌握政治安全发展态势,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构建基于网络空间主权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张力是内含在网络空间或网络社会中的一种社会性冲动力量 ,它既可能为网络社会的秩序建构带来广阔的重组机遇和空间 ,也可能为之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混乱 ,因此 ,描述和分析网络社会张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就构成了网络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普通网民从沉默的大多数和权力的被支配者逐步成长为网络权力的主体,开始拥有网络权力。在权力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当代社会学权力观出现了关系性转向,网络空间中的权力研究与之一脉相承,把网络权力理解成为一种动态的网络关系。作为一种权力的新形式,网络权力呈现了关系性、流动性、符号性和感性化等独特特征,并发挥出强大的现实效力,对传统实体权力构成冲击与挑战,网络社会的权力格局也因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值得权力研究者进一步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1.
景涛  王良滨 《南方论刊》2022,(11):43-45+48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严重阻碍了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对网络秩序产生了较为消极的影响。在网络空间中,网络的特有属性使得网络主体道德认知与情感弱化、道德自律意识薄弱,加之网络道德教育薄弱、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是故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为此,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道德建设、以联动机制肃清网络失德内容、以道德律己开展网络道德实践是网络道德失范治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周瑞春 《天府新论》2021,(2):117-126
随着网络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单身男女将网络空间作为“脱单”征婚的重要渠道。通过对网络征婚文本的大数据分析和个体深入访谈,本文认为单身青年在网络技术赋权下以文字、图像、影音等媒介载体进行自我形象展示、印象管理和择偶需求表达,本质上是一种网络人设符号表演的自我认同建构过程。单身青年“脱单好难”,折射出现代社会自我认知、自我呈现、自反身性确认的自我认同困境。基于网络田野的青年择偶文本调查也表明,个体社会交往与信任建构需要在一种主体间性的交谈伦理规范中才能实现,网络脱单行动只有融入更多情境化的身体在场以调和碎片化的符号在场,才能真正收获契合的伴侣、实现孤独个体的社会回归。  相似文献   

13.
一 现代考古学已深入到古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也涉及到人类学本身。考古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学科发生了联系,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在考古学的推广应用,大大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遥感技术在考古调查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对地物测定的一种手段,是以研究地球表面地物的电磁波谱为基础,以地物  相似文献   

14.
网络突发性事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网络空间的群体仪式,它是一场集体参与的仪式狂欢,在其中中心得到消解,权威逐渐丧失,但其承担的道德精神和价值理念却对现实生活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突发性事件的产生表明网络媒介的功能正由浅层面的娱乐交往转向深层次的社会建构,其闻交织着主流与草根两种话语主体的沟通与互动.网络突发性事件中平衡个体自由与社会控制二者之间的张力关系不仅会促进社会结构的内在整合,也对于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提升和网络空间伦理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实名制是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处于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制度现象,其本质是将主体在网络中言行的权责利对应到现实中存在个体的身份确认机制。网络实名制的产生及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降低网络社会中的信息成本,其演进历程兼具自下而上式的诱致性以及自上而下式的强制性的特点。网络实名制归根结底只是一项制度工具,需要在网络社会管理制度演化的边际上,以合理的方式,建立相配套的法律、政策,以及技术机制,才能较好地发挥明晰权责利主体、维持网络社会运行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互通为技术要核的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信任关系,对社会信任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一种新型的信任关系结构,即嵌入性信任关系正在网络社会中孕育和发展。网络言论机制、网络志愿参与机制和电子商务信任评级机制是网络社会里嵌入性信任的三种重要的协调机制。嵌入性信任既是现代性的产物,又游离于现代性之外,对社会关系进行了重新构造。嵌入性信任的发展亟须营造有利于社会系统运转的信任文化,搭建具有互惠性的信任网络。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视域下的网络沉溺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媒介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网络沉溺的危害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沉溺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沉溺来自于网络内容的诱惑,而本文则从媒介形式的角度,探讨网络空间与网络沉溺的相关性,以期拓展人们认识网络沉溺的视角.具体分析了网络空间所呈现的三重视域--客体技术层面、主体性意识层面、主体行为层面,并基于此探讨网络媒介形式、使用媒介的心理特征和网络空间行为特性等方面与网络沉溺的关系,并认为网络媒介的双向去中心的互动、意向性的行为方式以及虚拟实践中的多重自我身份等由媒介形式所形成的特质,构成了网络沉溺重要的作用机制.从长远来看,网络空间的形式特质将比网络内容的影响更为隐蔽而有效.  相似文献   

18.
王彪 《江汉论坛》2012,(9):141-144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是与关系缔结或纾解相伴生的过程,社会资本的多寡与社会网中关系的强弱紧密相连。人是社会网络中的主体,置于社会网络中,关系可以化约为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也即个体在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中拥有的资源,资本的多寡、关系的强弱对个体的行动影响至深。社会资本的显著差异引起个体交往的欲望和行动,社会关系网络也因此产生,但是社会网中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变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取,社会资本在关系变迁中也将实现再生产。  相似文献   

19.
国外网络社会研究的新突破——观点评述及对中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文之 《社会科学》2007,(11):96-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应用的普及,人们对网络技术逻辑和社会发展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全面的把握,国外关于网络问题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社会视角多维度地揭示和重新诠释网络空间一些带有本质性和引领性的问题、对信息和网络技术引起的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描述和探索成了当今网络社会研究的关注焦点。其中,对互联网本质特性的再认识、对网络空间互动模式和网络行为的新理解、对网络社会中国家安全的重新定义,以及对互联网治理和治理权的探索,可以为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日益成为公民民主参与的虚拟社区,它在传播公共知识和激发公民参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借助网络的参与机制中,网络中的话语民主直接影响到公民民主参与的意识、程度和效果。通过南京市若干城乡社区的实证调查,在实证层面就网络中的话语民主对公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之影响进行解析,可见网络中的话语民主对公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的现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民主的实现程度是其参与社区社会政策是否积极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网络空间话语主体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孱弱、网络话语中存在有等级的能量场等特点,话语民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与条件在网络空间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充分汲取网络话语民主中有益的民主精华,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话语民主之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