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论晚清传教士林乐知著译的本土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寓华四十年间,在广学会、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上海广方言馆均留下了大量的翻译与著作,播下了西学传播的种子。为适应中国当时社会历史形势,使其传播的西学易于接受,他采取了本土化的译介策略。本文对其著译进行考察研究,从署名、译名、语言、语气、增删规避等方面分析其中的本土化取向,挖掘林乐知在翻译编著中采取本土化策略的目的、方法、影响与局限,剖析其西学传播的特点和策略,进而揭示他在中西文化融合与会通中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林乐知的中国文化身份,通过分析他在华多重身份及各种"入世"活动间的联系,加深人们对林乐知在华思想和行为的认识;论述了林乐知对寄居47年的中国的感情和他曾借四次返美之机向西方大力介绍中国的实情,揭示了他的中国情结和对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Education in Japan”由日本教育改革家森有礼1872年编辑而成,该书汇集了美国教育界、政界名士对日本教育兴国的建议,对日本教育改革产生影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和华人助手任廷旭1896年将其翻译为《文学兴国策》,对晚清教育改革产生影响,对原作、译作不是停留在教育的议题上,而是由兴国而发,旨在探索强国之策.原作和译作中的各种处理和引介也与强国之策的探索紧密联系,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传教士西学翻译与晚清中国救亡图存的关系.本文以翻译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西学翻译中原本和译本中蕴含的强国之策,揭示了翻译和历史的互动,得出结论:此期的翻译呈现出与救国强国相联系的特点,对晚清中国在历史转型期的变法改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戊戌维新时期,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突出地用“托古改制”论鼓吹维新变法。人们在探究“托古改制”论渊源时,较多地考察其与廖平等人的今文经学的关系,其实,“托古改制”论和今文经学仅为形似,和“西学中源”说的关系则甚为密切。对此,迄今几乎无人论及,本文拟对此兼及“托古改制”论的命运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康有为曾经深受“西学中源”说影响人们熟知康有为是近代“托古改制”论的发明者,但很少人注意到他在发明这一理论以前,是“西学中源”论者。“西学中源”说先于“托古改制”论问世。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  相似文献   

5.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史学界公认的洋务运动的理论纲领.但是,在一八六一年至一八九八年这段时间内,不仅是洋务派,同时包括早期改良派、顽固派,乃至外国侵略分子,对“中体西用”思想都进行议论和阐述.一八六一年,冯桂芬在他的名著《校邠庐抗议》中首先这样提出:“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继之,薛福成在批驳顽固派攻击向西方学习是“用夷变夏”时指出:“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西学》中写道:“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这里的“本”“末”就是“体”“用”.一八九八年,后期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则写道:“新旧兼学,  相似文献   

6.
清末 ,国学大师刘师培热衷于吸纳西学并在交融中西学术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这与严复及其译作带给他的影响关联甚多 ,严复可谓刘师培在学术上中西交融的引路人。不过 ,严复往往是站在西学立场上把握中学 ,以西学为坐标评判中学 ,故多强调中西学相异之处 ;刘师培则是要用西学佐证中学 ,故更强调中西学相通之处 ,即同的一面 ,甚至有“西学古微”的倾向。之所以有此不同 ,与两人学术观的差异密切相关 ,即在处理中西学关系的问题上 ,严复的“归求反观”与刘师培的“借西学证明中学”在立足点上存在差异。在对西学的了解程度上 ,严复也远超刘师培 ,但刘氏对西学较严复为浅的理解 ,却体现了当时多数士子接受西学的状态。在中国古典学术逐步与西学融合从而迈向现代形态的过程中 ,这种对西学看似简单、肤浅的接受 ,恰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体,西学”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对中西化认识上的差异是其产生的历史根源避害趋利的防卫心理是其产生的真实动机;与顽固派反对西学的论战是其策略上的考虑。“中体西学”思想提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提供了契机,但其自身的矛盾,既阻碍了引进西学,也冲击了中学为体,必然导至洋务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西方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变化,便是文学从神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理当要借鉴西方文学观念近代变革的成功经验,然而事实上这种借鉴一直迟至二十世纪初,其原因便在于中国早期吸收西学,是以传教士为媒介的。中国近代的“西学”,主要是由西方传教士介绍进来的,以往惜未得到公正的评价。在传教士介绍“西学”之前,虽然也有魏源等人介绍过西方的情景,但那种介绍大体上是“广中土之见闻”,帮助中国立大夫了解西方的国情,并不足以改变士大夫的知识结构,使之吸收西方的近代文…  相似文献   

9.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则渊源甚早,如早期改良派郑观应、冯桂芬等均说过类似的话,《盛世危言》中就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不少文章都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词,是出于张之洞的《劝学篇》,其实《劝学篇》中虽有“中体西用”意思,但并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文。这点已经有人正确地指出过。还有的  相似文献   

10.
两次鸦片战争后 ,面对中西文明的巨大差距 ,为了国家或朝廷的生存 ,洋务派发起了以“制器”、“求富”、“采西学”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其本意只是“西学为用” ,但在近代文明规律的牵引下 ,这些活动却发挥了近代文化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旧学”中孕育着向近代“新学”转折的内在动因 ,但促成旧学解体并导致其发展方向变革的因素却来源于西学。然而 ,“化西为中”的历史过程却启动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一方面将自己的支点建立在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学的“致用”基础上 ,一方面将另一个支点奠基在西学的“实用”价值上 ,从而发挥了沟通中学西学的桥梁作用 ,并由此引发了传统中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方以智对中西文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思想家中对西学有较多了解的人。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是他的思想的组成部分。以往学术界对此语焉不详,本文试图称补这一缺憾。 方以智对西学的总评价是:“万历年间,远西学入,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物理小识·自序》);“太西质测颇精,通几未举”(《通雅》卷首)。“质测”即指研究“物理”的自然科学;“通入”即指研究“所以为物至理”的哲学。方以智的中西文化比较正是围绕着他上述的对西学的评价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3.
“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中体西用”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演进过程作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中体西用”虽以“中学为体”,但其着重点在提倡“西用”,确认西学辅助作用之价值,强调引进西学的必要。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中体西用”文化观论式的内容也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学的内含越来越小,西学的范围则日益扩大,层次日益深入。到19世纪80—90年代,当洋务派中的激进分子提出仿照西法进行政教法度的全面改革的要求,西学的扩充达到这种理论形式难以容纳的地步,“中体西用”论便渐渐变成了妨碍着从“大本大原”处学习西学的羁绊。  相似文献   

14.
一友人方朝晖先生多年来潜心于古今中外经典之哲理 ,每发之为文辄匠心独运 ,多有创见 ,启人深思。最近 ,以其历年研究之心得汇为一书 ,题名《“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 ,力图为此百余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作出一份理论性的总结。历史上所谓“中学”与“西学”既有其可比性 ,又复有其不可比性 ;过去人们所谓的“中学”与“西学”与今天人们所谓的“中学”与“西学”其涵义有连贯性 ,又复有断裂性。简单说来 ,这一问题和某些其他类似的问题一样 ,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问题 ,而过去的研究者往往执一以求 ,但执其为一贯 ,不…  相似文献   

15.
面对“花果飘零”的悲剧性现实和西学知识分类体系独霸天下的局面,“反向格义”成为唐君毅阐释自己学说的无奈之举.他从儒学的“教化”之义中拈出“人文主义”以契合于现代社会,从而为中华文化面向现代找到“灵根自植”的药引.儒学的宗教性集合了西学体系下道德、宗教与人文的理论品质,能够协调人类在超越性与现实性方面的需求.因而,唐君毅将“宗教”视为中华文化未来创造的方向,并将“三祭”概念作为切入点加以阐释,明显具有“神道设教”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对严复晚年政治思想的评价,是当前严复研究的热门话题,诸家观点各异,评判不一,大抵可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严复晚年思想开始变化,在政治上也日趋保守、落后。有的学者认为,戊戌政变发生后,严复思想开始有所变化,在政治上的倾向也由以前的激进而趋于保守。政变发生后,朝廷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他投身政治的热情已大不如前,他说“复自客秋以来,仰观天时,俯察人事,但觉一无可为。”此时严复虽然也翻译西学名著如《原富人《法者》等,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但他的政治主张已远不如维新变法时那样激进,由维新时对西学的大力宣扬…  相似文献   

17.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他"西学"救国核心思想的形成.他通过著书、翻译来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思想,反对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批判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力倡西学"愈愚".严复的西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亦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在晚清儒学没落过程中的卫道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之洞是晚清文化转型历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其一生以“儒臣”自诩,以卫道自任,为挽救儒学的衰亡做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其举措却恰恰加速了传统儒学的没落,如《劝学篇》“独特”的卫道思想实际上宣告了晚清儒学复兴活动的失败;他将“保国”视为“卫道”的前提,为此而大规模地兴办学习西学的专科学堂,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对儒学独尊地位的极大冲击;由他主持的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则拆去了儒学的社会基础,给儒学以致命的一击.他晚年对此有所反省,并力图补救,但为时已晚.儒学的没落,卫道活动的失败对中国社会、文化来说未尝不是件幸事,但对张之洞来说则是一场悲剧,而由此反映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诸多问题更是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9.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张之洞的《劝学篇》虽揭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但从根本上又不同于以前的“体用”观。放在“中体西用”观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认识《劝学篇》的“体用”思想,自会发现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贺立华 《东岳论丛》2002,23(6):110-111
10 0多年前的郑观应是中国书生人格真正完成现代转型的启蒙思想家和先行者。他的“兵战不如商战”思想 ,第一次打破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商品经济观念提升到“富国强兵”的重要地位 ;同时他又是商战的出色实践者 ,其行动本身对中国长于“务虚”“论道”书生人格具有大于话语启蒙的价值。他的“君主立宪”“设议院”等一系列改革主张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独裁 ,其中的西学参照 ,打开了他世界性的文化视野 ,提升了他跃入工业文明的思想境界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底蕴深厚的人 ,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浸润了他的人格精神 ,也给了他“商战”行动的智慧。对郑观应的深入研究 ,将为知识界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