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戊戌地方制度改革与维新派的地方政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戌维新运动中,光绪帝下令裁撒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反映了维新派试图通过"委重督抚"加强地方权力,并提高行政效率的政治思维;而湖南省在变法中创设的南学会和保卫局,都反映出维新派试图通过地方议会和地方自治改变督抚专政,让新式绅商掌握更多地方权力的政治用意.维新派在维新运动中的地方政治主张,都是以政治权力下移为核心.  相似文献   

2.
文化霸权是一套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意识形态话语.它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国家构成理论以及政治权力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实践哲学是其理论基础,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层关系为其理论架构提供了可能,而政治权力中的另一种权力观念--"同意"则成为其理论的核心,也是其理论独创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城邦伦理与个体伦理是柏拉图构造"贤人政治"的两个重要的权力伦理视角,集中地展现出柏拉图政治思维中的整体性思维、个体伦理思维以及人治思维.在剖析"贤人政治"构造过程中的政治思维特质后,本文进而批判性地反思了中国传统的"好人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学中,权利指的是一种政治资格,体现的是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政治身份以及国家政治制度设计时的价值取向。权力指的是一种控制力和影响力,政治权力是国家在社会管理中的控制力和强制力,是国家政治体系中实现资源分配的手段。权利决定了国家权力分配与结构,权力是实现权利的政治保障。在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权利的平等,更要注重国家权力结构中民族区域自治权力的优化和完善,注重国家"有限授权"下民族区域自治权力的实际运作,这是不断完善、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中,转型造成经济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变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国家的社会职能,以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理论为指导,拓展理论与实践的空间和领域,重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县级政府推行"权力清单"的目的是要控制和规范政府的行政权力,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多样性变化而控制和约束权力的越界和不当行为,从而把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确立在法治基础之上。"权力清单"的规范涉及中央与地方分权、政府职能转变、治理法治化等问题。然而,控制和规范政府权力,不仅涉及权力的结构性问题,更涉及权力的本质规定问题。县政"权力清单"的出台是在不触动基本权力结构的前提下做出的,也就是说,"权力清单"只是政府功能性权力的范围和职责的调整。规范县政权力必须在基本政治框架内和权力结构上做出制度性的调整和结构性的调适,不然,"权力清单制度"的推展不可能达到控制和规范政府行政权力的目标,只能是政府"自己规范自己权力"的单方面举措而已。  相似文献   

7.
政治媒体化是当今媒体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揭示了新闻媒体与政治治理不可分割的关联,政治越来越受媒体的控制,媒体也演变为政坛的"斗秀场".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把制造新闻与政治治理的不可分割性称为"政治媒体化".在政治逻辑下,媒体的所谓客观性、独立和自由、媒介权力的实质等,都是值得怀疑的;在媒体逻辑中,大众传媒似乎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第四种权力".渠道畅通的政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重要标志,"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政治秩序已经形成.大众传媒可以创造出健康的舆论空间,为更合理的政治决策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小说叙述模式中,存在着革命权力秩序与性别权力秩序相互纠缠的现象,本论文从二三十年代"革命+恋爱"模式中革命女性的形象书写入手,通过对情爱关系中的性别政治、革命女性的浪漫之爱对革命意识形态的美学实践的影响以及对革命女性的情爱心理中同情即爱的情爱特质的分析出发,试图呈现革命女性性别在政治权力秩序转化为情感秩序时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区权力结构是指社区中不同的权力主体围绕一定的公共权力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天津市S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社区,它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其权力结构呈现出“三位一体”的模式。详细地分析S社区权力结构的运行逻辑,针对这种权力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这对规范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社区的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统一问题不仅是单一行为体的逻辑,更是"土星环型"复合权力结构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国家层面的"内核"因素中,国家硬权力结构涉及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军事关系,国家软权力结构涉及大陆与台湾的经济社会关系。在区域层面的"中环"因素中,区域硬权力结构涉及区域大国日本与两岸的互动关系,区域软权力结构涉及两岸在区域组织中的互动关系。在全球层面的"外环"因素中,全球硬权力结构体现为极的关系及其在两岸的战略,全球软权力结构包括全球意识形态与组织规范对两岸的影响。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可以发现,异质性复合权力结构影响两岸关系呈现出或武力统一偏向或和平统一偏向的态势,同质性复合权力结构影响中国统一进程。这对探索全球治理中的"两制"台湾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因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化管理制度的障碍而产生的特有社会现象."城中村"给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了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改革现行与农村城市化不相适应的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大量新的"城中村"产生.其次,对已成型的"城中村",应从物质形态改造入手,以关乎村民根本利益的房屋清理确权为切入点,均衡各方利益,多渠道筹资,统一征地拆迁、规划建设、落实安置,推进"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12.
钓源是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后裔聚居的古村落,距今有1100多年的建村史。在这里,钓源先祖不仅将村落选在天造地设的“太极”图中,而且村落中到处布局有俨然天成的“八卦”形,甚至在村外四野也可见到诸如“三门两锁”、“七星伴月”的风水改造景观。从众多的“风水玄机”中所透视出的生态环境理念,体现了钓源先人追求自然与人为、天道与人道完美交融的境界,摒弃夹杂其中的部分封建糟粕的迷信观念,余留下来的则是在建设新农村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研究立足传统村落文化的“母体”特质,把其作为“文化母本”的概念。分析传统村落“文化母本”所具的母体意蕴与文化系统特性,探讨其文化生成的特质及现代转化的方法。从生成论与系统论角度,将传统村落文化视为文化生发的起点和“冶炼场”,为人类的繁衍与文化的生发提供孕育场和滋养力,是民族文化的孕育之源。传承和发展村落文化,是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共生与转化利用的新路径,是促进和培育现代乡村家园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的村级治理在村级组织的日常运转、村干部职能的转换、干群关系和村民的参与意识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直面挑战,国家应该在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理顺乡村关系,限制公权过大,激发农民的民主意识,从而促进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5.
论“后农业税时代”村委会的职能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村委会职能及其转换问题,从考察体制赋予的村委会职能与现实中村委会的职能出发,引入国家减免农业税政策,以此作为村委会职能转换的外生变量。文章认为: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村委会的成长进入“后农业税时代”,这对村委职能向“本我”的回归既提供了体制空间,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进一步分析了村委会职能转换的制约因素,据此提出了转换村委会职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工程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现实中又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职能定位的不足。大学生“村官”工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既有动力因素,又有阻力因素。这一工作的路径选择应当是:明确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在大学生“村官”工程中的职能,创新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构建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一个重要群落———“农民群众”链接着各色人物,成为构架这些革命文本的必备元素,研究这个被忽略而又特殊的人物群落,通过观察他们如何改变自身的角色以配合叙事需要,从而以整体的最终改造成功作为小说的叙事过程和目标,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建构规则。  相似文献   

18.
伴随我国乡村国情的变迁,现行的“乡政村治”的治理体制面临巨大挑战,“撤并乡镇”的治理体制改革模式也深陷困境。构建“县政乡治村派”的新型乡村治理体制,实现从“村自治”到“乡自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民主事业发展的新航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章追踪研究了南景这个因杨庆先生的著作而在海外中国研究中颇具影响的学术名村,描述了它五十年后经济生活的基本形貌.从城郊聚落到都市村庄的南景,失去了昔日固守的田园,土地和房屋的出租成了村社、宗族和家庭经济的生存之本.其变迁轨迹不仅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都市化的代表,也承载了传统农民终结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文章在分析研究了“大学生村官”的优劣势基础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为农村培养输送各类适合做“村官”的人才,使农村发展能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