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科技文化的现代形态叶明从历史长河看,人类宏大的文化系统可划分为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技文化三个层次。自然文化是人类进入社会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第一文化,是人类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哺乳期文化,它表明人类从动物界进入了文明时代。自然文化不仅几乎占据了人类...  相似文献   

2.
人类与自然关系之辨正韩民青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代哲学反思的一个热点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呢?只有从物质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从人类发展的总体上去考察,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准确审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从历史来源...  相似文献   

3.
孔令梅 《江淮论坛》2012,(1):70-73,100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相矛盾的问题,他站在“道通为一”的立场,对自然万物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反对人类干预自然、摧残动植物,要人类“循道而趋”,过朴实自然的生活。这一思想在当时虽然有阻碍科学进步的嫌疑,但在科技日益发达、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对生态环境过度破坏的今天,其警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转折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在系统层次上不允许被破坏。以往的人类同动物一样不具备动摇系统的能力,可以停留在自我中心水平上。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足以和系统相抗衡的力量,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就是必然的了。在当代,人们已经从人类利益中识别出了人类根本利益,把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作二元区分,固守于人类利益的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人类根本利益是包容自然的,从它出发就能达到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境界。从人类中心主义到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对应的是人类从自我意识到自我约束意识的历史演进,它并不取消人类活动,也不意味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成为非法。它的深刻历史内含是人类进入了自我约束时代。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根据现行观点,还可以表述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简言之,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人类通过劳动付出自身的体力与智力,并且借助生产工具改变、调整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尽管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不可孤立存在的,但是各个要素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  相似文献   

6.
站在社会系统之上从人与自然的系统来看生产力,生产力是一柄“双刃的剑”,具有两重性。它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人类提高了征服、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给人类提供越来越舒适的物质文化生活享受,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全球性的巨大生态灾难,把人类置于毁灭的边缘。生产力的二重性映现在生产力历史的发展中。生产力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应当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起点开始。在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古代原始社会里,人类并不生产食物,而是靠狩猎和采集野生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大自然慷慨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自然、食品与人类的宏观联系立论、阐述自然——食品——人类三者的高度相关性;在些基础上,强调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运和消费等各环节对自然和谐、人的和谐两方面的影响,证明必须实施绿色食品产业的战略措施,才能既保护环境又保护人类自己;最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绿色食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尤其关注人与物的关系,作品中的非人类往往具有物质力和能动性,人类则深受其影响呈现出植物性、动物性和地质性,而人类和非人类之间以及非人类内部之间则存在跨物种同情。文学家们以自然书写的形式刻画了丰富、神秘而充满活力的自然物化世界,探索了新物质主义式的新型物人关系。他们不仅全面深入挖掘了物种之间的内在互动和相互影响,而且弱化了人类主体的物种优越性,超越了人类/非人类、主体/客体的界限,建构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物化自然和新物质主义式的物化自我,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世界”展开了对话。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人类理性的光辉在实践力量的基础上确立了商品经济的统治权威,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身依赖、权力依附关系,克服了人的自然关系的局限性,但无情的现实又置人类于物的抽象统治中:人的自然特性、个性差异、兴趣爱好都被淹没在冷漠的商品世界的普遍联系之中,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都变成可替代、能度量的商品货币的对等物,人成了物质世界不断创造、不断消费的工具和手段,人在创造自我、满足自我丰富性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人类在利用商品、经济克服了人类自然关系局限性的同时,却又深陷于人类创造的社会关系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文章首先简要论述了人的主体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接着论述了要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方面,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使人类与自然相互谐调。最后,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1.
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兼论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任维德,张宇一、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界关系进行痛苦探索和思考的理性结论人猿揖别,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并在漫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一、人的本质及其贪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存在物,因此,人的本质就同时体现在自然和社会这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对象化地构成了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那么,什么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呢?马克思说:“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烟为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工业生产,从本质上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力和创造力,而且,这种“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产生于自然又物化于自然的。所以,马克思称之为人的自然本质。同时…  相似文献   

13.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本文认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完全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尺度,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必然面临种种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而造成这些理论难题的原因在于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立论基础,是消除存在论之“是”与价值论之“应当”的区别,从“是”中直接推导出“应当”。作者指出,人类之所以应当保护生态自然,最终是出于对人类全局的、长远的生存利益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孟子“天”论剖析何晓明人类置身于茫茫大千世界,最直观的生存体验便是脚踩地,头顶天。脚下这片土地,提供给人类衣食之源,栖身之所,人类自然对其倍感亲切。头上这片天空,变化无常,高不可攀,奥妙莫测,人类自然对其怀抱神秘之感。无论中外,"天"都是哲学史、思想...  相似文献   

15.
对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朱长超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长超同志发表在《社会科学》1997年第12期上的《向人类中心主义要回自然》一文(以下简称朱文),对人类中心主义发起了强烈的挑战,读后有一些不同看法,现提出来与朱长超同志商榷,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关于“平等”和“权力”朱文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自然应该也有自己生存的权利、繁殖的权利。”这种主张表面看来是人道主义到家,实质上是抹煞了人与物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它不过是一些哲学家头脑中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界主流观点将控制自然论视为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并从技术理性蔓延、自然生态失衡、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等方面,在“支配自然”意义上指出控制自然论的某些理论困境。而“控制自然”在生存论层面的合法性常被忽视。生存需要是控制自然论的合法性基点,为应对自然提出的生存挑战,人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主动谋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于生存需要,人与自然的交往不是单向度的支配与奴役,而是持续性的反馈循环。反馈循环开启了控制自然论的合法性过程,在调适环境层面为控制自然论提供辩护。从支配自然走向调适环境,实现控制自然论的合理性诠释,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生存挑战,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三种艺术真实形态的美学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家利柏曾把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在第一个时代,人类遇到的头号问题是饥饿问题,那时人类还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奴隶,人在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只有膜拜它,学习它,以解决肉体生存问题。之后,人类进入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时代。在第二个时代中,人类一直把重点放在以客观为基础的知识的价值上,从而忘掉了人自身。这一时代,理智与情绪的功能被区分开来,并且为了便利前者,后者受到了压抑。利柏揭示了文明社会的鲜明特点: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知识而轻情感。把人的理智视作是文明与进步的表现,把人的情绪与情感看…  相似文献   

18.
“全国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7~31日在安徽黄山市召开。会议及论文涉及的问题,揽其要者,如下。一.关于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选择在人类的发展中,是否存在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选择作用?以往的看法是,人类的发展已高于动物进化,社会的演变受自身规律支配,自然界只是充当环境、生产资源等被动角色,自然选择不再对人类发展起什么作用。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人明确肯定自然对人类发展有选择作用,认为这种作用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人类是比动物更高级的存在。它拥有一个文化的社会生存内环境,人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生存方式和生产…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它是新时期人类道德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内涵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类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平等观分为“横向”的代内平等原则和“纵向”的代际平等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倡导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自律”推动力。生态文明道德观将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尽管历史从未证实从马尔萨斯到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发展的悲观预测,但有没有增长的极限这样的争论却始终为学界和政策制定人所津津乐道。本文通过把自然系统的恢复力、人类的适应力和创新能力纳入传统的只包括常规生产要素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中,从而把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观点统一在一起,阐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指出整个自然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就是一个生产要素扩大、自然系统演变和人的能力提高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