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人对《大学》“止于至善“有不同阐释,然而有些看法偏离了《大学》主旨.“至善”是生活情境中的“合宜”.同时,作出这种“合宜”的判断依据为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最终与直感判断力有关.  相似文献   

2.
儒学追求的人生境界不仅仅止于道德境域,而是超越了道德境域的一种更为宏阔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有一种完美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了一种超然自得、与天地万物上下相融的精神状态.正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生存状态与宇宙生成模式的整体性解释、对人内心体验的高度注重、赋予一些哲学认知范畴多重性的含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才使得儒学超道德境界的出现有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国统编2013年版新修订教材在章节结构的逻辑安排方面有重大突破,从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理论知识落脚到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行为规范,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个人品德养成四大平台中,以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为载体,强化课程“修养”“素质”特质.依托新版教材,开展专题式教学,必须把握教材新特点,科学设计专题内容,避免出现道德和法律专题板块分割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修身为中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此而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闵,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到宋明儒学,这种精神境界发展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大学》所揭示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5.
“理念”和“道”分别是源于西方和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概念,当我们对两者的内涵、形成和演进进行梳理与比较之后发现,二者具有很强的相通性。这种相通性在我们研究“大学之道”和“大学理念”及其比较中可得到很好的实证。中华文化的思维脉络实为追求“悟道”、“明道”、“循道”的历史过程,在我们广泛运用“理念”概念的同时,有必要弘扬“道”这一中华传统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6.
书刊简介     
拉丁美洲哲学——英文著作目录索引美国密执安州底特律大学的安东·多诺索根据“拉丁美洲思想研究教材会议”精神,编纂了一份拉丁美洲哲学英文著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概括康德晚期最重要著作《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出康德提出的“道德必然导致宗教”和“上帝就是道德立法者的理念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早期道德宗教思想,对近代德意志宗教哲学的彻底理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分表现了康德反对宗教迷信和宗教狂热的理性精神.但作为德国市民阶层的哲学家,康德的这种宗教哲学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8.
道德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环境,形成道德场。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大学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优势建设道德,同时又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道德建设。以深刻认知道德的“应当”为基始,以自觉道德的“应当”行动为诉求,以提升道德的“应当”境界为指向,在创造“人与校园互动效应”的道德场中,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德性涵养,铸就现代大学教师风范和师德精神,为培育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诚”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迄今为止,对“诚”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些解释截然相反.实际上,《中庸》之“诚”至少有四种含义:一,实在;二,一般道德上或心理意义上的“虔诚”;三,道德本体的“诚”;四,道德或精神境界.在理解《中庸》的“诚”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偏重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但在这四者之中,有主次之分,占主导地位的是作为道德本体意义的“诚”.  相似文献   

10.
尼采根据他的“意志”的基本哲学思想 ,使经验的“道德谱系学”得到升华 ,进入哲学的层面。尼采的“道德谱系学”一方面否定康德由“实践理性”悬设的绝对“善良意志” ,揭示了“善—恶”的历史内容 ;另一方面强调“意志”作为价值的“创造者” ,其本身就拥有“评判权” ,而无待“上帝—神”的“最终审判”。在这种意志哲学的基础上 ,尼采区分了“强者”与“弱者”两种不能转化、不能沟通的“意志” ,它们具有不同的“道德谱系”。尼采无情地鞭笞了欧洲“奴隶—弱者意志”的泛滥 ,揭示这种意志在“谱系”上之低下。本文努力从哲学理论的层面 ,阐述尼采“道德谱系学”的内容实质 ,并试图指出这个学说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纽曼大学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牛津运动、宗教观念和反自由主义三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宗教因素.这三个因素成为纽曼大学思想的宗教根源,帮助塑造了他对大学目的、性质和范围以及知识观、自由教育观、理性观的论述,并铸就了纽曼大学思想的古典保守特性.这种强调信仰、道德等精神性事物的宗教根源使得纽曼的大学思想具有更为广阔的哲学视野和更为重要的现代性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哲学学会“社会主义辩证法与跨世纪道德文化建设”研讨会暨’96年会于10月3日至5日在湘潭大学召开。来自全省从事哲学研究与教学的80多位同志参加了会议,集中地研讨了以下问题。一对现阶段道德状况的评价1.“滑坡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等负面性因素日益显露;对外开放,既进来了新鲜空气,也进来了污泥浊水。近几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盛行,黄赌毒、坑蒙骗、假劣伪产品等许多不道德的乃至违法犯罪的行为一度泛滥。很多论者认为人们现在的道德水准大大不如五六十年代,并有“滑坡”的趋势。2.“…  相似文献   

13.
“实验哲学”与“哲学实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为一谈.哲学实验是一种独特的哲学研究的新方法,而实验哲学则是一种新的哲学流派,在实验哲学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哲学实验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完善哲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刊物和书籍中一些作者错把“哲学实验”与“实验哲学”等同起来,哲学实验和实验哲学的兴起进一步说明了数学和哲学二者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相似文献   

14.
“象征”在康德哲学中作为理念的感性展示,不仅是理解美和道德之关联的关键,同时它所代表的隐喻式思考和感性化倾向对把握康德哲学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图型”一样,“象征”也是联结直观和概念这两种异质性事物的中介,但由于“象征”所指涉的理性概念的特殊性,使得“象征”拥有最特殊的运作方式——仅关涉反思规则类比上的相似性。与此同时,“象征”作为一种诉诸直观的表象方式具有修辞学的传统,这种隐喻式的表达被康德提升为一种哲学式的思考方式,服务于我们的哲学反思。但这种感性化思维方式有其自身的限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对“象征”的使用进行了区分和限制,坚持概念式思考在哲学中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15.
汉娜·阿伦特“根本的恶”概念产生于对极权主义本质的理解.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即“人是多余的”,不仅超越西方近代功利主义人性观的适用范围,而且指向理性的认知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统一问题.当理性与极权主义之恶相遇,其困境显现为:只有“人是多余的”成为罪恶的动机,恶才是根本的;而一旦这种动机违反同一律,道德规定尺度就一并消失.为了解释道德的来源问题,阿伦特放弃了对于恶的理性探究,转向对哲学和政治关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儒学从“仁”演变为“理”的思维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是孔子古典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的“仁”,是当时社会“血缘·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宗法思想的素朴的哲学概皤。“仁”的观念贴近实际人伦生活,是一种道德的理想,所以,“仁”为核心的古典儒学是“重贤哲学”,这与古希腊的“重智哲学”有较大区别。这种关心人际伦理道德的古典儒学比较平易随俗、富有较强浸染力,它曾渗透于昔日实际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达官贵人的府第、还是寻常百姓之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8-2012五年间38所“985高校”在武书连和邱均平大学评价中的排名与其在河北省高考录取分数线排名的列联分析,探讨大学评价对高校录取分数排名的影响.大学评价排名与大学录取分数排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大学排名上升会引起招生质量的提高;大学评价排名对大学录取分数排名的影响会受到招生人数变化的抑制,这种抑制效应会减弱甚至抵消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大学评价排名对大学录取分数排名的影响程度对于“名校”而言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理学,发端于周敦颐和二程,完成于朱熹.在以朱熹为代表的庞大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中,“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以其方法论的作用,使其哲学体系得以完成。因为它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而使这种哲学长期地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统治思想,并且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因此,要战胜朱熹的哲学(是战胜它,不是简单地抛弃它),就得从解剖他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入手。朱熹的“格物致知”说,直接导源于《礼记》中的《大学》一篇。《大学》中有这样两段:  相似文献   

19.
据美国《哲学杂志》1965年10月7日,21日号报道,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第62届年会定于1965年12月27~29日在纽约举行。在“奥斯汀哲学”讨论会上提出的论文是:欧姆生(J.O.Urmson)的“奥斯汀”;对这篇论文加以评论的有:马尔柯姆(N.Mal-colm)、奎因(W.V.Quine)、汉普谢尔(S.Hampshire)等人。在“伦理学和语言”讨论会上提出的论文是:麦克因太尔(A.Macintyre)的“命令、行动理由和道德”;对这篇论文加以评论的有:西威德(D.S.  相似文献   

20.
给政治理论确立坚实的认识论基础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但政治哲学是对政治权力作道德评判,而道德和价值判断与其说反映了“对象”,不如说仅仅出于人们的偏爱和选择,所以当逻辑实证主义揭示了政治哲学的“虚假性”时,政治哲学衰落了。然而,人类情感态度的表达和对政治生活的规范又离不开“非科学”的道德语言,当实证主义者无力证实可实证原则时,政治哲学再度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