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一行于12月26日飞抵南京。蒋介石随即背信弃义,一下飞机就将张学良送到鸡笼山的北极阁—宋子文公馆的一座古典式二层小楼内软禁起来,俗称“囚张楼”。 他的幽禁生活从这里开始…… 12月31日,民国政府组织的军事法庭判处张学良十  相似文献   

2.
为了维护蒋介石的“威信和尊严”便于他领导全国共同抗战,也为促使蒋介石“所答应的条件”“不至于反悔”,张学良在宋氏兄妹和政府的保证下,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于12月25日亲自送蒋介石回了南京。蒋介石背信弃义,回到南京后,不仅不履行诺言,不放张学良回西安,反而扣押了张学良将军并调大军压迫西安。张学良将军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在身陷囹圄的情况下,始终考虑的是“国家的前途”“故乡的惨状”。在1937年元旦“告东北军将士书”中,他告诫他的将士们要振起精神,坚强意志,认清目标,巩固战线,“来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和平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在 1936年 12月 2 5日送蒋介石回南京 ,是他深思熟虑的重要抉择。张学良和这个抉择都有其社会历史局限性 ,但客观上有利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张学良此举有功于国家民族 ,是个伟大的爱国者 ,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4.
转折点     
1936.12.12西安事变:扭转时局这一天,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当时的国内情况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张学良曾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把张学良拘禁起来。  相似文献   

5.
1932年8月初,行政院长汪精卫突然向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提出辞职,同时要求张学良下野,并斥责他屡丧领土,违抗命令,拥兵不前。电报一发出,南京政海顿起波涛。本文试论述张学良与这次南京政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宋美龄是代表国民党蒋宋家族参与和平调解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秉持"和平与抗日"的原则,在南京竭力劝阻主战派对西安的讨伐,在洛阳敦促讨逆部队直接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从而将"讨逆"战争转化为不至于成为破坏和局的博弈举措.抵达西安后,她改变蒋介石不肯妥协的殉难心态,陪伴其度过从"剿共"到抗日的国策转变的心路历程.她和宋子文一起,代表蒋介石与周恩来谈判,达成全面停止内战、国共一致抗日的若干口头协议.她还凭借与张学良的多年交谊,以及张学良对她的抗日政见的敬重,在蒋介石坚持不签署书面承诺的情况下,成功说服张学良首先同意放蒋,从而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就从国民党开明高层的一方,为将西安事变建造成为中华民族摒弃前嫌、团结抗日的历史丰碑而"上梁盖顶",其历史贡献弥足珍视.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不仅是军人,且酷爱传统艺术。对于中国古画尤甚。1929年,东北易帜.少帅张学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其时他已被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任命为全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至少从表面形式上而言,其在全国军界的地位仅在蒋介石一人之下。因为他喜欢古代字画,所以即便在南京参加会议期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张学良将军诗词的分析,说明了他不仅是一位戎马倥偬的爱国将军,也是一位文学造诣极深的诗人。通过对其诗词思想内容的探究,可以使人们透视到张学良将军不同时期的思想发展脉络。表达了他抵御外侮、光复东北的爱国主义思想,寄托了他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和抒发了他一生关注民族教育的高尚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张学良将军在幽禁生活中的苦闷。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张学良和结发夫人于凤至1964年离婚的内幕,多年来国内流传着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一种说法是:宋美龄在张学良基督受洗时,坚决主张他不能同时拥有两位夫人;再有一种说法,便是于凤至主动提出离婚而成全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相似文献   

11.
由毕万闻同仁编辑的《张学良文集》的问世,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这是海内外第一本文集,它为张学良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评价张学良应以张学良自身言行为基础。《张学良文集》,就为读者提供了“言”的方面有益的素材。张学良的坦率、正直、真诚、豪爽的性格,光明磊落、开诚布公、自我牺牲的立身待人之道,有别于某些军事家与政治家,他的诗文可信,可谓文如其人,做为研究的依据有其天然的价值。所谓“行”,是指张学良的主要职务与主要活动,尤其是主政八年的  相似文献   

12.
论张学良的富国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良 ,这位深受国人崇敬的世纪老人 ,不仅以其百年言行体现了自己的民族观、统一观和人生观 ,而且还体现了自己的富国观。张学良富国强兵的思想和实践 ,是他不平凡一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他奉献给祖国母亲的又一宝贵礼物。他的这方面言行 ,处处体现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对人民的无限深情 ,很值得学习和继承。同样 ,他的这方面主张 ,对 2 1世纪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 ,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也值得研究和借鉴。对此进行探讨 ,也有助于开辟研究张学良思想的新领域。一、张学良富国观的深刻渊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旧居又称张氏帅府,由曾雄霸中国北方的奉系军伐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修建,并由此得名为大帅府。1928年,张学良将军年仅28岁便继承父业主政东北,张氏帅府又由此得名为少帅府。张学良旧居是全国唯一一处以在世人命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旧居,记述了它的发生、发展,记述了它的主人们的生平业绩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张学良旧居浓缩了东北的现代史,是一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4.
宋子文不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和金融家 ,也是抗日时期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外交实践以从事美援外交为重点。文章重点评介其在 1931~ 194 5年中华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外交活动及对抗战的重要贡献。当然 ,由于时代与个人的局限 ,宋子文争取的美援不能不带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为逼蒋抗日,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战局面的实现。对此,人们著述研究较多,而对张学良执政方针的探讨还很不够。笔者试图对张学良的执政方针及形成过程作一粗浅的阐述和分析。以庆祝张学良九十寿辰。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方针张学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思想,是在他目睹战争灾难和参加战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张学良童年时的志愿,并不是打仗当将军,他对密勒医生说:“原不想做什么将军,希望受普通教育,学习一项职业。”但是,由于他出身于军阀头目张作霖的家门,生活在一种反常与乖戾的暴力社会里,处于杀机四伏的紧张空气中,所以,他不能不跻身于军阀行例,参加军阀战争。在参加军阀混战过程中,张学良“自任旅长时起每次作战观于官兵伤之惨状,人们之流离失所,皆深感痛苦。作战之结果,  相似文献   

16.
《源流》2007,(5)
“金钱是身外之物。”这句话说来容易,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张学良就是实践者。他心如止水,睡觉无忧无虑,证明他对世间私利之淡泊。值得一说的是,张学良对金钱,确有与众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石湾 《百姓生活》2010,(12):58-58
张学良晚年,曾这样对史学家唐德刚说:“我没死,完全是蒋夫人保的。依蒋先生的意思,是要把我枪毙的。这情况我原先不知道,但我后来看到一个东西,这是美国的一个名叫约翰的公使写的文章,有朋友抄下来,拿给我看。上面说,宋子文警告蒋介石,对蒋先生说,你要是对那个小家伙有不利的地方(当年,他们都喜欢称我为小伙子),那我就把你的内幕都公诸予世。他这句话很厉害。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她称我为绅士,  相似文献   

18.
他,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却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的夫人、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女士的家侄;2000年6月,他带着特殊的礼物赶赴夏威夷参加两位老人的寿诞,没想到与赵四小姐初面即成永别,成为大陆惟一见证赵四小姐葬礼的人;2001年初,他又接到邀请信,希望他与爱人再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将军的101岁寿辰……  相似文献   

19.
南京的域墙是一部浩翰巨著,读下去,会发现点点难解之谜;南京城墙是一位历史老人,走近他,可以知晓许多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横遭列强肆虐,国衰民穷,四分五裂。尤其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寇野蛮铁爪伸向东北,尔后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岌岌可危。同仇敌概、共赴国难就成为爱国者的一面旗帜。高举这面大旗,奋进在抗日队伍最前列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面大旗下,集合了无数抗日健儿,其中也包括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将军。而张学良的加入,是与1936年《月周恩来和他的一次坦诚会谈分不开的。共赴国难目标一致共赴国难的目标一致性,是周恩来与张学良能走到一起坦诚相谈的基础。周恩来与张学良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但由于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