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欣赏古典诗词,常常会遇到仿效前人写法,甚至原封不动搬来名家诗句的现象。不但一般诗人,就是连一些名家,也在不断引用、套用、化用前人名句。比如:晏几道:《临江仙》中写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推究起来,是直接引用翁宏《春残》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一句。宋代诗人林通的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非常著名,是本于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只换了两个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名作(股王阁序)中有两句令人叹为观止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相似文献   

2.
诗词有别,为古今文人所津津乐道。李清照《词论》总结了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乃知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然则考察词的发展史,“诗词有别”的定论却并不完全适应早期的词。词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其兴起应该说是在中唐时代。“……因此,以曲拍为句,是表明词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词体从此独立发展,与诗分流异趋,它同声诗之间的区别也判若鸿沟了。”(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第一个采用依曲拍为句这种新的制辞方式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无论是  相似文献   

3.
稍稍读过一些诗词的人,说起秦观,想必都会记起他那首堪称神品的《鹊桥仙》。而其中的警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情味盎然,脍炙人口。我也是从这里认识秦观的,并立即喜欢上了。而真正理解秦观词,却是因为那一句“春也去,飞戏万点愁如海”。我认为这就是他的心  相似文献   

4.
一、正确对待《红楼梦》中的伏笔问题伏笔,是中国小说文学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研究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伏笔艺术,最早见于金圣叹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他认为其中不少写法,“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以后到了脂砚斋等人评《红楼梦》,认为其中不少写法是“伏线”、“伏笔”、“伏后文”,是“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等等。然而今之研究《红楼梦》者,却很少接触这一课题,原  相似文献   

5.
<正> 曹雪芹传世的诗歌只有“白傳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残句,是应他的好友敦诚之请为其《琵琶行》剧曲题诗的末两句,偶然地被记录在敦诚的《鹪鹩庵笔塵》上。单凭这两句残诗和曾亲睹曹氏诗歌的密友对他的评语:“爱君诗笔有奇气”、“工诗善画”,有人认为未能证实曹雪芹是一个“能写好诗”的诗人。但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面,却有大量的诗词歌曲。尽管好多诗词为了适合情节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呈现出妍媸不一的情状,却均出曹雪芹的手笔。很难设想,一个对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6.
选自刘问《新序》的《叶公好龙》一则寓言,其中“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许多选本的注解说法不一,关键是“以”的解释。其一,认为“以”是介词,作“用”或“把”解。如干在春《文盲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三个排比句里的‘以’都译作‘把’,移到前边去。”这种解释,解释前两句,尚可通解;而解释后一句,说成“用房屋雕刻的花纹去描绘龙”,或“把那房屋雕刻的花纹模上龙的形象”,就无法通解了。其二,认为前两句的“以”作介词“用”,后一句的“以”作介词“在”解。如《中华…  相似文献   

7.
一、“明驼”非马《木兰诗》:“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尚书郎,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其中第三句,《乐府诗集》脱“明驼”二字,后人多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引文校补。按补“明驼”二字是,除段氏引文为证外,同时代的文献也有例可援。《渊鉴类函》兽部引《后魏书》:“高祖不饮洛水,尝以千里足明驼更互向恒川取水,以供膳焉。”另此诗句法亦可佐证,因全诗基本上为五言,间或杂以七言,上引四句意义上构成一小节,为五七七五句式。如果第三句仅作五字,则两不般配,有失诗句的匀称美。  相似文献   

8.
文艺作品贵在运甲迂回曲折的艺术手法宋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增强艺术效果。所谓“对面写”,即刻划人物性格不从该人物本身着墨,而是通过与之相对的人和物的渲染来烘托、映衬。这种曲写附比、婉转跌宕的艺术手法不仅能使作品饱蕴诗情,含蓄有致,而且被描写的人物性格也能因此而玉堂生春,出神入化。“对面写”的艺术手法是我国古典文学写人的传统手法,在诗词、散文、戏曲和小说中被广泛地采用。唐王昌龄的五言诗《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就是“对面写”的典范。诗云:“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作者不写自己“玩  相似文献   

9.
《师说》是一篇传统课文,参考资料对它的阐释众说纷纭.一种说,《师说》的论点全在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全文都是围绕“从师”的必要性展开的(见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其实,看过第一段就发现这种说法讲不通。第二句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方面是说教师的职责、作用;一方面也是为后两句作铺垫.后两句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言意人人都要从师解惑。可见,这几句都围绕着“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中心。但是,后几句说的又是一个中…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先生的《凤凰涅槃》,其中《凤凰更生歌》里有“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两句,如:“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 初读时不甚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绕道而过,不作解释。有的老师则坦率地说,郭老这几句诗  相似文献   

11.
一、偶得《湖山剩句》墨宝一九四五年夏天,我从太原县古寨村姓孟的藏书家,以废纸的价格,买了一堆残缺不全的书画、杂志和废纸,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本《湖山剩句》。该册页首尾完整,前后用木板装璜,高23公分,宽13.5公分,计二十八页。封面题签用隶字体题《湖山剩句》四字。下面盖两印:“景仁之印”阴文朱方印和“仲则”阳文朱方印。册页最后,署西蠡后学黄景仁,钤两印:一为“黄印景仁”,一为“钟译”信为清代乾隆朝著名诗人并书法家、篆刻家黄景仁亲笔所书诗词。  相似文献   

12.
苏轼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直是大学、中学语文课文之必选。给学生尤其是给中学生讲古典诗词,必须句句讲清楚,不能停留在大而化之的一般欣赏上。“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中的“多情应笑我”如何去理解?历来教学中都按传统的注释:这是倒装句,亦即“应笑我多情”。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第二册的解释是:“应笑我多情善感”,这也是一种省力的解释,以后的课本基本沿袭此种解释。仔细推敲,此释有悖于大词人苏轼的博大情怀和词的意蕴,以及他高超的运用自如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从全文立意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3.
论宋代边塞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宋代边塞词何尊沛我国古代诗词评论家,多曾论及边塞诗,却绝少论及边塞词。至今为人熟知者,大抵只有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的几句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救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穷苦,欧阳公(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所谓...  相似文献   

14.
朱居易《元剧俗方言例释》首释“早难道:岂不闻”。这能否把句意讲得十分精确且不要说起,“早”与“岂”,“难”与“不”,“闻”与“道”之间词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实在看不出两个词组是同义的,除非其中也有语言的魔术。单就这个基点而言,就会使人怀疑释义之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释“早是”为“幸事”,但“早”与“幸”也是互无关涉的。众多辞书都释“做我不着。同于“做我着”,是“拿我来做牺牲”之义。但语序差异太大,“着”和“牺牲”没有  相似文献   

15.
对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历来囿于“关心渔民、歌颂新中国”一说。此说集中见于周振甫先生的《毛主席诗词浅释》一书。周先生解释“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为:“大雨中‘白浪滔天’的海上景象,是波澜壮阔的,是非常雄壮的,诗人具有阔大的胸襟,所以爱这种雄壮的景象。”却将“秦皇岛外打渔船”从上韵(句)中取出,与“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合为一韵句解释,因而“知向谁边”是诗人看不见渔船,流露的是对渔民的关心之情;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句的“连三月”,已有三种解释:一、谓“乱后两逢三月”,见《杜诗镜诠》。二、指“正月二月三月”,见《杜甫诗选注》。三、谓“直到春深三月”,见《唐宋诗词探胜》。这三种解释的共同点,是把“三月”理解为“三月份”,似都不甚妥当。我以为此句中的“三”字和对句的“万”字,都是不定的数词,应作“三五个月”  相似文献   

17.
一项填补空白之举──评《钱起诗集校注》周舟钱起(?—780年)是中唐诗坛中有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且是“十才子”里的领衔人物,曾因“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句被时人引为“绝唱”。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盛赞钱起说:“员外(指钱起)诗...  相似文献   

18.
说“维扬”     
扬州为古代九州之一,维扬是扬州的别名。《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句;《尚书》与《毛诗》,“惟”、“维”相通,“维扬”由截取“惟扬”而来。后多见于诗赋词曲史志,尤以诗词为最。历代不少著名诗人,都曾以维扬作为描述与歌颂的对象。如齐梁庾信《哀江南赋》,有“淮海维扬,三干余里”;唐刘希夷《江南曲》,写“暮春三月晴,维扬吴楚城”,  相似文献   

19.
烟壶里的大千世界─—论《烟壶》的民俗美刘惠珍邓友梅曾经说过:“我向往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他说他的近作“都是我探讨民俗学风味的小说的一点试验。”他致力于这样的美学追求:“文学艺术本身,它也有它自己的任务,反映生活,塑造人物。从你的文学塑造中,...  相似文献   

20.
《喻世明言》注释补正(二则)曦钟谢氏筵中闻雅唱第15卷《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第二句道:‘声透晴空碧。’偷了骆解元作《王娇姿唱词》中第三句。诗道:‘谢氏筵中闻雅唱,何人隔幕在帘帷?一声点破晴空碧,遏住行云不敢飞。’”许政扬校注的《喻世明言》(人民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