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满文为繁荣中华民族的文化起过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满族逐渐改用汉语、汉文,到清末已基本放弃满语满文.而奉命西迁至新疆伊犁的锡伯族军民一直将满语满文作为其交际工具使用到解放前夕.1947年锡伯族学者将满文改革为锡伯文,锡伯文即满文的继续.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的实施,对锡伯族继续使用满语满文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新疆锡伯族所处的社会组织和地理环境为他们继承和发展满语满文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1901年随着清政府"新政"之风吹至新疆,伊犁清政府开始派遣各族子弟留学俄国.留学回国的锡伯族学生于1914年创办锡伯营首个民间文化团体--尚学会.该会创办民营新学,举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农民技能竞赛,参与社会整治工作,带动了特殊历史时期锡伯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代知识阶层和名人志士,为新疆锡伯族近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在"实用化的政治价值"的审视之下,汉语思想文化界对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一直没有完全摆脱"政治功利化"诉求的困扰.我们今天思考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与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关系时,不能把当下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问题或希望都归结到儒家文化传统身上;也需要参照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与西方基督教传统在现实政治实践层面呈现出的复杂关系,将二者之间关系的梳理置于现实政治实践层面之上,考察儒家文化传统与现实政治分离的政治发展进程、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功能互补以及儒家文化传统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的数据分析,表明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双语现象与语言市场的形态有密切关系,正是语言市场的多种形态造成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双语的不同亚形态.这些亚形态的形成也是锡伯族作为双语族群拥有并充分利用语言资本的合理选择,锡伯族利用语言资本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锡伯族传统文化是锡伯族民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表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其内涵丰富多彩、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等。考察多元文化格局下的锡伯族传统文化,探讨如何继承、发展和完善锡伯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新疆锡伯族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从锡伯族西迁前后"民族性"对环境与社会的创造与适应的角度切入,运用文化与人格研究相关理论,从儿童养育、初级制度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分析了文化对个人的渗透机制,认为新疆锡伯族特殊语言现象是对文化创造与保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 ,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儒家文化作为知识文化 ,适合农业社会 ,不适合工业社会 ,但特别适合知识社会。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 ,儒家文化曾衰落了一段时期 ,而当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时 ,儒家文化则会再度复兴。儒家文化的复兴反过来又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儒家文化及其隐性价值规范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利用2012年全国第十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儒家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显著影响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企业所在地区的儒家文化强度越高,其社会责任履行质量越好,即表现为更高的慈善捐赠水平和更强的环境保护力度,且更积极地参与民间公益组织合作.进一步检验表明,企业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会显著影响儒家文化的作用效果,企业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增强了儒家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的促进作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论依然成立.研究将外部非正式制度与内部企业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拓展了对新兴市场国家"弱制度"情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理解,同时也从微观企业层面深化了对儒家文化经济后果的理论认知.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与西方强势文明的全面输入,儒家文化圈的既有格局开始发生裂变.在近代中西文明的大碰撞中,“中弱西强”的现实不仅动摇了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也使儒家文化圈中的各主要国家对儒家文化相继展开反思与批判,并分别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儒家文化的影响渐趋式微.但从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趋势考察,儒家文化圈正逐步走出历史发展的低谷,迎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的辉煌属于封建社会.近代以来,反封建的时代任务和现代社会形态的建立取消了儒家文化的政治合法性,农村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的解体摧毁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生存土壤,政治意识形态排斥了儒家文化的作用空间,而市场经济大潮则淹没了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经过历史的冲刷和人为的毁损,儒家文化正日渐离现代生活而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