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红 《天府新论》2007,(4):124-127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论研究一直是中国文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但,作为中国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论能整合古代文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及世界性胸怀,实现多民族、古今、中外的三重对话,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百年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纳入了中国文论现代性诉求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衍生出“失语症”、“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古为今用”和“中西对话”等重要的学术命题;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与“西方化”以及“现代性”与“传统性”等概念成为高频率出现的学术行话.立足于中国文化语境与文艺实践的现状,从古代文论、西方当代文论和马列文论三种话语资源的张力中通过中西古今的对话融通,寻求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支点与趋向.  相似文献   

3.
论文根据目前理论界论述的焦点和争论的问题对中西文论对话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目前理论界忽视的亟待澄清的几个重要问题。缺乏对现实文学人生的关注,陷入自我满足的游戏之中正是目前中西文论对话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直在争论古代文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提倡"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转换说",和完全否定当代理论话语的"失语说"。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古代文论在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环境中缺少存在的正当性和可能性。这种观念导致了对古代文论的误读。古代文论的价值并非单纯在于理论概念、范畴的思想价值;许多缺少逻辑性、系统性或理论思辨意义的叙述行为,在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从学术生态的角度来看,当代以系统性、逻辑性为特征的主流学术想象被当作唯一正当的学术形态。这种学术形态一元性的观念,带来了当代学术生态环境的恶化。古代文论在当代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促进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形态的多样性,有助于构建更加良性的文艺理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传承与延续:叩问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从学理角度看,古代文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具有理论系统性、范畴规范性、论证方式逻辑性及表述语言明晰性等特点.而古代文论的基本特点是:大量资料以零散的形态存在;众多范畴以形象性比喻为主;理论深刻而常以诗化语言和描述性方式表达;文论家常用文学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但从宏观角度和更深的层次看,古代文论仍具备独立学科之科学性特点.理由有四:一是古代文论在零散资料的背后潜存着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文论家运用着大量内涵明晰的规范化范畴;三是文论史上不乏运用抽象思辨展开逻辑论证的著述;四是古代文论中有大量运用理论化语言和论证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的文献.上述四方面赋予了古代文论独立学科的科学性质,而形成这些科学性质的深层原因在经学.  相似文献   

10.
在对古代文论资料的整理日趋完善和对古代文论内容的研究日趋细化之上,90年代的古代文论研究出现了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反思的趋势,特别是古代文论研究中从时间/体系到价值/功能的转换的趋势已经成为古代文论研究舞台上的重头戏。本文重点探讨90年代以来对古代文论研究反思的历程,指出古代文论研究中的成绩和不足,同时在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以及创新指向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的个体性、体验性、模糊性的诗性话语方式使其难以获得理论的传承性,从比较文论的视野看,古代文论不适合现代的知识生产方式和学科建制.在建设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时候,东西文学理论都是思想资源,但中国文学理论最终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融通上.  相似文献   

12.
立足异质 融会古今——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这一命题的积极回应中,学术界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的根本学术话语规则的注意和重视,有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命题,学术界的讨论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关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第二个阶段的讨论则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以及"中国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但中国文论因为没有自己坚实的话语资源,事实上又处于再次"失语"的状态.故应依据中国传统固有的两个主要文化规则,在"异质性"原则上走"古今融会"及"中西化合"之路,通过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来最终实现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需要做的工作,一是分析概念术语,二是理清相关的哲学问题,三是明了在什么层面研究问题.急功近利应该避免,多元互补则要提倡,古代文论的现代化应从基本工作做起.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三十年,古代文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思想解放带来了研究领域的拓展;第二,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研究价值趋向多元;第三,对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有所探索和发现.当前的古代文论研究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是理论还原,其二是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5.
程相占 《河北学刊》2005,25(1):124-128
1995年,有感于中国文论的严重西化倾向,学术界提出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主张,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学术讨论.这是一个折射着百余年"古今中西之争"的学术论题,人们有理由期待着取得较大的学术实绩.但遗憾的是,持续了三年多的争鸣很快降温,具有实质性理论突破的学术成果似乎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童庆炳先生新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解读中国古代文论十家为范例 ,通过他对孔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说 ,庄子“虚静”说 ,刘勰“蓄愤”、“郁陶”说 ,李贽“童心”说等理论命题的探析 ,论述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是找到了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古代文论是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的创作经验归纳与升华 ,找到了心理学这把钥匙 ,我们就可以进入古人的心灵深处探幽索隐 ,可以深入古代文论的堂奥 ,作出与现代人心理相通的科学阐释 ,从而逐步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本文后半部分还对童先生关于古代文论研究学术策略的“历史优先”、“对话”、“自洽”三原则稍稍作了延伸展述 ,并呼吁当代中国学者应对本土的古代文论努力作出自己的阐释 ,不再仅是得益于西方的“李约瑟”们。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世纪之交的一个热门话题。古代文论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宝典,如何实现与现代的对接,融入当代文论的建构当中,这是本文所力求探讨的问题。本文围绕着对古文论的选择、接受与梳理的三个步骤,逐层推进探讨如何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8.
翁礼明 《江汉论坛》2005,(9):113-116
20世纪末文学理论界对现当代文论话语的反思,引发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讨论,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以古代文论为本根,以现当代文论为本根,综合创造论(以古今中外文论为本根)。这些观点对重建文论话语都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构想,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即从某些理论前提出发,进行纯粹逻辑论证、理论推演,最后得出由理论推导而来的结论,很少顾及文论话语与现实的文学语境之间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论界对国内外文论资料、思想资源的占有空前丰富 ,近百年来养成的辩证思维方式以及世界性、开放性理论视角 ,使其具有兼收并蓄、多元交汇的思维取向和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理论遗产的气度。中国文论应定位于马克思“世界文学”的学术立场 ,融通中国古代文论精华与西方文论成果 ,从而走向建设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走向新世纪的文艺之思--中国文论最新热点问题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对中国文论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成了理论界关注的话题,有关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更是热度不减,而文学的文化研究已经形成潮流并显示出广阔前景.此外,关于文艺精神价值取向的讨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争鸣和全球化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影响探索等,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