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对当代青年婚恋观和性观念变动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江西教育科研杂志1999年第4期中刊登了一篇《社会变迁与青少年性观念》的文章。笔者随机抽取了广州市四所普通中学初中、高中各四个班的学生共433人进行问卷调查,并与1991年的调查对比提出随着社会变迁,开放地区中学生的性观念具有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1)本体性意识增强,反映积极。(2)性心理较健康,积极开放。(3)性道德观念趋于淡化。(4)对性知识探索和渴求的欲望强烈。  相似文献   

2.
简讯     
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将于1989年6月初,邀请国际统计研究所V·Verma博士、教授来兰讲授统计学理论及抽样调查方法。届时将邀请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者以及西北五省从事人口统  相似文献   

3.
扶贫、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邬沧萍穆光宗一、理论框架扶贫、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并不是个新问题,而是一个世界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合国就曾确认困扰人类的三大难题,即贫困(poverty)、人口(p...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在生殖健康领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真真 《当代中国人口》2009,26(5):7-16,33-37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在环保、扶贫、妇女发展、艾滋病防治等领域迅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1994年开罗国际人发大会和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与生殖健康相关领域的公民社会组织(简称RH—CSO)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合格村建设□潘祖光1996年,浙江省计生委在全省农村开展了计划生育合格村建设的综合调研,重点对宁波市、衢州市、金华市和丽水市所属部分县(市、区)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浙江省开展计划生育合格村建设大致可分为初创阶段(80年代初~198...  相似文献   

6.
一、孔子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过去十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出生性别比升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最早由Amartya Sen(1990)和Ansley Coale(1991)发表文章“丢失女孩”,他们估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约丢失了6000万到一个亿。本文是由英国伦敦Western Ontario大学社会人口研究中心的Danniele BELANGER和同事对越南出生性别比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纲要(1995─2000年)》《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纲要(1995─2000年)》已经国务院批准颁布,本刊特全文刊载。国务院在批准该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9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  相似文献   

8.
中国婚姻挤压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研究背景近几年,人口学界有关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出现的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研究颇多,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引起学者们对其婚姻后果的广泛关注。顾宝昌、彭希哲(1991)在研究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态势中指出,婚姻排挤(即婚姻挤压)现象和人口老化一样,是伴随生育率下降的新人口问题之一。于学军(1993)则从人口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婚姻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论证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的加重趋势及人口学成因。李南(1995)更深入一步,直接切入到高出生性别比的婚姻后果研究上,描绘出中国未来几十年间因高出生性别比而…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人口学会第二次年会于1985年5月9日至10日在西宁召开。参加这次年会的有青海省党政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等22个单位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者共53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2篇。 会议讨论总结了青海省人口学会成立两年来的工作,听取了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青海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情况和今后任务的介绍。学会成立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之间,由溺杀女婴现象引起的过高女婴死亡率导致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女性地位的提高逐渐使较高的出生性别比下降,并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早期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的正常的出生性别比实际上是保持在正常范围的上限值,即107左右。“男孩即止规则”(有选择性的在生育了男孩后终止生育),以及一些可以孕前选择以改变怀孕时的出生性别比和产前性别选择的传统方法,都使出生性别比在正常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然而,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出生1生别比开始日益偏离正常水平,实质上是在家庭规模缩小和现代性别鉴定技术的发展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1.
上海失业、下岗人员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90年代以来,上海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使得历史上长期积存下来的企业富余人员在就业存量中加速排放,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失业现象──下岗待工。本课题主要根据1995年10月1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总资料(上海地区)和其它的有关统计资料,对下岗待工问题作一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70年代末我国人口学研究复兴以来,在人口学界有一位人们熟知的不知疲倦、硕果累累的耕耘者,他就是杭州大学人口研究所刘长茂教授。刘长茂教授,a西青铜)11市N,193a年8月生。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曾任郑州大学经济系人口研究室主任、河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现任杭州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研究室主任;并担任中日人。学会人口与社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一)刘长足教授早已与人口学结下了不解之缘。70年代前期,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国逐步推开,正在河南农村插队劳动的刘长街萌发了对人口问题的兴趣。1978年11月,他出席了在北京召…  相似文献   

13.
上海嘉定外来育龄妇女生殖健康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90年代初开展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以来,上海市嘉定区认真贯彻执行《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居)委三级管理网络,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外来流动人员计生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  相似文献   

14.
新疆妇女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婚姻家庭结构及老年赡养问题任强(新疆大学人口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46)新疆自70年代开始在汉族人口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于1988年开始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妇女的婚姻家庭伴随着主要的人口要素(如生育、...  相似文献   

15.
建立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崔念自80年代初起,我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县、区、乡、村计划生育四级服务网络,承担了宣传教育、节育优生服务、避孕药具管理和人员培训(简称“四大功能”)等任务,为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6.
对一个贫困山村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王秀银(济南市250002)山东省沂南县和庄村,是座落在沂蒙山腹地的一个普通山村。这里既没有美丽优雅的乡间别墅,也没有嶙次栉比的现代化企业。但是,80年代末以来,它却吸引了数万人前去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利用已编制出的劳动力生命表〔1〕,对1982 年以来的中国劳动力的动向进行分析。本文指出,自1982 年以来,我国劳动力的动向有以下几点显著的变化:(1) 我国妇女劳动力参与率历来就较高,80 年代以来进一步提高;(2) 青年劳动力的加入率日趋降低,特别是,到1995年,城市低龄劳动力的加入率已从我国传统的“高—低”类型改变为类似发达国家的“低—高—低”类型;(3) 在1995 年,老年劳动力较以前较早地退出劳动力队伍;(4) 由于人口老化的原因,劳动力增加的速度趋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近期趋势──从医院记录获得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引言80年代以来,由人口普查及生育率抽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表明,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出现了上升趋势。针对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国内外人口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199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曾毅等人根据人口普查和生育率抽样调查数据内部的逻辑关系,并利用来自医院的出生记录,分别就女婴的漏报、瞒报和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8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程度作出了估计。该研究报告还列举了多方面的理由,强调溺杀女婴不可能是这一时期出生性别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曾毅等,1993)。本文是对曾毅等人研究报告中有关医院出生性别比…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节育方法应用上的差异及其社会背景周云在控制人口增长上,中日两国都是比较成功的。中国从70年代初开始,经过大约10年(1971—1980)左右的努力,粗出生率下降了将近1/2;日本在二次大战失败后,经过几年的人口高速增长后,也倡导了节制生育的运...  相似文献   

20.
1数据来源与评价80年代,中国分别于1982和1990年进行了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同时在1987年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这些普查提供了详细的死亡数据,使我们能够对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的分析将主要使用从这三次普查得到的数据。但在应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们必须对从这些普查得到的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评价。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基本上不经调整可以直接应用于分析研究(游允中,1984;蒋正华等,1984)。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