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回族是中亚、波斯、阿拉伯的穆斯林从海路(东南)和陆路(西北)进入中国,与当地民众结合形成的民族。自元代开始才逐渐形成回回民族。尽管回族使用了汉语言文字,但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成为其强大的凝聚力,宗教习俗和宗教心理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本文就回族艺...  相似文献   

2.
王平 《回族研究》2013,(1):102-109
泉州回族文化遗产是泉州回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其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与闽南汉族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结果。它是泉州回族起源、文化变迁与融合、社会适应与发展、族群认同变化与重构、民族文化心理形成、变化和延续的历史记忆,是泉州回族社会历史发展与文化特性的象征与表达。  相似文献   

3.
良警宇 《回族研究》2013,(1):110-115
泉州回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先民的穆斯林身份,明朝以后作为穆斯林后裔、汉族身份及其认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回族身份及其认同的历史转变过程。与关于历史上泉州回族"汉化"问题的讨论相比较,"政治建构论"和"心灵守望说"两种讨论泉州回族"回化"问题的范式存在将这一过程简化论述的倾向。泉州回族的"回化"像"汉化"过程一样,并非是某种因素主要建构的结果,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逻辑过程。民族认同问题也必须被放入历史的脉络中进行具体分析。思维的逻辑应当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现有回族8667人,三亚分布最多,有近7000人,聚居于回新、回辉两村。根据历史的记载和考古学家的鉴证,回族先民迁入海南岛从唐代已经开始,宋代时较为频繁,儋县、万宁和海口曾是他们的居住地。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他们有的再迁,有的汉化、黎化,其余聚居三亚市,形成目前惟一代表海南、具有独特伊斯兰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三亚回族。其民族来源、语言结构、服饰文化、清真寺建筑艺术等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现将有关三亚回族的来源和去向作如下三方面的论述。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唐代,广州、扬州、泉州作为中国的沿海通商口…  相似文献   

5.
杨进 《回族研究》2007,(1):15-20
生于南宋的地理学家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地理志书,其翔实的历史记载对研究宋代回族先民在泉州的香料贸易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从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作一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54万人,有17个民族乡和44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是华东六省一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和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畲族和高山族在大陆人口最多的省份,同时还是回族发祥地之一,回族聚居地泉州湾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回族、满族、蒙古族、高山族。其中畲族人口37万人,散居在全省九个地市的84个县(市、区),半数分布在宁德地区的各县市;回族人口1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泉州、福州、厦门、莆田等市,尤以泉州为最;满族人口近6000…  相似文献   

7.
广州回族来源考马建钊,刘淑英广州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其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唐、宋期间入粤贸易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和阿拉伯蕃客的后裔;二是明、清时期各地来粤的驻防军士、工匠、商人和宗教职业者;三是民国至建国初期入德的各界回族人士。广州回族的来源,最早可...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回族的历史来源,至迟可以上溯到元代。从元初开始,以各种方式陆续迁入东北的回回人,是构成东北回族历史来源的主体成分。其后又以其为核心,在明清时期加入回回行列的一些民族的部分成员,也是东北回族历史来源的重要构成。本文通过对回回入居东北历史进程的考查,试就东北回族的历史来源及其特点等主要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回族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不仅有大量学术论文发表 ,亦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 ,主要围绕回族族源、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回民起义、回族历史人物评价、地方回族史研究、回族教育、回族经济、回族文化及跨境问题等领域几个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并取得一定成绩 ,对深化回族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万明 《中国藏学》2001,22(3):49-66
15世纪末,葡萄牙人达·伽马打开了欧洲通向印度洋的海路,到达印度,开辟了联结东西方的新航路,从而使葡萄牙人的航海探险举世闻名。相对来说,可以与之相媲美,却较少为人知的,是葡萄牙人从印度出发伸入亚洲内陆的足迹。追溯中葡早期关系的历史,实际上,葡萄牙人的来华,可以分为东西两条路线,一自海路,一自陆路。16世纪初,葡萄牙人自海路来  相似文献   

11.
陕锦风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37-143,136
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回族文化又都具有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福建泉州回族与西北回族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对福建泉州回族与西北回族作一比较,并对泉州回族汉化的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回族形成于元朝和明朝前期,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回族成员讲汉语,通用汉文,绝大多数都是虔诚的穆斯林。纵观回族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它有许多不同于汉族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宗教对回族的历史发展影响极深。 历史上,汉族社会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宗教,现在更是。而回族则有伊斯兰教的全民信仰。回族不崇拜偶像,他们的哲  相似文献   

14.
“当我一踏进故乡,目睹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昔日的羊肠泥土小道不见了,老旧平屋不见了。代而取之的是,宽阔的水泥大道,四通八达;森林般的高楼华厦,栉比鳞次;工业小区,座座标准厂房;条条商业大街,车水马龙。到处一派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要不是有亲属指引带路,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的故乡——陈埭。” 陈埭丁氏回族社区,地处泉州湾南畔晋东平原“闽南金三角经济繁荣带”,包括江头、岸兜、溪边、西坂、鹏头、四境、花厅口7个回族行政村,人口22000多人,是福建省回族较集中的聚居地,也是明代以来泉州地区回族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5.
郑和墓     
郑和是我国明代回族大航海家,曾七下西洋,航程十余万里,前后出使过三十多国,比哥伦布出海早八十多年,创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业绩。郑和墓位于南京牛首山南麓面西的山坡上,宽敞的墓塘内,长方形封土依稀可辨,朝向及封土都是回族墓葬的特  相似文献   

16.
回族是天津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数百年来他们为天津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在分析天津回族的来源及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简要地阐述了独特的回族文化对天津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回族人民在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曾经有过卓越的贡献。在政治法律思想界,就出现过一位杰出的回族法学思想家海瑞,他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称颂!研究海瑞的法律思想,对弘扬回族人民在我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光辉业绩,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海瑞(公元1514~1587年),是明代著名的贤臣,一个敢于直谏,为民请命的清官,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回族。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父早亡,随母艰辛度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三亚市羊栏镇的回辉村和回新村 ,是该省惟一的回族聚居区。其先民主体是宋元两代从占城入居的穆斯林 ,还有一部分是唐宋时期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蕃客。大约在明末清初 ,他们陆续从岛内各处向今回新村所在地迁徙 ,形成回族社区。 2 0世纪 70年代之前 ,该地的回族祖祖辈辈以渔业生产作为谋生的主要方式。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随着三亚市城市化的发展 ,他们抓住历史机遇 ,摆脱了传统的单一经济生产模式 ,形成了一个以运输业、旅游商贸服务业、果菜批发零售业为龙头 ,多种经营并举的新经济发展格局。海南回族的历史来源较为特殊 ,为研究中国回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典型个案。而该地回族社区的巨大变迁 ,对民族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概述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它与缅、泰、老、越为邻,有长达4000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很久以来就与邻国形成了友好往来和对外贸易的关系。回族先民700年前从中亚、阿拉伯和波斯进入云南,除了服从军事任务戍边屯田外,还因着传统的擅长经商的才干及长期的历史培育、造就出的艰苦创业、富于冒险、勇于开拓的民族性格而敢闯“蛮烟瘴气”、虎豹出没、土匪多、无人敢走的“夷方”,到边疆和泰国从事马帮贸易。回族先民从元代落籍云南后,就开始了经缅甸仰光出海到沙特阿拉伯麦加的朝觐活动,也相应产生了回回人与邻国的民间商业贸易活动。但回族先民较大规模组织马帮到缅、泰、老、越等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正式见于记载始于明代而盛于清代,经历了明代和清初、清中期、杜文秀起义时期、清末至民初、抗日战争及解放前几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区自然的或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等等)某些情况。所以,某种意义上,地名是人类发展的活“化石”。把回族与地名联系起来,探索回族聚居地地名,发现这些地名的细微之演化,这对于中国回族的来源、结构、分布,回族的军事生活和经济生活,宗教生活和宗教建筑,宗教传播路线,姓氏与人物,自然条件和风物特产的调查和研究,都会起到辅助作用。本文所指回族地名主要指涉及回族的地名。尽管它在地名的语言学如音、形、位、类等方面,同汉语差不多,但在地名社会性(语言地理的区域性、历史的继承性、时代性)上影响颇大,并形成许多具有回族特色的地名,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