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趋荣避辱是人类的共性,培养和激发人们正确的荣誉感和耻辱心就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行为并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荣誉与耻辱都包含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评价和个人对于社会评价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只有当个体感受与社会评价相一致时,荣誉和耻辱作为社会道德调控的重要形式才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行为并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以荣为耻,以耻为荣。道德回报制度化是协调社会评价和个体感受相一致的最佳途径,它能使守法有德者不仅以荣誉为荣还能因此得福,使违法无德之人感到羞耻并遭受应有的惩罚,它能使荣者真荣,耻者真耻,从而使人们自觉地弃恶扬善,趋荣避辱。  相似文献   

2.
论荣辱观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与耻辱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荣辱观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从社会层面看,荣辱观是社会风气形成的伦理底线;从个体层面看,荣辱观是个体德性修养的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3.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誉和耻辱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在道德体系中属于道德评价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体现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一直以来都是道德观中的重要内容。荣辱观对社会道德的实现,个人道德的形成,乃至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荣辱观在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名誉本性论     
人无不具有极为深重的名誉心,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的一切利益都是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名誉攸关每个人最为根本的利害。这样一来,名誉便具有使每个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荣誉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会得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快乐,从而极有成效地推动他遵守道德;反之,如果他的行为违背道德,那么,他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坏名誉、遭受耻辱和舆论谴责及其所造成的巨大利益损失,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得不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痛苦,从而极有成效地阻止他违背道德。  相似文献   

5.
耻辱观是衡量社会赏罚总体效用的标尺,也是个体内部自我调控的精神力量。探讨其与道德下限的关系并作出差异化处理,是对当今耻辱观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6.
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源头,中国人的耻感源于群体意识和"面子至上"理念。耻感教育是中国古代道德教化之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之基本方略。在当今社会,羞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追求荣誉、远离耻辱的精神力量,是抵御不良诱惑的道德堤坝;耻感教育依然是明辨是非善恶、酿造良风美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情感体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个体道德发生如何可能 ,始终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 ,不仅在于个体道德要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且在于它自身是一个独立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之所以复杂 ,就在于它不单纯是认识的结果 ,而是情感体验所致。根据体验的类型划分 ,道德情感体验属于价值体验范畴 ,其中介环节包括实践、经验、理解、移情等 ,它的具体体验形式有情境 直觉体验、角色 想象体验、理论 思维体验、信念 自由体验等 4种。要完善和丰富个体道德 ,就必须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以及社会互动关系,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积极的意义看,网络通过传播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引发道德冲突,促进个体道德思维的发展;通过创造"网络群体",扩大了个体交往的道德环境;通过创设的"虚拟现实"环境,帮助个体进行角色承担的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技术也对个体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致力于构造其“内圣成德之学”。孔孟以道德意识层面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以及道德理想、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层面的道德动机、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修养塑造出个体的整体道德素质 ,即道德境界 ,从而完成了对其个体道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的微观缩影和基本单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快构建社区道德共同体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从现实空间布局审视,构建社区道德共同体需要以主体存在为支点要素,以现实交往为空间要素,以“共同善”为目标要素。嵌入社区的真实生活情境,多元价值观激荡之下居民的道德自我缺场、空间完整性剥离中居民的道德交往缺乏、风险社会语境中居民的道德审美流失成为构建社区道德共同体的困境之源。聚合构建社区道德共同体诸要素之“力”,需要在关注个体中引领道德主体的回归,在空间交往对话中激发道德情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道德审美。  相似文献   

11.
道德情感体验是一种价值体验,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因素,也是主体道德内化的动力,对于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德育过程中,采取生活化德育、情境德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羞耻是个人道德完整性的重要指标。作为负性的情绪体验,羞耻同视觉相关。在视觉中,行动者意识到其具体言行所呈现出的自我的卑劣或者猥琐,感觉到在毫无遮掩的注视中失去了尊敬,行动者由此对其所是产生自我导向的紧张的否定性情感,并有了从视觉中隐匿或者逃避的想法。羞耻体验具有伦理意义,但并不必然产生伦理行为。现代社会羞耻式微的直接原因是社会的流动性,但深层背景是行动者自爱内容以及自爱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商业道德的文化因素已经引起了来自商业界,尤其是跨国公司经营者和国际贸易者的广泛关注。文化价值差异性影响着人们对可接受行为的看法,并且影响到道德伦理的决策过程。为了加深对文化影响商业道德行为的理解,我们探讨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C)文化对道德决策过程的可能影响。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C)文化对道德规范判断与道德选择的敏感性产生影响,而个人主义者的规范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行为与集体主义者大不相同。由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C)对道德问题确认与规范判断的影响可以被道德模式结构所控制,因此,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C)文化可通过直接的和间接的途径影响着商业道德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4.
道德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样式,人的道德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道德思维水平支配和制约。道德思维作为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伦理学理论形态范式的演进和嬗变,相应地发生着历时性的范式转向和共时性的理论融合。探究道德思维的逻辑关系考察、结构要素分析和理论形态演进,可以廓清道德思维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的理论主题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更新。道德思维从综合性思维到分析性思维再到反思性思维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深刻理解道德规范、道德语言和道德共识之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以道德行为选择中的自由与责任为重点,浅析影响道德主体进行自由选择的主体因素及客观选择的现实因素,加强道德行为选择的制度保障和在道德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进一步化解道德行为选择中自由与责任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从精神属性的角度看,建筑蕴含人格,是人格投射的产物."建筑人格"是建筑的人格化积累与沉淀,具有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主要包含建筑形象气质、建筑生命活力、建筑道德记忆三种基本伦理构成要素."建筑人格"的伦理价值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共享性分析,去彰显诠释建筑的伦理精神特质及其本质价值;通过对建筑的人文性辨析,去解读解蔽建筑的生命气质特征及其生命价值;通过对建筑的地域性发掘,去探寻解析建筑的道德记忆特质及其本土价值."建筑人格"将指引建筑及其相关活动中的伦理追求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也可以实现建筑活动中对伦理主体及其责任的规定性,从而体现出建筑人格化表达方式和人格化建筑存在特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个体的维度探究道德效用,旨在确认道德对个体生存、自由与幸福的效用,引导行为主体自发地进行道德实践。首先基于道德效用相关概念的微观分析,道德效用包含着道德行为使受益者受益的思想内涵。其次从生存、自由与幸福这三个生态个体逐步递进的追求展开对道德效用的探微,具体表现为道德效用是利他的,意味着道德主体的行为使他人成为获益者,随着道德效用在时间与空间层面的推演发展,回馈效应又会使道德主体自身受益,最终演化为道德效用也是利己的,这是道德共同体的有效构建。最后站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道德效用的社会生态蕴意突显了生态个体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的伦理智慧,其注重以人为本、利他与利己均衡发展以及培育公共品格的伦理思想可以提升伦理道德体系话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使道德主体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去把握生态个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制度伦理的研究视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度是一种定型化了的规范 ,强制性、规范性和客观性是制度的主要特征。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强有力的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和规范功能。个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必须以现实社会中制度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公正合理解决作为前提 ,必须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支持。制度伦理的首要意义应是社会制度体系建构的伦理合理性研究 ,为制度的制定、安排、实施提供必要的价值要求、道德依据和伦理资源 ,使社会制度获得坚实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责任认知和行为选择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亲职伦理责任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亲职伦理责任推卸问题、亲职伦理责任越 界问题以及伦理两难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伦理知识缺位造成的亲职伦理敏感性不高、伦理和道德的混淆造成的伦 理责任认识不清、以情感主义为表征的道德文化产生的道德语言无序、伦理勇气缺位造成的伦理实践能力不强。针对幼教实践 中产生的亲职伦理问题可以从构建亲职伦理规范、营造亲职伦理文化、关注亲职伦理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或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道德伦理从更深的层次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与制度的安排。从道德伦理视角分析中国农村环境问题背后的道德伦理根由,揭示传统道德伦理观在农村环境问题上的负值效应,并提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应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