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告作品的构成在分类上满足了著作权法要求的作品特征,但是,即使面对比较严重的广告作品侵权现象,由于目前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期限较长,而且广告作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创作激励,使对广告作品提供严格的著作权保护可能是非效率的。 相似文献
2.
3.
4.
试论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主体意识是指编辑主体对其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及价值的认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是指编辑主体充分认识其自身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具有现代特性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和意向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性体现为开放意识、多元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及信息意识.编辑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在编辑主体现代化的历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新兴权利喻示着现代法律制度与社会创新实践之间的现实张力。新兴权利应当受到保护,但要基于一定的合理性、正当性与有限性。学界现有研究对于新兴权利的保护问题,分别形成了宪法保护论、渐进入法保护论和行政立法保护论,相关理论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研究缺乏义务层面与司法层面的反思,国家义务为新兴权利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可以从权利本位论、"权利-义务"结构理论以及国家作为义务主体的宪法逻辑等角度对新兴权利的国家保护义务进行逻辑证成。国家保护义务的体系内容包括新兴权利入法的基本原则与判定标准、救济的主要方式与司法图景。新兴权利入法应当坚持维护正当法益、促进发展创新、平衡多方主体利益的立法原则,同时兼顾可行性与合理性。现阶段,权利推定和司法解释是新兴权利保护的较佳路径。 相似文献
6.
经过奥卡姆、杰尔森等人的努力,古代罗马法中的ius经过中世纪的转义,具备了主体权利的内涵,从而革命性地改造了西方的自然法传统。这一转换使权利话语实现了从自然法、自然权利向人权的转变,它直接推动了近代西方以人为主体的,以道德为论证方式的人权模式的形成,从而完成了权利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在法学解释中,弱势群体实质就是权利弱势群体。宪政的主题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因此弱势群体问题属于宪政的重要内容。平等权是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宪法救济对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外来工的权利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北京外来工遭遇的超时工作、拖欠工资、歧视、人身侵犯、辱骂、财物欺诈等侵权现象的实证研究,指出目前外来工权利受侵犯现象严重;虽然外来工对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弱,但因为救济手段不足,目前外来工权利保护状况很差,侵权救济不充分;外来工社会权利保护不利的深层原因在于城乡分离的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9.
教师权利的制约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权利受到行政、法律的规范制约、学生的情感制约、媒体的舆论制约、专家的学术制约、传统的道德制约。保护教师的权利要注意保护和制约相结合,重点保护好教师的职业权利,为教师依法执教提供保障,也要公正地评价教师,切实保护好教师的经济、政治等权利。 相似文献
10.
11.
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否会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公共权力能否干涉弱势群体的权利?救助弱势群体是否只是社会的责任?在宪政法治条件下是否需要法制强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时代背景,正确处理弱势群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弱势群体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关系;自我救助与社会救助的关系;宪政法治与法制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近现代刑事政策对犯罪人权利的保护古代刑事政策是专制主义的刑事政策,如我国古代儒家的“德主刑辅”与法家的“重刑主义”。专制主义的刑事政策是不惜以践踏人、蔑视人为手段的。在西方历史上以残暴著称的加洛林纳刑法典就极尽用刑之能事,而受刑者则毫无权利保障可言。近现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前后继起、又不断扬弃的三次刑事政策运动,即理性主义的刑事政策运动、实证主义的刑事政策运动和人道主义的刑事政策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刑事政策的权利底蕴渐渐浮出了水面。理性主义的刑事政策运动,发轫于欧洲十七八世纪的启蒙思想,贝卡里亚、费尔巴哈、边沁等人以刑罚权的来源为逻辑起点,对专制主义刑罚的任意、专横进行了严厉批判,认为刑罚只有在有效和必要时才是正当的。贝卡里亚认为,公民个人自由的转让形成了国家的刑罚权,这种刑罚权的存在是为了防止公民的自由受到他人的侵犯;同时它又是对国家权力的一种限制,如果刑罚超过了保护公民公共利益这 相似文献
13.
(一)受刑人婚姻权的明确化:人道精神在受刑人改造过程中的客观渗透人道精神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儒家讲"仁",倡导"以人为本",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将"情、礼、法"融会贯通,形成了"仁、义、礼"三位一体的"仁"学思想体系.反观西方世界,古希腊先贤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的提出,同样引发了许多哲人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和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人道精神是确立受刑人人权理念的精神基础,对受刑人实行人道主义,是监狱制度设立的价值起点.受刑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并没有被社会抛弃,人道精神终极关怀的光环同样应该笼罩在他们身上,他们也应在服刑期间充分享有本不应被剥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赋予了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权利主体地位,通过对该法"应当"这一立法表达的法理分析,对其的可操作性我们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在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中,随着未成年人权利主体地位的确立,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与父母的权利必然会发生冲突,我们还不具备平衡、解决这些冲突的社会支撑条件,这必然会影响对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一)宪政理念下的监管权力与受刑人权利宪政主义的逻辑前提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与对立.在西方传统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立理念中,国家权力的势力范围仅仅限于政治国家领域;对于市民社会领域,国家权力是一种放任的态度,只要市民社会中的自治行为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干预就是多余的、非法的.这样,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逻辑划分,在社会生活中便形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划分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区分.在宪政理念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是一种对立与冲突的关系,公民权利的实现与保护首先要防止和避免国家权力的侵犯.在宪政主义者看来,国家权力是侵犯公民权利的主要威胁者.为了限制国家权力的无限膨胀,防止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任意侵犯,人们通过制定宪法达到规束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之根本目的.在这个意义上,宪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达成的政治契约,是公民权利保障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17.
所谓受刑人权利,就是受刑人作为具有受刑人身份的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其权利主体是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受刑人,权利内容是享有未被法律剥夺和限制的利益、提出未被法律剥夺和限制的主张。受刑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是由受刑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由法律规范和非法律的其它社会规范确认为正当的受刑人的行为或行为自由、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农民在环境保护中相对于排污者和城市居民而处于双重弱势地位,即使其在司法活动中也处于相当不利的境地。基于环境公平和环境正义的考虑,急需通过法律援助解决广大农民在环境污染侵害中所遇到的法律纠纷,保障农民环境权益。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现状急需环境污染受害人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嵌入,同时开展农村环境法律援助是提高农民环境维权能力、解决农民环境维权难题的必然要求。针对农民环境维权能力和行动劣势明显、立法规定不足、法律援助资源缺乏、环境法律援助案件的处理难度大等法律援助困境,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立法规定,加强援助机构设置,增加援助经费,加强宣传教育和司法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编辑主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信息的承载者。编辑主体的文化传播是对社会成员文化心理及精神世界的观照,是对社会文化的建构;人文精神是编辑主体的品格和精神特征。编辑主体的人文精神内涵包括人的价值尊重、理性和智慧、批判精神、终极关怀等层面,并体现在文化传播的社会沟通、社会教化、文化增殖、社会调控等机制中。 相似文献
20.
谈谈农民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一直都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党和国家包括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是如何发挥农民工作为权利主体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应当予以重视的又一条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实际向农民工作法律维权报告,提出农民工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依法维权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