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福会>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母女代际关系.从两代人对代际关系处理方式的不同,透视了中西方代际文化在华裔家庭中的碰撞、冲突与融合.母亲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并以此作为教育女儿的方式,美国化的女儿却试图极力挣脱母亲的管束.在历经了母女代际冲突的阵痛与迷惘、生活的磨难与震动之后,女儿最终在对西方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对比之中反观母体文化,这使得她们对中国传统代际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石黑一雄的小说<当我们是孤儿>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文化身份的追寻与定位,作家以主要人物不得不以一个孤儿的身份面时这个世界的悲惨命运为结局,阐述了后殖民主义人群普遍所处的漂泊不定、无根性和边缘性的生存状态,以此来表达对宗主国强加给殖民地人民的一切进行颠覆的思想.从而实现重建个人和国家历史的关系、公正地再现"他者性"、消除狭隘的民族偏见和建设美好未来的芙好理想.与此同时,小说还对西方的殖民行为进行强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3.
<福>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解读.小说以落难荒岛的苏珊为视角,讲述了她与克鲁索和福对抗、并为星期五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作者库切关注故事由谁来叙述和谁来写作等问题,并将作品置于后殖民语境中,通过反话语策略为边缘群体争夺话语权.<福>是对帝国殖民者男性权威及其东方固有偏见的颠覆和对笛福经典文本的重构.它揭露了欧洲殖民、种族隔离政策给南非带来的复杂政治和社会形势. 相似文献
4.
从后殖民话语的理论视角解读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特别是透过对文本中有关帕图桑岛和马来人话语的分析,可看到康拉德在把殖民地引入自己的创作视野时,"是以一个西方人的目光注视殖民地的".因此,<吉姆爷>中的"他者",是欧洲中心论和种族优越论作用下的主观性产物. 相似文献
5.
6.
文化冲突及其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影响是后殖民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对《典仪》和《北迁季》的文本解读,不仅客观地揭示了印第安和阿拉伯少数族裔的历史、文化及生存状况,展示了世界少数族裔构建自身文化身份的艰辛历程和策略,更突显了种族及殖民关系下的文化身份迷失与重建并非只属于某一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需要面对的重大议题,这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族裔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部重要的<左传>注疏之作,日本著名汉学家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深受中国清代考据学的影响.该著不但在书籍征引方面大量汲纳顾炎武等人的<左传>注疏及文字、音韵、训诂等成果,而且在注疏内容和方法上广泛接受清代考据学家的观点,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濡染他们重训诂、崇实学、尚校勘等学术风气.竹添氏<左氏会笺>所受清人之影响,反映了江户时期日本汉学界在清代学风影响下考证之风的盛行,对认识清代学术与日本汉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左传会笺》为20世纪初《左传》注释的重要著作。《春秋左传注》晚出,能海纳百川,富采旧注,择撢群籍,遂有驾旧轶往之势,在《左传》训释诸书之中,最为称首。作为往籍旧说,以《左传会笺》之重,自然纳入《春秋左传注》参考权揆之范畴。对比分析两书,可以看到《春秋左传注》受到了《左传会笺》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为基本接受、约取其意、取其精粹、作以申发等几个方面。这种对比分析,为正确评价《左传会笺》的贡献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为深入理解《春秋左传注》的学术成就和特征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上帝会救助那孩子》是莫里森以美国当代现实社会问题为题材的第一部小说.她以细腻的笔触、讽刺的话语和耐人寻味的哲理反思,展示了美国妇女儿童遭受的亲情创伤、视觉创伤和司法创伤,显示出亲情异化、性情异化和身份异化造成的各种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揭示了亲情、友情等人伦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窘境和负向迁移.采用社会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从亲情创伤与亲情异化、视觉创伤与性情异化、司法创伤与身份异化三方面探析美国社会的儿童创伤与心灵扭曲问题,表明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关注点已经从黑人种族问题转向了更为深刻的人类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单刀会》既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剧,又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与深刻的历史反思精神,是关汉卿站在汉民族的正统文化立场上,借单刀会故事对当时宋、元战争中双方各自的正义性、合法性问题所作的思考,反映出当时汉族士子与普通民众抗议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拥护中原正统王朝,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批判暴政霸道、企盼仁政王道的普遍心理,是一部借史写心——借历史剧的编撰来传达当时民众的政治意识、民族情感与集体心理的杰作。 相似文献
11.
《朗读者》以德国作家特有的反思意识,通过叙述一个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中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揭示了二战后人们对这场战争及其影响的种种思考和困惑,不失为对人类战争的另一种书写。从生死、爱情、文明、罪与罚等视角,阐释该小说的悲剧主题,挖掘其悲剧内涵,评估其文学价值,有助于通过深层次地探讨历史来剖析人性、启迪未来。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小说<抵达之谜>是一部女性主题的小说.小说表现了女性(尤其第三世界女性)在无声中生存、在求生中丧生、在有声中挣扎的三种生存状态.女性要走出这三种悲惨境地,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自身的问题、与异性的关系问题、与同性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女性无声中生存、在求生中丧生、在有声中挣扎的生存状况对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奈保尔对当今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水浒传>最早的续书,<水浒后传>李俊等英雄的"海外立国"是其特殊的内容,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意蕴."海外立国"涉及远涉海外是忠义英雄的无奈之举、创建国家是忠义英雄对中华文化的承传、斥佛入道表现忠义英雄神归故里等几个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水浒后传>"乱世忠义的悲歌"这一主题,以及对故国的思念、对<水浒传>英雄结局的反思,从而说明作者对明末清初严酷现实的极度失望.解析"海外立国",是把握<水浒后传>主要思想意蕴、创作者思想指归与感情倾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对于《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道",史华慈解读为神秘主义的终极实在,葛瑞汉认为是难以言说的万物本原,艾兰把江河水道视为其隐喻根基,安乐哲和郝大维说它是绵延不断的经验过程,诸解各有所见,相互补正,具有个案分析的典型意义。当代西方汉学家对《老子》"道'的解读,有助于揭示其潜存的意蕴,复活原有的思想,并使经典文本成为当下跨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推动中西文化的交融与互补。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近二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的青睐,因为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恨情仇的故事反映了"生命始原的样子"。爱米莉.勃朗特对希斯克利夫的塑造是对美狄亚神话原型的"置换"或"移用",展现了畸形社会中人性的变异,唤起了读者的"种族记忆",激活了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在给人以惊骇和恐怖的同时给人以震撼,使得读者对希斯克利夫暴虐无情的报复予以认可和同情,也使得《呼啸山庄》的感染力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创作来源问题上,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技艺说"与其老师柏拉图的"迷狂说"针锋相对."迷狂说"主要来源于柏拉图<伊翁>,"技艺说"则来自亚里士多德<诗学>.本文试图重新回到文本本身,对观<伊翁>和<诗学>,从两个文本内在的情节论证及相互间的回应辩难,重审这一议题. 相似文献
17.
《边城》与《雪国》——千古不磨的珠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城》与《雪国》分别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在本国文学界均是历久不衰的评论热点 ,但是却少有评论者将这两部作品加以比较评论 ,其实 ,这是两部具有相当可比性的作品 ,它们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内在气韵上都有诸多相通之外 ,同时 ,作为两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 ,它们也反映了中日两个民族传统文化施加于作家的不同影响。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代背景的趋同为文本比较提供了依据。《边城》发表于一九三四年 ,《雪国》则于一九三五年一月至一九三年五月连载于杂志上 ,并于一九三七年六月出版单… 相似文献
18.
《百年孤独》从情节结构、叙述语调、时间观念到主题都与《圣经》密切相关,《圣经》原型构成了《百年孤独》的内在骨架,马尔克斯不仅复兴了古老的神话故事,而且激活了古老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