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小说以其特殊的文化身份经历了百余年的辗转发展,逐渐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从拒斥到回归构成了美国华裔小说独特的逻辑变动轨迹;华裔小说家在这一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西方视野,在突出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与西方主流文化糅合,构建起别具一格的文化坐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是通过男性视野和女性视野两个谱系进行的.以赵健秀和李健孙为代表的华裔男性作家致力于重塑父系英雄传统和华裔男子的阳刚之气,旨在打破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男子"女性化"的刻板印象.作家们对男性主体及不同父子关系类型的描写揭示了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内核,以及新旧移民在异质文化中所面临的困惑、矛盾和挣扎.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这些研究和思考对今后的父子关系的定位和走向,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和学术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增美 《学术交流》2008,(2):159-162
美国华裔文学现已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往往从中国文化视角入手,相对突出了其"华裔"特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的美国特征.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它首先是美国文学的问题.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仅要在中国文化中寻根,更应在美国传统中溯源.本文将从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华裔文学与主流文学间的互动,以及自由主义传统对华裔文学的"美国化"影响.  相似文献   

4.
吴松林 《学术交流》2005,(10):176-178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裔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文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华裔文学仍然处于西方主流文化的束缚和抑制之下,而华裔作家内心既非美国人,又非中国人,而是处在夹缝中生存的变形的他者,他们所创作出来的形象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华夏文明的传承标记,是该文化的变种或对立物。因此,美国华裔文化依旧是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5.
高红梅  佟冰 《学术交流》2008,(1):168-170
<喜福会>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母女代际关系.从两代人对代际关系处理方式的不同,透视了中西方代际文化在华裔家庭中的碰撞、冲突与融合.母亲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并以此作为教育女儿的方式,美国化的女儿却试图极力挣脱母亲的管束.在历经了母女代际冲突的阵痛与迷惘、生活的磨难与震动之后,女儿最终在对西方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对比之中反观母体文化,这使得她们对中国传统代际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女勇士>是汤婷婷1976年发表的半自传体小说,通过该小说作家反映出了华裔移民在文化冲突中的窘境,即在华裔成为美国人之初只身站在"华裔一美国人"中间这一横线上时,是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无法理解美国个体文化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个体文化也不能够理解初为美国人的华裔,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正是这种冲突中的一员.她透过母亲讲述的姑姑的形象及自己的想象,把无法适应双重文化的华裔美国人的彷徨的精神支点立于这一形象之中,即强调自我追求,自我适应.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卓 《学术交流》2006,(3):160-163
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美国华裔作家,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颠覆被美国主流文化“他者化”的华裔形象。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中,不仅将美国主流霸权文化“他者化”,而且在主观上区别华裔文化与中国文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矛盾态度表明,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目的不在于承传中国文化,而旨在建构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形象,在“东方主义”的裂缝中为华裔开拓出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9世纪末以来具有代表意义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论述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认同的变迁,即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她们所面对的族裔、文化、性别认同的困境及她们所选择的立场和采取的策略.这对正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我们在选择身份立场和采取文化策略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家的所受教育、意识形态、情感取向和感受到的文化冲突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叙事方式.华裔作家白先勇幼承庭训,国学基础扎实,又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对小说技巧非常重视.他的文本利用倒叙、留白、时距、重复等叙事时间的不同呈现方式,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文学的吸纳,增加了文章的叙事容量,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0.
乔艳 《唐都学刊》2013,29(1):86-90
文化批评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这一方法将华裔文学固定在“他者”的位置上,片面强调其与美国主流文学的差异性而导致了研究中的误区和偏颇。分析华裔文学中的成长主题、自传体裁、应许地思想等,可以见出华裔文学与美国文学传统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是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对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得出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出生,伴随美国教育长大的华裔美国人,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植根于他们血脉的中国文化及后天接受的美国文化共同作用于一身而发生的冲突与碰撞,这一冲突与碰撞,促使他们寻找自身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自我身份,自我位置的问题.汤亭亭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以文学的形式,在这一问题上,做了深入的剖析,在这里,叙述者游移在现实与幻想、中国与美国、过去与现代之间,反映了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她们在处于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两种民族精神影响下,因既失去原有文化根基、又没有完全进入中心文化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本文就"白虎山学道"和"乡村医生"两则故事,探讨华裔-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守、对美国文化的疏离以及在两种文化冲突中的生存状态,为华人移民提出了生存策略,即在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尝改变自我,进而建构以"继承母文化、吸纳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不少人忽略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民族文化虚无论"。在17—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欧洲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园林、绘画、审美方式上出现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新趋向,极大地推进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受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格局中所处被动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中国学界长期有人轻视传统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对传统艺术不免多一些打压、否定,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传统文化虚无论"。在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必要站在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上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蔡婷玉 《探求》2010,(2):66-70
中国志愿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慈善"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慈善互助精神的结合,是对"雷锋"精神的重新诠释。中国志愿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宏观理论层面引领中国志愿精神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陆锋明 《社科纵横》2008,23(12):144-146
明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传播.本文参照萨义德"东方学"的视野,指出明末中国的士大夫们在接触到异质文化之后,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对西学在儒学视野中进行重新认识和建构,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西方学".  相似文献   

15.
季羡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及其前景的问题,是东西方学者早已共同关心并且思考过的一个重大问题.他从理论到事实,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今天,从人文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作了一番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又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证,从而得出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互起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和"21世纪东方文化将再领风骚"这样两个肯定的结论.历史发展的事实越来越有力地证明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东西文化发展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学问》2015,(5)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将"雄飞海外"的野心迅速付诸实施,围绕朝鲜半岛而展开的中日厮杀,不仅改变了东亚传统的政治格局,而且使日本在东西文化交互中找到了新的契机——创造出一种具有日本内涵的且优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新文化,引领东亚世界来对抗西方文化,内藤湖南将之视为是"日本的天职"。从文化的视角而言,它反应了崛起中的日本"文化扩张"欲望。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学必定要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必定会引起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冲突;在美国华裔的家庭中,由于两代人所受教育的背景不同,甚至又会导致他们对中国文化认同上的差异性。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价值观转变、身份认同和迈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努力使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逐渐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些都在美籍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庆  高雨阳 《社科纵横》2008,23(12):132-134
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实施隐形的文化侵略和精神洗脑,试图摧毁和消蚀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把它们逐渐纳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体化框架中.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以美国为例,对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以中国为例,探讨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交流中维护本国文化主权、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斌椿的<乘槎笔记>与两部纪游诗是晚清关于西方最早的亲历记述.斌椿本意欲客观地记述西方,但他将对西方文化的叙述不自觉变成了中国文化的自我欣赏,无形中消解了西方文化的客观性及其意义.斌椿诗文中的"中国化"审美记述和自我英雄主义的展示,构成了斌椿记述西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是斌椿的个人文化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1):16-19
"去中国化"实质上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抹杀否认的政治文化运动,更让我们深思的是伴随着"去中国化"运动,出现了国人的"自我去中国化",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文化环境、大众传播载体都会产生猛烈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来进一步阐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去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