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将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历史无主体,这是阿尔都塞对《资本论》最富特色的解读之一。在学界看待阿尔都塞历史无主体论的既有见解中,存在着两个有待检讨的现象:一是普遍未将阿尔都塞的观点归入到整个历史无主体论的大范畴中予以思考;二是一些学者对阿尔都塞的观点采取了忽视个人能动性式的隔靴搔痒的批评。因此,正确看待阿尔都塞的历史无主体论,需要立足于宽广的哲学史视野、抓住阿尔都塞的真正症结,进而肯定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社会结构具有支配地位的科学发现的合理彰显,并揭露其遮蔽《资本论》人类解放学说真实含义的根本局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等理论家纷纷将研究视角转向马克思前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在自然的人化、美的规律等问题上进行了论争,试图从《手稿》中找到人道主义、人性发展和人的自由的论据,从而确定“美学热”的合法性存在价值。朱光潜、李泽厚等从“自然的人化”理论出发,建构起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主体观与实践观。同时,也带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热潮。理论家们认为审美不仅构成了主体实践的一部分,更是参与到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人的解放”进程。“美的规律”问题的探讨则完成了美学意识形态的自我建构和主体性美学延展的目标,成为人道主义思想在美学领域的深化。当美的本质问题和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以主体性为核心、以人学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框架,从而具有知识分子文化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的人道主义关怀是处于文本的深层,在其客观冷静的叙事背后,表现为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的 关注,对人生中阴暗面的正视和对"小人物"不幸命运的同情。  相似文献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现实的人”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内在地包括了历史认识主体、历史创造主体以及历史评价主体,它们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性关联,构成了一个内含丰富的图谱序列。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及其理论,是中国所特有的。其作为一个社会和经济问题,既是突出的实践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在如何认识"三农"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解决农民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把农村、农业问题的解决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结合起来;如何进行以农民为主体的党和军队的建设;发展农业的步骤和方向等问题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三农"问题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这些基本理论观点,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中国社会的出发点;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从这些基本理论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实事求是"是这些理论观点的思想基础;民主制度是对"三农"问题认识和决策的重要制度保障;尊重农民,保护农民的利益是形成正确的"三农"问题认识和决策的前提。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认识,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因此,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7.
阿尔都塞所标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以反理论人道主义为出发点的,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唯科学主义的定位都无法真正地把握他的理论。因为,与其说结构主义是阿尔都塞的理论目的,不如说是他反理论人道主义的手段。由此,阿尔都塞的理论实际上是反理论人道主义的一种结构主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阿尔都塞对青年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解读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和曲解;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不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实践的人道主义”;它区别于近代启蒙传统,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使青年马克思向成熟马克思的过渡变得顺利成章;成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同样有人道主义意蕴,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产生了三次理论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和实践主体不可同一而论。一般意义上,学术界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经典作家,而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是重要的参与者。从实践意义上讲,人民群众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即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主体主要有两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者、组织者和倡导者,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广大理论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先行者、接受者和检验者,即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及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实践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阿尔都塞哲学中出彩的观点应该是源生于拉康的症候阅读法。他明确地反对了旧反映论中的“无罪”直读观,在消除神目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直观的深层阅读模式,即症候阅读法。阿尔都塞要求在阅读中穿透有形文字,读出空白读出失语,从而真正把握作者写作文木的深层理论问题式。这一立论,由阿尔都塞运用于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解读之中。  相似文献   

12.
孔孟的人学结构是以人为本,以"仁"为质的规定性,既"爱人"又"泛爱众"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它既重"己"的主体性又重"众"的主体性,更重"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建构;并把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或独立人格植根于深邃复杂的"仁"的范畴,"泛爱众"的博爱平等则是"仁"的最高境界,"礼"与"乐"内蕴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因素。周作人的人本思想源于欧洲,"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是其人学观念的核心;其人道主义具有四个特点,即"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是灵与肉一致的有机体,人与人类是相依相成的,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爱自我与爱人类是一致的,"人"的理想生活应是物质生活与道德生活相结合。人学结构与人本思想虽存在差异,但核心内涵却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要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4.
"精而管用"是邓小平同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即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掌握它的精髓,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管用性",既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论问题,因此,它对于广大共产党人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都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包含丰富的哲学内涵,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三个代表”是一种新的思想理念,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亦即思想方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三个代表”思想是实践向理论的飞跃,其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表明,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脉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左传》等史书说宋昭公“无道”,但从宋昭公的谥号和其在位期间的实际作为以及宋国的政治斗争来看,宋昭公死于公族争权夺利的阴谋斗争,他并非无道之君。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是人学"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艺理论在理解“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时,往往倾向于从认识论和知识论哲学出发,将文学活动中的人仅仅看成是思维主体和认识主体。这种思维视觉的局限扼杀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张力和推衍能力。惟有从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这三个维度出发,才能准确把握“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含蕴,从而对这一传统命题作出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无名书》中透视出作者无名氏独特的生死观:生命的力量来自于生命的呼唤;时间是生命的最高象征;生命因死亡而有意义;超越生死界限,实现生命的大和谐。这种生死观体现了无名氏对人类最本真的生存方式的思考,彰显了无名氏顽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要解决我国面对国内外迅速变化的环境所遇到的新问题,必须繁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就学术研究方法本身,我们无法将作为科学理论抑或是作为政治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截然分开。学术界在繁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中也因此而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只有在学术研究领域之外寻求跨越此障碍的方法。制度创新是繁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中难以达到的价值中立,能够通过制度安排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使美学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文章论述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的核心是人和人类的解放、历史和人的本质,并且由此确立了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