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现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啄刚,构建译文语篇的做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从概念整合这一独特的认知视角出发,总结与分析已有的翻译过程模式,提出一个包括"解读源文"和"创建译文"两个整合过程的七空间概念整合模式,以期更好地阐释翻译活动,体现翻译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蒹葭》拥有多个英文译本。本文选取其中四个英译文,以认知翻译观为理论指导,从译文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及译文体现的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认知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现在流传着不少译本。文章以理雅格和辜鸿铭的两个《论语》译本为依据,选取译本中"仁"和"礼"两个核心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旨在揭示翻译目的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翻译目的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译文,翻译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译文语言表达的选择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心理认知和信息加工过程。译者翻译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会直接影响到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感受,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许渊冲先生诗词翻译"优化论"的"三美"、"三化"和"三之"的认知心理体现,指出认知心理学是"优化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英语篇翻译连贯性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反映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间认知世界差异造成了可译性限度和目标读者的认知盲点。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可将翻译语篇生成过程视为把原语语篇下心智连贯转化为具有相似心智连贯的译语语篇的过程。在汉译英生成英语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性表征上的异同,预测分析目标英语读者解读译文时的认知世界知识,根据忠实性原则,实施相关的、一致的表征补偿,从而恰当建构基于原文连贯的译文语篇连贯性。  相似文献   

8.
尝试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拟构了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翻译是以对现实世界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须兼顾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要素,倡导和谐适切翻译.  相似文献   

9.
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反映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原文读者和目标读者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背景知识造成了可译性限度和目标读者的认知盲点,因此存在翻译补偿的客观必要性。译者应以对译文读者阅读译文时的认知状况作预测分析为基础,坚持相关补偿原则和一致补偿原则,对译文实施适度补偿,以有助于目标读者实现所期待的对译文的认知解读。通过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应用翻译补偿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结构性补偿完成较好,文体修辞补偿一般,而由于受到百科知识面限制,概念性补偿做得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语言学语篇观看汉英翻译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反映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原文读者和目标读者不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造成了可译性限度和目标读者的认知盲点,因此存在对缺省信息进行补偿的客观必要性.汉英翻译者应根据自己的总体翻译策略和对读者的认知预测分析,坚持相关和一致原则,在句、篇两个层次上对译文实施适度外部补偿和内部补偿,以有助于全面转换原文意义,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1963年3月写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译论,仔细分析,有一部分译论竟然与同一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兴起的解构主义学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中一西两种译论虽然阐述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文章拟从解构主义的视角,通过观察和讨论林纾的翻译作品,来探讨文学翻译作品中译文与原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风"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风"是<诗经>的精华.在<诗经>由"选译"到"全译"的发展过程中,"国风"的翻译比较繁荣,出现单行译本以及网上的"国风"的篇章的不同体译文和现代歌曲"诗经体"的翻译等."国风"的翻译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从"国风"的语义、体例、章法句式、韵律、语言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农家乐"的翻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的译法有待商榷.翻译作为一项语言活动,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去再现另一种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这决定了翻译的忠实原则,旅游翻译概莫能外.语境化是实现这一原则的重要手段,目前"农家乐"各种译法的问题.就是缘于缺乏这一认识.遵循翻译的忠实标准,以语境化为手段,"农家乐"应当分别译为:farm hotel,rural tourism.  相似文献   

14.
零翻译较为理想地处理了不可译性问题,是一种新型的翻译观.各种"零翻译"现象具有不同层面的美学价值,文章分别对外宣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零翻译"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体现的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美学,具有创新意义,旨在对翻译美学和外宣翻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翻译家鲁迅以笔代戈,穷其半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坚持“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与“硬译”,批判削鼻剜眼,强调翻译要有“异国情调”.针对“直译”与“硬译”的异议,从翻译之区分题材、预期读者及翻译目的三个方面为之辩护.作为时代翻译家的救亡图存的最强音,鲁迅坚持“直译”与“硬译”,以达“益智移情”之效,是“窃”外国之火,照明中国的黑夜,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法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红”的文化差异,说明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有所不同,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意译在翻译中更有助于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文化之维:"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翻译的政治"的讨论能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就事论事的语言桎梏中走出,而步入不同文化碰撞、对话、交融的思考中,对于促进"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联姻,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英文翻译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将"少数民族"一词翻译为Nationality,或者采用其他译法,而不是使用Minority一词。文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后,认为将"少数民族"直译为Minority更加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通过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月亮"隐喻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分析"月亮"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种种翻译形式,指出作为共同文化符号的隐喻翻译一方面应坚持文化特殊性原则,着力保持隐喻符号包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坚持文化普遍性原则,探讨隐喻可译性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学下的“学院”译名存在很大分歧。通过分析学院的各种不同的英文对应词语以及比较国内外学院不同的设置,指出我们在翻译该词语时第一要遵从习惯,第二还要考虑到不同英文词的差别。建议国内由多种学科组建的“学院”应译成College为宜,而其它单一性专业学科组建的“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以School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