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西方,阿瑟.韦利(Arthur Waley)的译本在《诗经》的7个英语全译本中,是视野较为独特而影响较大的,在世界上几乎与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译本齐名,在我国翻译界也被誉为《诗经》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韦利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在翻译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文化人类学视角,故诸多译文读起来颇有新意。与此同时,这一视角也使得他对部分诗篇内容过于穿凿,致使不少译文出现了失误。这种现象很有翻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引入文化身份研究方法,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身份构建。以其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行为为个案分析,研究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文化身份研究为全面客观评价林语堂及其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翻译活动是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革命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实践.他是最早从俄文原文翻译苏俄文艺作品的翻译家之一,也是最早介绍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到中国的人,他还是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瞿秋白早期的翻译活动具有明显的特征:文学与政治并重的翻译题材;明确的翻译目的;翻译实践与创作并举的文艺路线.他早期的翻译活动因其独特的个性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乃至于现代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他中后期的翻译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卢曼是德国当代最富创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社会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工具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受到众多西方翻译学者的关注。根据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翻译可视为一个社会系统,翻译系统的自体创生性、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和偶然性、翻译的二阶观察及其反身性的探讨,有助于从社会学的视角给翻译和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以此为研究视角和探讨的理论基础,指出翻译行为不仅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和顺应的意识行为,也是实施这一意识行为的动态过程.选择和顺应不仅体现出翻译行为的特点和复杂性,同时也体现出从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视域阐释和指导翻译行为的过程和原则.  相似文献   

6.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理论呈现出系统模式多元化景象.女性主义进入翻译界,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观,迎接它的有批判和质疑,也有赞赏与憧憬,这是在所难免的.随着技术操作等微观层面的进一步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将成为多元系统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分支,它从独特的视角指导着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从林纾的翻译看有意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例,他不懂外语,但却凭他生动传神的翻译在当时取得巨大成功。他的译本一直倍受争议,许多评论家将他的误译归咎于口述者或林纾本人的粗心大意。本文却认为林译小说中的许多误译常常是林纾有意选择的结果,进而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有意误译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自称"一团矛盾"的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他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一生以"文章可幽默,办事须认真"为座右铭,尽情工作享受生活。他的"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标准始终以边缘姿态游离于主流之外。本文试图从人文精神这一独特的视角对林语堂的翻译观作出新的剖析,意在彰显林语堂翻译观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译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研究在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合翻译学的设想。作者指出,和合翻译学提供了一个区别于西方翻译研究的独特视角,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翻译现象、更好地从事翻译实践或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统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于翻译研究逐渐模糊.而译介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翻译研究,使得传统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为翻译批评发掘了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指引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提供了一些切实可用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1.
沙博理是当代中国翻译史上一位特殊的翻译家,目前国内外对其翻译思想的专门研究为数不多,且研究一般集中在《水浒传》的英译本上。他翻译的《家》的价值观与方法与他本人的文化身份有着密切联系,文章以沙博理这一具有特殊文化身份的翻译家为翻译对象,探讨其翻译行为与文化身份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沙博理的翻译具有跨文化的主体间性独特视域,跨越文化身份主体身份认证为翻译提供了特殊的理解前提,其对原作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目的语读者的尊重,彰显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也使得他的翻译作品独具特色。从主体间性这个视角研究沙博理特殊的翻译模式,可以更好地看出译者主体间性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林纾不懂外语,却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最具影响的翻译家,对此,已有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予以论述,但目前尚未见学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生态翻译学认为,一名成功的译者不仅要具备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能力,还要能与翻译生态网络的其他主体和谐共存。林纾翻译的成功,主要在于他顺应了当时的规范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了最佳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卓越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翻译选材在当时的翻译界也很具独特性.文章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生存心态"概念入手,从三个方面探讨鲁迅生存心态对其翻译选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体是翻译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维度,文体学的壮大推动了基于文体学视角的文学翻译研究的蓬勃发展.文体学与翻译研究的真正结合于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兴起,在此过程中,基于文体学的文学翻译研究呈现了以下三大特点:基于具体文体学视角的研究越来越多;聚焦于翻译过程中具体文体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计算文体学与文学翻译研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但同时,基于文体学视角的文学翻译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缺乏文体视角层面上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英汉文体对比研究不足.这是今后文学翻译的文体研究需要继续深入讨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理性,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交往行为理论认为目的理性只是交往行为的一个纬度,翻译目的论在提升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将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异化”为主客关系的工具目的行为。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翻译目的论既有合理性也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以时间为序对翻译家邵洵美的主要翻译活动进行了梳理,凸显他在翻译史上的独特贡献和价值。邵洵美在文坛上较早地译介了古希腊著名女诗人莎茀;他以主编的《狮吼》《金屋月刊》等刊物为阵地,译介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唯美主义;抗战期间,他主编的《论语》和《自由谭》的翻译支持了文艺抗战;他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英美文学翻译,雪莱的长诗《麦布女王》的翻译集中体现了他对唯美的追求;他的翻译理念,尤其是"文化班底"和"护法"的思想,见解独到,独树一帜;最后阐述了研究邵洵美的翻译活动对还原中国现代翻译的真实历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都有大译者彪炳后世,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所谓"大",一为社会地位高,二为主体性强,三为影响力大。本文结合中国翻译史上三次翻译高潮,从译者的社会地位、翻译决策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翻译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构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他者”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一个关键术语,在翻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就传统翻译而言,翻译中的他者能够成为目的语文化的催生剂,通过输入新鲜血液而促进其发展与进步;而在后殖民视角中,他者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实现其文化帝国和霸权主义而炮制的一个虚假的东方文化形象,任由其篡改与操纵。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文化面临着趋于同质的危机,如何合理地面对翻译中的异质他者,从而抵制文化霸权和帝国主义侵蚀,重塑本土文化身份,进而促进多元共存、平等对话的和谐文化生态环境,就成为后殖民翻译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语篇语言学角度看,意义与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普遍语用学对言说的有效性主张和双重结构分析可以为该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合理的分析单位,对于翻译过程中如何理解与选择表达式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