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流浪儿童在中国的主流论述与研究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回顾了中国社会主流论述对于流浪儿童尤其是问题流浪儿童的"严重社会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矫治改造及社会适应"的政策与服务,由此基于文献述评提出了问题流浪儿童研究的新取向及意涵。 相似文献
3.
建立统一的相对贫困标准是治理相对贫困的前提。文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纳入收入、教育、健康、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水平、主观态度8个维度共17个指标,通过A-F法设定双临界值,建构中国相对贫困的标准和识别体系。运用2021年四川专题调查实证考察相对贫困,发现:无论k取何值,农村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和平均剥夺份额均高于城镇家庭;从维度和指标分解的结果来看,贡献率较高的是教育维度的成人受教育年限、收入维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就业维度的劳动力就业状态。文章建议:及时建立统一的相对贫困标准;建立识别相对贫困的管理信息系统;选择试点省区对相对贫困标准与识别体系开展先行试点;实施综合导向的相对贫困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以广州市两型社会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0年11年间的广州市纵向追踪数据为评价对象,以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并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从两型社会的两个方面(即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综合动态监测,研究结果总结如下:在2000—2010年间,广州市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指数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广州市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指数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广州市“两型社会”综合指数整体上呈现三个阶段,一是从2000-2004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二是从2004—2007年,逐渐稳步下降的趋势、三是从2007年至今,呈现2007年上升后又快速下降到平缓的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6.
7.
绿色空间与城市发展不断耦合作用,构成复杂的生态—社会系统,影响着城市的适应水平.近年来,在极端气候、公共卫生等不确定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如何评估系统适应水平成为研究热点,也就必须探索绿色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引入适应性循环理论,阐释绿色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过程,及其对城市适应能力的影响;建立绿色空间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论文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01、2007、2012与2018年中国样本调查数据,利用分层APC随机效应模型(HAPC-CCREM),对中国人福利态度的年龄、时期、世代变迁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近20年,我国民众的福利态度略有提升;年龄与世代趋势较为显著,相比于年轻人,中青年与老年人更倾向于国家保障个体生活,尤其新中国建设代的1950世代组与一孩政策代的1985世代组对国家福利保障责任的期待最高;此外,宏观层面,经济发展对福利态度的影响结果并不支持政府保护假设;微观层面,社会阶层等个体特征对福利态度的影响结果均支持个人自利假设。研究建议,国家应在养老、育儿、就业等方面更为积极地进行政策体系建设,逐步减少对福利依赖的过分担忧,积极发展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10.
2020年全国流动人口高达3.76亿人,流动家庭已成为我国家庭模式的重要形态。儿童拥有更充分的医疗保障可提升健康水平并增进人力资本积累,然而我国流动儿童基本医保参保率远低于其他人群。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前二十地市的基本医保政策,发现流动儿童在超大型城市的参保门槛仍然较高,致使他们很难在常住地获得医疗保障。本研究基于某人口流入大市的参保数据,利用学龄前流动儿童不能参保而学龄流动儿童可以在常住地参保这一政策差异,构建断点回归和双重差分模型,考察降低参保门槛对流动儿童参保的影响。结果显示,降低参保门槛可有效提高流动儿童的常住地参保人数。但小学和中学年龄段流动儿童参保率仍有大幅提高空间。本研究还进一步讨论了流动儿童家庭不愿意参保的原因及如何提升其参保意愿。在大规模人户分离、未来发展趋势应是在“常住地参保”的背景下,本文为制定提高流动儿童医疗保障水平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