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川名下不过区区三部电影,却把中国影坛搅得“飞沙走石,鸟惊兽避”,在《可可西里》中以一种近乎狠的方式为我们展示死亡和生命的残酷,在新片《南京!南京!》里执意要再现大屠杀历史。这位第六代导演其实是一个细眉清秀的白净书生,戴着眼镜,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如今,他只想回到世俗社会,找一个爱着的女人生孩子,  相似文献   

2.
严红 《华人时刊》2011,(9):34-35
华裔陈宝玲导演、曾出演《拆弹部队》、《国王的演讲》等多部奥斯获奖影片的好莱坞巨星盖·皮尔斯主演的《幸福卡片》,受邀首赴中国参加2011年上海电影节的闭幕式。这部大制作影片入围上海电影节的新片展映单元,6月18日在上海进行首场放映,今年金秋全国上映。这再次表明,中国电影市场的国际吸引力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3.
消扬 《今日南国》2007,(5):58-59
有的重出江湖,有的再接再厉,2007年影坛期待不少。2007年的华语电影市场,众多导演将出手不凡,扫黑片、战争片、喜剧片轮番登场,当然也不排除2007年会有一部“石头式”的作品横空出世,带来出其不意的疯狂。记者注意到,多年未有作品的吴宇森将凭借《赤壁》、《天堂口》两部影片回归众人视线;姜文相隔七年之后,在银幕上升起“太阳”;李安导演用张爱玲的《色·戒》描画感性和理性两种情绪的冲突;擅长喜剧的星爷借助科幻的翅膀飞向“长江七号”;冯小刚导演则要用《集结号》来打一场硬仗……今年的华语电影不再是古装大片之间的比拼较劲,却自有一种热闹。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6,(5)
时间倒退到一年前,2003年11月13日,在敦煌戈壁滩的一个小镇上,“第六代”导演陆川给美国伯克利大学写了一封信,为自己不能参加他们组织的一次电影聚会而抱歉。当时,他正率领着上百号“电影狂人”,在中国边境海拔4700米的高原无人区拍摄他的第二部电影《可可西里》。2004年10月31日,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可可西里》虽然只获得“评委特别奖”,但陆川表示他已心满意足。据分析,《可可西里》此次无缘金麒麟大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按照东京电影节惯例,  相似文献   

5.
上了《名利场》,入了香港籍,有了令人侧目的好莱坞巨富新男友,还拍了又一部好莱坞大片。章子怡迅速把自己放进货真价实的国际名利场美国老牌杂志《名利场》给章子怡拍了一组时装大片,10月号刊出,由著名摄影师Michael Roberts操刀。章子怡身着2007年秋冬高级定制服装,成熟、妩媚,分外妖娆。《名利场》配发了一篇专访,报道章子怡正在拍摄的新片《The Horseman》,这部电影是章子怡跻身好莱坞之后的第一部惊悚片。如今的章子怡是当之无愧的名利场中的佼佼者。9月22日晚,李安新片《色·戒》香  相似文献   

6.
陆川是时下炙手可热的一个名字。这个年仅38岁的新生代导演面容文弱,可光芒却远远盖过了众多前辈。从《寻枪》《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巨大的光环背后,陆川的成名之旅可谓曲折多艰。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0月24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校园广场社区电影展映活动,电影《黄克功案件》新片观摩暨专题报告会在我校长安校区举行,活动由李浩副校长主持。我校200余名师生参加。在《黄克功案件》影片观摩之后,《黄克功案件》剧组与我校师生座谈。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黄克功案件》编剧王兴东,总制片人、出品人王浙滨,出品人常征,导演王放放,演员代表毛孩、戴江,执行制片人马丁,宣传  相似文献   

8.
王小帅,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其创作的《青红》《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梦幻田园》等影片,以大胆的艺术创新和对现代人心灵生活的独特关照,在国内外频繁地获得各种大奖,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导演之一”在这条路上,王小帅整整跋涉了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9.
因舆论的热烈关注,陆川电影新作《南京!南京!》和五位学者的新书《中国不高兴》强力吸金,“争议”带来的是惊人的票房收入和销售数字。当然,同样高涨的还有观众、读者的激动和亢奋。—部电影、一本畅销书中所引发的民族主义与大国民思维,不时散见于社会舆论中。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春节,《舌尖上的中国3》重登电视荧屏。其实,与电视节目不同,有一部名为《舌尖上的新年》的电影,更加侧重"年味"。2016年1月7日,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上映后,引起中国吃货们的一片赞誉。上海80后美女邓洁就是该片的导演之一,为找儿时的"年味儿",她曾历时两年跑遍全国,重新发现126处不为人知的美食发生地,才精心炮  相似文献   

11.
导演就和导体一样,感应一个东西之后,再通过导演传递给观众,刺激他们的情感、想象力和思考;而电影最基本的是我们进到一个黑屋子里面跟一群观众去共享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地域性跟共通性有的时候并不冲突,他们是你的左右两手。拍电影重要的是讲好故事,而好莱坞游戏规则则是我们应该要很虚心学习的。导演需要和制片人、制作班底合作,导演的电影其实只是导演的电影现象。《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改编要注意的是它们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2.
一位德国纪录片导演将尘封70年的往事拍成了纪录片,德国英雄的《拉贝日记》被搬上了银幕德国著名的纪录片情节剧导演雷蒙德·莱(Raymond Ley)在11月5日至7日,携带《拉贝日记》、《洪水之夜》、《出于对德国的爱——捐赠丑闻》3部作品来北京放映。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放映厅里,引发中国观众最大兴趣的,是展现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影片放映之后,观众与雷蒙德·莱展开了1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这部完成于今年的纪录片,仅在南京和北京的两所大学公开放映过。  相似文献   

13.
巫凉 《人生与伴侣》2009,(10):10-12
很多观众怀疑电影《南京!南京!》里的日本士兵角川是导演陆川的一相情愿,觉得没有必要出于理想主义而安排这样的结局,以便促进中日友好或呼唤人性。事实上,角川是有现实原型的。他叫山崎宏。一个曾亲历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士兵,为了赎罪和感恩,他在中国讳莫如深过了70个春秋,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中国人的尊重,也重建了他自己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你自己看不到,所以我拍给你看。”他正是这样一位拍“看不到的东西”给观众的电影导演戛纳电影节将2000年的最佳导演奖授予杨德昌,用以表彰他在电影《一一》中展现的才华。《一一》是杨德昌的第八部作品,此时,距离他投身电影事业整整20年。2007年6月29日,与结肠癌搏斗了7年的杨德昌在洛杉矶去世,享年60岁。年轻时代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大学影视与文学创作批评中心组织的“《南京!南京!》的创作与接受”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的教授们与该片导演陆川从社会文化及电影史等多个角度,对影片创作与接受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进行了畅所欲言的探讨和交流。石川、陈犀禾、葛红兵等教授认为,影片所采用的多重角度叙事,一方面突破了中国抗战题材影片传统的叙事模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的观影困境,创作与接受之间的尴尬和争议由此产生。曲春景教授指出,“反法西斯” 环节的缺失是影片创作与接受之间出现错位的主要原因,反法西斯维度的建立是反思战争的前提。金丹元教授、程波和葛颖副教授、黄望莉和陈晓达老师以及影视学院的研究生们从电影的叙事立场与中国观众的观影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葛红兵教授、刘海波和聂伟副教授还谈到了导演陆川对同类影片的超越,认为该片超越了中国以往同类题材的影片。陆川导演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导演阐述,认为将“小概率的日本人与普遍意义的中国人”并置,“是对创作的一种不公平”;所谓表现“日本人的忏悔”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6.
陈元 《华人时刊》2011,(5):72-73
2011年2月3日,大年初一,一部名叫《戒烟不戒酒》的电影在全国院线同步放映,这部喜感十足、"包袱"多多的电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极大欢迎,成了春节期间的一道开胃大菜。这部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不仅因其集结了邬君梅、英达、杨恭如等明星,有情节很好看,更重要的该片还是著名喜剧明星朱时茂的导演处女作!是曾经的小品人气王朱时茂、陈佩斯两位黄金搭档在沉寂十  相似文献   

17.
厉恩宝  丁磊 《金陵瞭望》2009,(15):24-27
《南京的那个夏天》说南京话,讲南京事,叙述南京人自己的故事,表现普通南京人的生活、爱情、生命。作为南京第一部本土电影和国内第一部以城市命名的影片,何以在南京城内产生如此影响?日前.本刊记者与江苏演艺集团江苏话剧院院长杨宁和执行制片人、编剧、导演、主演虞军豪有了这样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一开年,许多电视台都选择了以帝王戏作主打:央视1月10日推出深圳导演侯咏的荧屏处女作《卧薪尝胆》,由唐国强、陈宝国、张铁林担纲的《贞观长歌》也将在春节前播出;北京台则正在播放《贞观之治》;湖南卫视1月8日起首播大型新锐历史巨制《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大腕导演和大腕明星们都被卷入这场历史剧连环“撞车”案。历史大戏人们爱看,可是哪一部才是得意之作呢?  相似文献   

19.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筹备和精心策划,张艺谋和他的助手们在世界闻名的“歌剧之乡”佛罗伦萨创造了一个歌剧奇迹。6月3日,曾自言不懂歌剧的他导演的歌剧《图兰朵》,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首演即大获成功,像贝尔多鲁奇、索菲亚·罗兰这样的大电影艺术家以及众多歌剧迷“蜂拥而至地去争看《图兰朵》”(引自罗马《大同报》)。自6月到7月的十几场歌剧演出票早已被观众抢购一空。这是张艺谋作为电影导演在电影之外为中国人争得的又一份荣誉。  相似文献   

20.
姜文是一位兼做演员和导演的电影工作者,他执导的电影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美学特征。文章从对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追忆、回归人性本真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寓言式的叙事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鬼子来了》(2000年)以及《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这三部电影,进而厘清姜文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