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文学曾一度错置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敌对化、虚无化、工具化.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对历史的错误和现代性诉求带来的现实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力图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代文学也一直有一股创作力量在进行着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存在意义上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技术革命给教师带来一个重大影响是,教师将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开拓者、培养者和评价者。认为教师的基本职能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学生只是接受、记忆和复现知识的观点已经过时;把学生大脑视为知识的“仓库”,一味追求知识量的储存,用提高学习强度、加重课程份量的办法来组织教学行不通了;只研究教师如 相似文献
3.
4.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新材料、新能源、新产业的开发,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科技革新在一些前沿领域横向和纵向的扩张,人类生产的整个技术基础、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以及人类对生产过程的态度,都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它不但影响了各国国内经济生活,而且,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5.
6.
7.
李大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2):13-14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基础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客观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作一审视与定位。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接受了《启蒙辩证法》关于技术合理性构成工业社会中操控一切的统治形式,甚至成为政治合理性的基本洞见,而其新技术的构想则超越了这种技术框架,将艺术合理性纳入技术的目的,使之成为生活艺术。新技术不是奠立在人与自然对立的架构上,而是引导着人与自然的和解:一方面是人的潜能和欲望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是自然的柔和的、令人愉快的一面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9.
沈贵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微电子技术为先锋、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重点、光导通信技术为前沿的新技术革命。这场首先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技术革命必将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新的技术基础,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必将深化现有的国际分工,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从而对现代国际经济关系必将发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地阐述与探讨这次新技术革命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高瞻远瞩地评估与揭示新技术革命对现代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杨克俭,夏德计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彻底清算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的本质曲解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而严密的规定,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国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否认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把辩证法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把自然的解放当作人的解放的工具。因而他否认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观中的客观性、客体性内容。但马尔库塞强调人类劳动的中介性、主体性、实践性,注重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相互性,这不仅是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观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我国理论界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限与无限、局部与整体、反作用与决定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大家都按照自然规律做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关系的多重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有多重关系。以人的主体尺度作视角 ,一般可分为依赖型、征服型、保护型等几种。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的新视点 ,认为只有创新自然 ,才能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然生态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古老的课题,近年来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它反映了人类生存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人类对生活质量、目标的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一方面是以人为价值主体的对象性关系,另一方面则是类和环境的关系。新的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实现征服论自然观向协调论自然观的彻底转变。 相似文献
16.
王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6):7-9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上实现的革命变革是以实践视阈为特质的,其主旨是将自然界首先理解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一种对象性关系。人作为主体在实践中与客体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成、存在和发展过程,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根植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异化,共产主义是对二者的双重扬弃,是自然的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郑健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4):14-17
简要回顾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并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论述为理论指南 ,可以肯定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 ,义不容辞担负着保护自然的责任。要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 ,必须从根本上重塑人与自然全面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人与自然之间一直存在着对立、冲突与不和谐。要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走出困境,必须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实现人文生态平衡,此外,人类还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大力弘扬自然道德,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牢固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建立人类新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关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不仅表现在人类可以用不同方式在同不层次上把握自然,还表现在自然界可以给人类提供多方面的满足。本文希望通过对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具体分析,使我们对自然价值观念的认识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20.
如何调整、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当代伦理思潮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回应、处置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学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是理学中的程颢“与物同体”、程颐“万物无一失所”和张载“民胞物与”三种观点。朱熹一方面对程颢、程颐二人观点之间的差别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和取舍 ,另一方面对张载的观点给予了进一步的、准确的诠释。在朱熹这个诠释中确定的人与自然之伦理关系的三项内涵 ,也正是现代一种新的伦理思潮———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