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以藏传佛教的格绒供奉为切入点,从两个方面讨论中心寺院与边缘社会间的关系.其一是作为文化符号的“格绒供奉表”的形成,其二是寺院对中心寺院体制结构的模仿.说明虽然藏传佛教寺院的经济支柱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藏区传统的民众一寺院一活佛体制并未被动摇.  相似文献   

2.
<正> 查郎寺,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城西北约十九公里处。是藏传佛教宁玛派较典型的一座寺院。 该寺建于公元一九二二年左右。一九五八年民主改革之前,寺内常住僧众约二百多人,大小活佛十人。现有约一百多人(政府批准编制为五十名),活佛三人。在这三位活佛中有较高佛学知识的只有一人,名叫丹白尼玛,六十多岁。一九五八年前期曾在四川省甘孜白玉县的尕托寺院学习过显宗,并对梵文、语言文字学、佛教典籍等都有一定的研究。深得佛学  相似文献   

3.
<正> 安多藏区,指甘、青、川三省藏族聚居的大部地区。据有关资料载称,巴颜喀拉山东侧有阿钦雪山及多拉山,二山之名合并,称“阿多”。以当地藏语读之,音为“安多”。后来即沿称这一地域为安多藏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该寺规模宏大,属寺众多,以讲经持律谨严和拥有学识渊博的高僧而声名远播,是安多藏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之一。  相似文献   

4.
六世赛仓大师是当代著名的佛学家和藏学家.米拉日巴佛阁是安多藏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其建筑的思想风格熔铸了六世赛仓大师藏传佛教诸派和谐共存的思想内涵,是大师宗派和谐观的最好体现,具有不同于藏传佛教其他宗派寺院建筑思想的独特之处.大师的藏传佛教各宗派之间和谐共存的宗教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章译文主要记载了噶玛噶举红帽系第四世活佛却吉扎巴益西贝桑波于1485-1495年期间的事迹.第四世活佛却吉扎巴益西一生善于结交上层人士,据记载他之根本的僧伽以及侍从中,喜好佛法的大德与种姓高贵者最多,他经常不断地为这些上层人士灌顶、讲经等,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不仅为这些上层人士传播佛法,而且还经常出谋划策,深得这些上层人士的信赖.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资助下,修建有许多佛像和寺院.比如,他曾在乃囊寺的佛堂塑造有新佛像;在雅加地方,用金、铜铸造三十二庹高的大佛像;他还在伦珠寺大规模地修建有新佛殿;在热普岗精心建造了九十四根大立柱面积的佛殿;在上工布的东噶岩石山上修建寺院.在当雄修建有羊八井寺,从此红帽系活佛的主寺也由乃囊寺迁至羊八井寺.此外,他还不断利用自己的威望,调解教派及地方政权之间的纷争,如调解了恰塔、雅则之间的纷争.其次,本章还用大量的篇幅记载红帽系第四世活佛与第七世噶玛巴活佛的交往.因二人是师徒关系,故他经常不断地拜见第七世噶玛巴,并为第七世噶玛巴奉献有黄金及许多的礼物.此外,他们师徒二人除主持寺院事务外,还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他们曾积极为仁蚌巴出谋划策,来对付帕竹地方政权等.  相似文献   

6.
试论藏传佛教对藏区出版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前的藏区出版,由于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寺院成了藏区出版文化的基地。该文从寺院的经济实力、文化教育基础和人才力量的准备方面分析了寺院所具有的藏区出版文化的条件,探索藏传佛教对藏区出版文化的形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政教合一制的藏族地区,政教领袖型的寺主活佛及其家族对于其所统领地区的社会历史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依据藏汉文史料,就安多地区历史上具有很高宗教地位和声望的拉卜楞寺寺主历世嘉木样活佛的出生原籍、家族背景、家庭成员及其生平事迹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此作为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研究的辅助内容。文章最后总结:嘉木样活佛多数出自土官头人家族;嘉木样家族中多出转世活佛;嘉木样家族多与地方上层势力结亲联姻;嘉木样家族僧俗广泛参与寺院及地方的政教管理事务。  相似文献   

8.
略谈拉卜楞寺在安多藏区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多藏区,指甘、青、川三省边境藏族聚居地区。据有关资料载称,巴颜喀拉山东侧有阿钦雪山及多拉山,二山之名合并,称“阿多”。以当地藏语读之,音为“安多”。久之即沿称这一带地域为安多藏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夏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零)。该寺规模宏大,属寺众多,以讲经持律谨严和拥有学识渊博的高僧而声名远播,是安多藏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成为黄教六大寺之一。  相似文献   

9.
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随着格鲁派发展的需要,二者形成了互为师徒的关系,后来又产生破裂,直至中断。考察研究这一关系,有助于了解历史的真实,又可澄清某些是非。一、达赖、班排活佛转世系统的确立及其名号的由来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八大著名弟子。第二人为克珠杰(即一世班禅),最末一人为根敦朱巴(即一世达赖)。自这二人始,形成了达赖、班禅两大转世系统。(一)达赖系统1447年,根敦朱巴在今日喀则建扎什伦布寺,寺成即任该寺池巴,直到1474年圆寂。1478年,扎寺铁桑林扎仓堪布和根敦朱巴亲…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是从噶玛噶举派初创,并从此开始在整个藏区各教派形成和发展,进而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显著特征,对后世的藏族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河湟洮岷地区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湟洮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包括今青海省东北部和甘肃省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出现了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就其组织形态而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活佛转世的特殊法缘关系为核心,另一类则以世俗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即我们所谓的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在后一类型的寺院中,宗教权力是由世俗家族来掌握的,并按其血缘关系世代相承。从明代开始,这种类型的寺院在河湟洮岷地区各藏族部落社会中普遍兴起。它们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宗教社团而存在,同时也构成为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单元;不仅发挥着神职功能,而且直…  相似文献   

12.
拉卜楞寺之所以成为甘、青、川、康交界地区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是因为它们的建立和发展与藏传佛教发源地西藏各大寺院有着密切的法缘关系。文章通过对拉卜楞寺六大学院修习体制渊源的考述,阐明了该寺与西藏哲蚌、色拉、甘丹、扎什伦布等寺院密切的法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区出版文化的中心,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出版文化,本文结合中国出版文化的研究,分析了藏传佛教寺院出版文化的特点、出版的主要形式以及印刷的装帧形式。  相似文献   

14.
拉达克地区历史上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其境内现存的藏传佛教建筑有藏式宫殿、寺院和簌堵坡等。除了鲜明的藏传佛教建筑特征,拉达克藏传佛教建筑艺术因为受印度文化和中亚文化的双重影响,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化特征。其寺院平面布局、建筑装饰以及塑像和壁画,对世界建筑史和艺术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拉达克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与装饰的中亚元素、印度元素与西藏元素的比较,从建筑史和文化史角度说明拉达克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青南藏传佛教寺院普遍存在青少年入寺为僧为尼的现象,对国民教育普及、青少年全面成长、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需进一步提升藏区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完善寺院管理,继续加快推进藏传佛教寺院社会化治理,摸清现有入寺青少年底数,综合施策,拓宽藏区就业渠道,加快精准脱贫步伐,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建设文化高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来,卫藏地区许多旧寺院的修复和大量新寺院的兴建,是佛教在卫藏地区再度弘传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为后弘期以来藏传佛教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通过梳理后弘初期卫藏十弟子的建寺弘法活动、藏传佛教各派形成过程中寺院的建设,勾勒了后弘初期卫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的大致轮廓,并简要分析了藏传佛教寺院在地域分布、数量和规模、僧伽来源、相互关系、寺院功能等方面所具有的一些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哪一位活佛,也不管他是大活佛还是小活佛,当他被选定为转世灵童,并登上前世的宝座后,他的生活就相对稳定下来,一直到他执政或主持自己驻锡的寺院教权时,他都可以跟随人们为他指定的经师学习藏传佛教的知识。达赖喇嘛和班禅的特殊地位使他们在漫长的学习年月里,可以有别于所有的活佛而受到最好的教育,他们的身边有西藏甚至可以说是全藏最为著名的宗教学者充当他们的指导老师,而其他的活佛却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们的身边尽管也有当地甚至全藏著名的高僧担任老师,但他们在主持寺院的教权以前,仍然要想方设法来一趟拉萨,在三…  相似文献   

18.
<正> 青海湟中塔尔寺,作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虽在安多藏区与甘肃夏河拉卜楞寺齐名,但就藏传佛教格鲁派而言更具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杨桂红 《学术探索》2002,(2):139-141
中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自唐朝以来就成为沟通滇、川、藏、印贸易的要塞。位于中甸的迪庆藏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松赞林寺 ,在“政教合一”的制度下拥有强大的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 ,在近代滇藏商业贸易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对松赞林寺商业经济的历史研究 ,进一步阐明中甸在西部大开发中所处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拉卜楞藏区寺院为中心,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拉卜楞寺及其它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制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经济制度;教育文化制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