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船政人是近代中国最早掌握西方语言的群体,文书兼翻译梁鸣谦率先在船政推行"技术用语和机器设备规范",开启西文科技文献译名统一与规范化的先河。船政毕业生严复制订的《译书局章程》,强化了规范化翻译。严复编著的英文语法书籍《英文汉诂》,开启以西语语法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的先河;船政学堂文案马建忠根据西文文法,撰写出版的《马氏文通》,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船政为近代中国翻译的先驱开创了口译、笔译两方面体系,确立了中国翻译的基本架构:科技文献、西洋法律及口译追求忠实于原文,以"直译"、"音译",以"信"为准绳,文学艺术作品翻译追求文理、文采及意境等,以"意译","达""雅"为准绳。"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为学术界和翻译界所推崇。船政孕育了近代中国较有影响的闽派翻译。  相似文献   

2.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译者在古诗英译中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翻译生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选择转换,还要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得以实现。在此以《望月怀远》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出发,探讨该诗歌英译本的得与失,寻求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3.
严复的进化论存在四个方面的理论盲点:一是忽略生物进化论不能提供生物之间和猿人之间的过渡性化石,使得严复对进化论的功利主义认同大于理论家对既有理论的审视;二是对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三种突变现象的忽略,使得严复没有注意到自然界和人类文明创造的复杂性质对进化论的挑战;三是在区分"天演"和"人治"两个概念时,严复没有注意到"人类伦理何以可能"的主体创造性作为"人治"的本质规定,是不受"天演"之"力"制约的;四是中国近代,中华文明的衰落在于传统伦理对生命力和原创力的束缚,其崛起不在于依赖进化论的"物竞天择",而在于创造性地建构中国能呵护生命力与原创力的现代伦理。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西学著作的翻译中,严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西学的引进和翻译,人文学者开始关注翻译与学术话语的关系。严复翻译话语系统创造学术话语的现代性,体现学术话语的文化观,促进学术话语的规范性,造就了学术话语的博大与包容,他所创立的翻译标准同样适用于学术话语。总而言之,严复的译文本身就是学术话语的强力体现。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他"西学"救国核心思想的形成.他通过著书、翻译来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思想,反对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批判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力倡西学"愈愚".严复的西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亦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与"信达雅"——中西方两种译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锰珍 《学术论坛》2007,30(8):154-158
"目的论"和"信达雅"分别是中西翻译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文章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来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目的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而严复的"信达雅"是更倾向抽象的、模糊的、带有一定主观性的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追求忠实性、译文的连贯性和遵守读者适应性等方面有相似性,但在理论系统性、翻译标准和译者地位等方面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界在纪念严复翻译亚当·斯密的大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 0 0周年的活动中 ,都不说《原富》而说《国富论》 ,用郭大力和王亚南的译本包括译名与内容取代《原富》来纪念严复 ,实为不当。既要纪念严复翻译斯密大著之功 ,就要尊重历史事实 ,标明《原富》、研究《原富》 ,包括研究严复在书中按语所体现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严复所译《法意》首段与1752年纳琴特英文版首段以及与张雁深所译《论法的精神》首段之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严复的翻译可圈可点,这是其一.其二,严复据英文版所进行的翻译并非完全不如张雁深据法文版所进行的翻译.其三,严复在进行翻译之际,实有自己比较系统的翻译的思想.最后,笔者认为翻译不可能绝对的真(同),也不可能绝对的伪(异).翻译不是一种固定的文化存在样式,它是充满活力的,永远处于不断沟通的动态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9.
国内译界长期受到对严复"信达雅"的无效现代转换带来的困扰。笔者试图通过解读中国历史(以"亚细亚方式"为认知模式)求解这种无效转换的深层制度和传统原因。进而指出:严复的"信"是一种古典文明和历史价值的积淀,和当代多元、平民文化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不宜也不可能转换为现代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0.
汉英公示语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一扇窗口,其翻译方法和质量不容忽视。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可以作为汉英公示语翻译的一个新翻译原则,翻译文本的质量可以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的适应来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16-220
《天演论》中的严复无疑受到了斯宾塞的影响。如严复认为,积人成群,合群成国,国家是"人"的放大,便明显具有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的影子。《天演论》中,严复替斯宾塞进行过一定的辩护,但这并不意味着《天演论》就成了严复想要批判赫胥黎的反面教材,也不意味着严复的进化思想就是斯宾塞的翻版。严复清楚,斯宾塞的学说将生物进化论的机理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过分渲染"宇宙过程",并不可取。虽然《天演论》翻译的早期阶段,严复曾经质疑赫胥黎,认为应当将伦理从社会进化体系中剥离开来,并反对从道德主义衡量社会进步,但他后来对此做了修正,不仅认识到伦理与宇宙进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生活中"人"的自主性。因此,不能认为严译《天演论》,就是为了赞同斯宾塞的社会学说,而排斥赫胥黎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在本世纪初,严复以敏锐的眼光翻译了西方政治、经济、法律、哲学、逻辑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向中国介绍了西方的学术思想,使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真正打开了眼界。在严复翻译的八大名著中,其中有两本是属于逻辑学的,即《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严复对西方逻辑学的输入,使这门学科得以在中国确立、发展,掀起了研究逻辑学的高潮。逻辑学的输入,促使当时的中国学术研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逻辑学的输入,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一、严复对逻辑学的重视及原因在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  相似文献   

13.
严复创立的社会进化论意义上的立宪国概念,由"社会有机体"、"民权"和"力"三个要素构成,"民"的要素作为分别立宪国与专制国的标准,似乎与自由主义宪政之间存在某些关联.严复提出要限制君权,并非旨在对国家权力实行宪法限制,而是为了容纳"民权",依靠民的力量实现国家的富强.  相似文献   

14.
严复翻译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所创“信、达、雅”翻译之标准,历来争议颇多。其实,我们不必执着于此。因为,严复实有系统之翻译思想。这就是:突破语言文字之隔膜,奠定翻译的前提;洞悉“信、达、雅”之内涵,恪守翻译的标准;了解国民之素质,明了翻译的宗旨;重视核心概念之沟通,把握翻译的关键;贯通中西之思想,提高翻译的素养;建立专门之译书局,完善翻译的组织;体察救亡图存之实情,彰显翻译的动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百年前严复所译《社会通诠》一书引起的风波开始,就严复关于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论述进行剖析。全文从"问题的缘由"说起,下分翻译问题、思维模式、排外与文明、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等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并得出结论:严复是批判封闭式的传统民族主义,赞同开放式的近代民族主义,认为中国民族要挽救危亡,走向富强,光讲民族主义还不行,最根本的是要走出中世纪,实现现代化,融入以近代文明为主导的世界潮流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的目的是为其翻译找根据 ,寻基础 ,是为了让国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译文。鲁迅坚持“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大呼“拿来主义” ,其目的在于把外来思想和表达方式“据为己有” ,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实质上 ,鲁迅的翻译理论承接了严复的翻译思想 ,他们二人的翻译观点始终由“和”这个中庸思想牵引着  相似文献   

17.
严复毕生旨在系统引进西方思想文化资源,以促进中国现代转型,并借由翻译来全面理解、诠释、借鉴和反思西方现代性,由此探寻和建构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性方案,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提供了中国现代性的轮廓,且蕴藏相当的现代性反思。首先,严复对"运会"的阐释触及了世界体系的扩张本质以及现代性的实质;其次,严复用"储能"与"效实"来诠释"天演",不仅展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总体趋势,也预示了多元现代性的内在可能;最后,严复"天演"思想体系的内在紧张,实则反映出现代性的矛盾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严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个系统地向国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文化,包括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人,他的前期的国家思想,曾经在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一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拟以辛亥革命为分界线,把严复的国家思想分为前期和后期.辛亥革命前,严复翻译了著名的孟德斯鸠《法意》、斯宾塞《群学肆言》、甄克思《社会通诠》等有关国家学说的著作.严复的国家思想主要反映在《原强》、《辟韩》、《论世变之亟》等论文和《法意》、《社会通诠》等译作的按语以及《政治讲义》中.严复认为,国家制度可分为君主制和民主制两种:"五洲治制,不出二端,君主、民主  相似文献   

19.
唐燕 《学术论坛》2012,35(10):85-88,110
21世纪翻译学学科地位在中国最终得以确立,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了翻译学界的认同。翻译学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集中于学科的理论构建。中国翻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对翻译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就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史长久,影响深远。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推崇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都表明中国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进行过探讨。但是目前中国译学理论多为借鉴西方近现代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失语。探讨中国译论失语的溯因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从文章学的视角下解读"信达雅",对于重构中国译论话语权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的标准问题,是严复在一九○一年第一次提出的。严复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三者(按即信、达、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①。在强调“译须信达雅”的同时,严复还力求“文必夏殷周”②。虽然,严复的《天演论》本身却并没有做到“信达雅”,是一种“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