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高明英 《社会福利》2010,(12):50-51
湖南常德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力求开拓创新,在"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基础上,坚持"主动救助",大胆探索"家庭监护"安置模式,从源头上扼制了流浪未成年人反复流浪乞讨、重复救助的现象,确保市城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到位监护,保护了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2012,(1):65-F0003
辽宁盘锦市救助管理站,多年来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救助、保护、关爱流浪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工作。对全市特困未成年人、流浪儿童、孤儿、残疾家庭子女、服刑人员子女等分布、生活情况进行调查,深入开展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及特困儿童工作,以“全纳式”儿童救助理念,开创了救助流浪、困境儿童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心理矫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晨 《社会福利》2004,(5):29-30
治病要治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同理,流浪儿童问题也不能仅仅是流浪—救助—遣返的模式,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除了对他们提供外在帮助外,还要对该群体本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少年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尤其面对流浪儿童这个特殊的少年群体,心理矫正更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流浪儿童中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他们再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方法一: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是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于流浪儿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他们感受到重视,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爱是医治一切伤痛的良药。通过实施心理疏导和调适等措施,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消除社会不良影响,努力促使流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创造条件。方法二:家庭在避免未成年人流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是未成年人的温馨港湾,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朋友,未成年人没有自立能力,家庭应  相似文献   

5.
正发展困境类家庭选址难题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的类家庭服务项目依托市救助站内两个类家庭公寓。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的领导在接受访谈时表示,救助站更多的是考虑安全第一,一些流浪儿童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又不愿待在站里接受救助,即使同意进入类家庭也是抱着尝试和好奇的心态,短时期内可能效果有限,有的流浪儿童长期在外流浪,思想不成熟,可能会以进入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通过对某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实证调查,分析了新时期流浪儿童的群体特征和救助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与原因,提出要提升流浪儿童救助水平,应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在综合类家庭与类学校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形成集抚养、监护、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2006,(8):I0019-I0019
河北省秦皇岛市救助管理站坚持“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宗旨,推出了一系列救助新举措,由过去的被动单一式救助发展为主动多元的救助模式。此外,秦皇岛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拓展救助职能,建立了“秦皇岛市  相似文献   

9.
靠前救助就是要找准不稳定家庭,实施救防并举。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拓展和规范,贫困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遍及社会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困难家庭。对那些由于经济困难忙于生计而无瑕顾及孩子学习生活的家庭,要利用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机制,分析筛选各个家庭人员及其稳定性,及时发现造成未成年人离家流浪的苗头,引导社会力量定期慰问帮扶,使其能体会到政府的关爱和社会的温暖,过上稳定的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民政、公安、教育、卫生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救助管理站按照省、市的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通过完善网络、部门联动、能力构建、源头预防等措施,多元化救助流浪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1.
孙志翔 《社会福利》2014,(11):38-38
正我国法律规定流浪儿童是指完全脱离家庭和监护人,连续超过24小时生活在街头,且无可靠生活保障的18周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仔细思考法律对"流浪儿童"的定义,不难发现这其中的价值中立,将流浪儿童看作与正常儿童类似的群体,只不过生活方式不同,定义更倾向于救助过程中不排斥、不歧视流浪儿童。这与专业社会工作中"价值中立"、"接纳"、"尊重"的价值观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流浪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2006,(8):I0011-I0011
“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广东省流浪儿童保护中心在开展流浪儿童“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推行培训安置,使流浪少儿真正掌握了谋生技能,能够自食其力,为无家可归的流浪少儿找到了生存出路。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06,(6):F0003-F0003
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无家可归的流浪少年儿童的救助、保护和教育工作,负责全省流入外省的流浪乞讨少年儿童回省后的临时安置和保护工作。自2003年底成立以来,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先后接收救助和安置流浪少儿550名,其中382名通过亲人认领或由该中心护送回归了家庭,就业安置5名。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05年8月17~19日全国救助管理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现场会在河南郑州隆重召开,“郑州模式”享誉国内外,成为金社会关注的热点!郑州市救助管理站也成为国内救助管理领域的一面旗帜!半年时间过去了,“郑州模式”运作如何,救助管理工作又有哪些新的拓展与创新,本刊特约记者就此采访了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王万民。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价值观提升和丰富了新型救助管理制度的价值理念 2003年6月,由国务院签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嵌入式发展的视角下,通过对现有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体系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探讨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在流浪儿童救助流程中的角色和存在的症结,分析广州市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组织相互嵌入的现实问题,提出嵌入式发展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流程再造,从而促使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救助网络。  相似文献   

17.
董鹏 《社会福利》2012,(2):56-57
大连市救助管理站以资质审核为前提,以组织培训为重点,以示范模本为引导,以合作立项为契机,以交流反馈为保障,引导高校参与,规范教育行为,提高活动质量。  相似文献   

18.
冯元  冯曙 《社会工作》2010,(19):7-8
“以人为本”是救助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实践中,必须兼顾流浪儿童“个体性”和“整体性”的发展。近年来,流浪儿童的精神与心理需求为“在社会保障、民政部门等福利保障机构中嵌入社会工作”(陈雷,2009)提供了契机,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人才以突破传统工作方法和技术上的制约瓶颈。江苏省南京市目前有10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  相似文献   

19.
三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疆自治区救助管理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救助管理办法》,结合新疆实际,加强救助管理调查研究,注意探索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的办法措施,初步建立起  相似文献   

20.
姜春艳 《社会工作》2009,(22):21-23
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呈上趋势。但目前的救助多从矫正流浪儿童的偏差行为入手,以遣送回家为最终目的,并没有真正保护儿童的切身利益。笔者通过在南京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的实证案例调查,用ERG需求理论和优点视角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中心可以开展的新服务,包括对原生家庭的关注和儿童本身的培训等,力图对南京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