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居住地主流文化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压抑与遮蔽,许多跨区域华人诗人采取了对抗性的写作姿态.在他们的诗歌中,他们通过再现式想象方式,揭示了居住地主流文化中塑造的中国形象的意识形态特性,表现了他们对故国家园的认同.这种认同,既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又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符号和文化精神.由此,跨区域华人诗歌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辛勤拓展下,开始形成一个日趋广阔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文化研究语境中,以族裔散居视角去审视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界定族裔散居、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等术语的文化内涵也就凸显出来.斯图亚特·霍尔作为文化研究的思想集大成者,其"两栖人"独特的文化身份成为我们研究他本人及他的<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提供了极佳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诗人在汉化及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努力跨越语言文化的屏障,自觉汲取多元的艺术养料丰富自己的诗歌技艺。他们秉承母族传统文化的衣钵,尝试盘活了杂糅于文化褶皱里的民族根性,以族裔精神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并努力融身于自然生态的庙堂,谛听大自然的本真言说,寻找人类诗意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司聃 《理论界》2012,(10):130-132
苏曼殊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继承了晚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本文试从苏曼殊诗歌中色彩字的运用、华美的辞藻、女性意向等三方面来分析其对李商隐诗风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西方后学语境下的必然结果.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通过文学文本的创作表达了觉醒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和少数族裔意识.以及在当代美国社会更多的对文化身份的寻求.她们以其娴熟的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发出了曾经被主流文化所压制的声音.正是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产生才使新近的美国文学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意象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英语抒情诗歌中经常为诗人所使用。意象的使用成为诗人抒发情感、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手法。文章通过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两首诗歌的分析,揭示了意象所表达的意蕴以及和诗歌内容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同时还提示读者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要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深层内涵,需要首先领悟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7.
陈恩维 《学术研究》2012,(3):127-134,160
通过南园结社,元末明初岭南形成了一个地域文人集群.通过群体性诗歌活动,南园诗人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地域特质,通过家族传承、师门传唱和乡邦传播,南园诗歌实现了代际传承,岭南诗派在岭南成了现实;通过走出岭南,积极参与全国各地各类文化和文学活动,与其他地域诗派展开文学交流,南园五先生传播了岭南诗歌,提升了岭南文人的文化形象,实现了岭南诗派在南国崛起;而南园五先生及南园后学的南园情结,则强化了岭南文人的地域文化认同,也奠定了岭南诗派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8.
卢桢 《北方论丛》2014,(2):35-38
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和澳门的新诗写作者多以都市为触媒,探寻深藏于殖民文化、本土文化之间的城市经验。一些"南来"诗人以怀念"文化中国"的姿态,抒写对本地文化经验的不适应感,或是对都市的诸种罪恶进行揭露与批判;而新一代的"本土"诗人则放松心态,他们大都将都市视为文化母体,通过诗歌表达对它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本土性的强化,正丰富了港澳诗歌城市抒写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诗歌最精彩的笔触之一就是书写民族文化的被撕裂所引起的疼痛,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渴望与找寻是其中最具全球性体验的诗歌品质。少数民族诗人“文化身位”的确立关系到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必须戒除“自我民族文化身位”、“他民族文化身位”和“他民族眼光中的自我民族文化身位”三种单一的文化身位,树立文化的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位观念,才能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紧张关系,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能力,才能让少数民族诗歌走出民族文化的樊篱,获得更大的全球性认同。  相似文献   

10.
族裔性的追寻与消解: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身份政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文化身份理论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对赵建秀、徐宗雄等华裔美国男作家和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等华裔女性作家的族裔认同和文化书写策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对比研究和辨析。揭示出作家们族裔、文化身份的追寻或消解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立场的政治,是性别政治与文化政治的纠结;提出在世界依然存在诸多不平等的当下,华裔美国文学应该以对性别、种族、文化的共同关注为己任,张扬族裔文化特性,争取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一批具有现代性意识的青年诗人。这些现代派诗人中,不少都属于京派或者和京派有密切的渊源。这群诗人在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吸收中表现出更宽广的视野和更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对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进行了很好的借鉴和创造性的转换,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无论就诗歌现代性表达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无论就诗歌的哲学意蕴还是艺术生命体系而言,京派诗人所做出的成绩比起同时代的同行来说是一点都不逊色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文学与民族学具有直接关系。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四个基本要素。美国华裔又具有其特殊性,即他们是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移民或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后代。在美利坚民族以欧洲白人为主体的社会中,华裔属于少数族裔。美国华裔文学反映的主要是华夏文化与美利坚文化之间的冲撞与融合。在中美文化的认同方面,美国华裔作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身为华人而感到自豪并竭力弘扬中华传统;第二类,否定中华传统而崇尚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第三类,持认同华夏文化而又不否定美国文化的折中态度;第四类,持多元文化的态度。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和终极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美国华裔文学的早、中、晚三代作家,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种类型,以其特殊身份在消解中美文化对立和促进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方面承担了桥梁和纽带的历史重任,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层面上为增进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均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美国犹太人对美国的认同主要体现在政治理念与国籍方面。基于特殊的宗教文化,美国犹太人在美国社会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导致了他们从族裔与宗教情感方面对以色列具有一种高度的犹太民族认同。这种双重认同导致了美国犹太人对自身以及以色列具有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通过解读黄玉雪在《华女阿五》中对“模范少数民族”和文化主动认同策略的演绎,表明后殖民时代美国少数族裔为赢得生存发展空间主动融入主流社会的尝试和努力。  相似文献   

15.
离散视域下《中国佬》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解读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在其《中国佬》一书中所表达的族裔文化身份建构思想。在小说中,汤亭亭通过描写几代华裔男性在美国的移民经历,重置了华裔移民历史,为华裔移民的身份建构找寻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她在书中对东西方神话的移植、改写,则体现了其作为离散族裔作家对华裔种族身份差异性的重视及其对种族身份构建所独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梁粱 《阴山学刊》2003,16(3):28-29
诗人白涛在其诗集《从一只鹰开始》中,用追寻鹰翅和马蹄的心,铺展开了一方历史与现实辉映、叩问与赞美交织的诗歌领地。诗人在诗歌中倾注了对草原的爱恋,表达了对文化失落的痛惜,用博大的爱把一个民族的时间和空间纳入视野,力求打通个人体验同整个民族精神之间的距离,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4):93-98
华裔美国诗歌反映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立阳与宋凯西是当代华裔美国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在美国非常畅销,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多部作品入选美国著名诗选与文集。李宋二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有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也有相似之处,其诗歌创作主题通过时间的消解,来反映华裔族群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变化,这种基于身份转换的落差使得他们的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得到美国主流文坛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到美国去!到美国去!》这部小说主人公伍珍为实现“美国梦”在美国奋斗经历的分析,展现了中国移民在美国努力适应环境、在中美两种文化碰撞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况,着重表现了在美华人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以及少数族裔在美国主流社会漫长的文化兼容与互补中所经受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小说作品大都反映了华裔作家对美国华人生存状况的不满,以及对华人社会种种问题的困惑,因此很多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都表现了对美国华裔女性未来发展的理想化憧憬。美国华裔女作家任壁莲在其作品中从多元的文化族裔视角提出了颇为独特的族裔身份观,表达了作家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国族裔关系和族裔身份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20.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及最大成就者,他认为诗歌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描述朴实中的自然,并赋予其新奇性,同时在这一描述中表达了深沉浓烈的情感。另外,华兹华斯还通过其诗作表达了他眼中的诗歌功用,即诗人和读者获得快感之同时获得道德与情感上的纯化、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