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当地孤残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出发,面向孤残儿童广泛传播、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采用多种形式,歌颂"中国梦"、描绘"中国梦"、放飞"中国梦",引导全市孤残儿童自觉把个人成长与祖国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营造有利孤残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六一"前夕,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2005,(1):58-58
2004年12月27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孤残儿童救助工作委员会在京召开了残疾儿童救助工作会议。会议回顾了2004年度的主要工作,展望了2005年的发展前景。 成立于2004年4月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孤残儿童救助委员会通过开展"爱心献孤儿"系列活动,积极构建助养、助学、助医"爱心"平台,探索建立了孤残儿童救助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孤残儿童救助工作社会化进程。 (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3.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曾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命运的悲叹调。团风县福利院在湖北率先推行的"家庭供养模式",却为孤残儿童营造了温馨襁褓,让孤残儿童有幸投入温暖的母亲怀抱。 创建于1958年的团风县福利院,对孤残儿童始终采取的是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利》2013,(6):F0002-F0002
作为武汉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的儿童福利事业单位——武汉市儿童福利院,肩负着全市孤残儿童的养育、救治、康复、教育、安置等重任,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宗旨,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一主两翼五中心"的总体发展思路,以"一流服务、一流管里、一流业绩"为目标,以德治院、开门办院,与"110"进行24小时联动,救助社会弃婴、弃儿,看力开拓孤残儿童"养、治、教、康、安置"五位一体的儿童福利服务模式,为600多名孤残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由传统的集中供养开始向多样化的照料模式转变。特别是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态势。其中“广德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对全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北京儿童福利院经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孤残儿童福利的保障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喆 《社会福利》2003,(10):12-13
孤残儿童包括父母双亡的孤儿、被父母遗弃的弃儿以及患有各种残疾的缺陷儿童,保障他们的权益的一直是我国社会福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创造一个集护理、治疗、康复、教育为一体的成长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福利机构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也日趋复杂。 建国初期,儿童福利机构收养的是一些因贫困或受灾后家庭无力养育的孩子及灾后父母双亡的孤儿;  相似文献   

7.
背景资料: 2006年,民政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问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以下简称"蓝天计划"),重点解决制约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大中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集养护、救治、教育、康复、特教于一体的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儿童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多种养育模式提供必要的依托和载体,辐射和带动社区孤残儿童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郏彤 《社会福利》2003,(10):62-64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的同时,孤残儿童的成长与生活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孤残儿童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除了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以外,孤残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也同样得到了重视。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残疾、智力落后是福利院孩子的明显特征。事实上除一些先天愚形、和一些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孩子以外,大多数孩子(包括一些肢体残疾的孩子)的智力都是比较正常  相似文献   

9.
“家庭寄养”作为新时期儿童福利事业行之有效的养护方式,一改机构传统,让孤残儿童回归社会,走进家庭,得到父母的关爱,体会手足的真情。这群可怜的孩子在被遗弃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们无法像同龄儿童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2013,(9):2
兴建于1996年的宁夏儿童福利院,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承担着银川市地区孤残儿童的养护、医疗、康复、教育及全区儿童福利机构指导等工作。多年来,在自治区民政厅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孤残儿童养护、医疗、康复、教育新路径,使孤残儿童救治率、康复覆盖率、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供养型"向"供养康复教育型"的转变,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儿童乐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荣获"全国文  相似文献   

11.
25个年头,从医生到特教老师,到院长,李艳萍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全部倾注在孤残儿童的收养、抚育上,倾注在孤残儿童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上,倾注于孤残儿童教育、回归社会的事业中。她对孤残儿童的深情关怀与发自内心的怜惜疼爱,感动着每一个孤儿,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她先后获评沈阳市"三八"红旗手、辽宁省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民政部残疾孤儿手术"明天计划"爱心奉献个人、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首届民政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为了培养孤残儿童的家庭归属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在心宁家园启动了"类家庭"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心宁家园内住5个特殊的家庭,每户178平方米精品套房,家具家电、生活必需品等齐全。在这些家庭里,爱心父母是招聘的符合条件的合法夫妻,孩子是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年龄基本在6-12岁,爱心爸爸可以有自己的工作,爱心妈妈必须全职在家照顾儿童,由福利院供给各家庭日  相似文献   

13.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以全心全意为孤残儿童服务的宗旨,弘扬“扶孤助残”的优良传统,坚持养育与教育并行,治疗和康复并举,注重各类儿童早期情感培养、智能开发及其他各项能力的促进工作,极大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质量,帮助大量孤残儿童顺利回归社会。几十年来,先后为国家抚育了2万余名孤残儿童。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以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寄养工作的始终,力求通过家庭的滋养和关爱促进孤残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寄养儿童的护理、教育、康复为突破点,以加强科学管理为立足点,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点,认真落实<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家庭寄养规范化开展.  相似文献   

15.
孙凯 《社会福利》2009,(2):57-57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多年来本着全心全意为孤残儿童服务的宗旨,坚持养育与教育并行,治疗和康复并举,注重各类儿童早期情感的培养、智能的开发及其他各项能力的促进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质量,引导并帮助大量孤残儿童顺利回归了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任炽越 《社会福利》2004,(12):44-45
日前,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考察了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李副部长看望了孤残儿童,并慰问了院内的职工。他希望上海认真做好"明天计划"工作和孤残儿童的养、治、教,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为孤残儿童造福。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2009,(4):F0002-F0002,F0003,F0004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项目实施以来,以“孤残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秉承“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宗旨,构建了家庭寄养工作三级监护网络,实现了孤残儿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寄养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寄养项目的本土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一“昆明模式”,堪称全国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8.
家庭福利是儿童的最好福利,家庭收养相对于孤残儿童来说是永久性的、最佳的安置。通过收养,孤残儿童进入家庭获得父母亲情,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的命运,是儿童福利社会化的最好体现。儿童福利机构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为孤残儿童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但为了保证收养人及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收养必须依法办理。  相似文献   

19.
吉安市儿童福利院通过成立"吉安市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下称康复训练中心),在着力抓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科学施训及特色医教的基础上,为院内外孤残儿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得到了相关部门及儿童家长的一致赞誉。  相似文献   

20.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应得到同样的关怀和温暖."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的办院宗旨,也是发展之要.近年来,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孤残儿童福利服务的资源中心为目标,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探索孤残儿童科学养育方法,在规范化管理、教育康复、养育模式等方面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障了孤残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