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医 《公共关系》2001,(2):60-60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就曾经指出:“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了。”少男少女由于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和成长中,这种嫉妒他人的心理也就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2.
“丢手绢”恐怕可以算是中国儿童玩得最多的游戏了。即使是成人,每当听到那熟悉的歌谣时,也不禁忆起童年的欢乐。如今,纸巾取代了手帕,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卫生用品。然而,手帕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块方方正正的记忆——它所承载的文化韵味是怎么丢也丢不掉的。  相似文献   

3.
著名“美女作家”卫慧,写出那本名叫《蝴蝶的尖叫》的书的时候,恐怕还并没有想过,自己其实已经对当代女性作了某种前瞻性的预言。根据常识,小女孩比较喜欢尖叫,那种尖叫声甚至给人的感觉是“能击碎玻璃”。而伴随成长,女孩们接受最多的教育是“女孩要文静”之类,于是等她们到了12、3岁的样子,尖叫声会越来越少,偶尔为之,也必定要被家长、老师深深指责。  相似文献   

4.
恐怕没有女生会承认自己是一个“麻烦女友”,基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你自己也不会明白自己在男友的眼里到底是不是一个“超级无  相似文献   

5.
买书不为阅读只为观赏的,恐怕只有两种人,要么是附庸风雅的暴发户,要么是家境殷实的藏书家。这两种人我都不是,却也有过一番类似的经历。汉译《埃及古代史》不过10万字,买回一两年至今尚未读毕,可它又是我从书架上取出次数最多的一本书,不时拿在手中把玩欣赏。对一本书产生这样的“感情”,在我是从未有过的。当时在旧书摊上发现它后的喜悦,仿佛现在还能感觉到。  相似文献   

6.
国内资讯     
《金色年华》2013,(4):7-7
我国科学家造出”世界上最轻材料”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超轻材料,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空气密度的六分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中外书摘》2009,(7):73-75
“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在1985年,一个茶叶蛋的一天以卖出100个茶叶蛋计,纯收入25元,每月收入至少为750元;而一个从事导弹原子弹研究的科学家,月薪最多只有400元左右。这种状况此后十年间也大抵如此。这句当时风靡一时的相声段子,成为许多人调侃自己工作的常用语。  相似文献   

8.
亲历测谎     
我想人生中既不用进“局子”又尝过“测谎仪”滋味的恐怕为数不多,这虽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可也不失为一次有趣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火箭·电扇·袖子突破思维定势何名申如果问:由两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大家都能很快回答:“11”。又问:三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大家也都能很快回答:“111”。再问:由四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恐怕很多人也会...  相似文献   

10.
石磊 《老年世界》2011,(8):39-39
根据有关报道,在我国的心肌梗死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症状不典型,习惯上称他们为“不典型心肌梗死”或者“非典型性心肌梗死”。这种类型的心梗最多见的临床表现就是胃痛,有时也可以表现肩痛、臂痛、下颌痛、牙痛等,千奇百怪,但表现最多的还是胃痛,而且,心梗被误诊的也多数是由“胃痛”所致。  相似文献   

11.
慧慧 《现代交际》2004,(4):36-37
刚上班时,恐怕谁都听过老板这样地谆谆教诲说:“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自然,对他们也要像对父母一样,事事都让他老人家顺心满意。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房地产业似乎已经成了老百姓心中中国经济事业的代名词。大家平时最为关注的,讨论最多的,争论最激烈的,都离不开“房地产”。为什么大家如此热衷于这个话题呢?我们说“安居乐业”,自然是先安居而后乐业的,可是现今大多数人恐怕正是在为了“安居”而加倍地“乐业”。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好房子,始终是很多老百姓心中的痛。 中国房价的普遍持续走高,早已远远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平均购买力水平,很多人即使辛苦一生,赚的钱也不够买一套称心的住宅。“养房子”已经成为很多人工作的首要目标。可是,我们看到,除了超过  相似文献   

13.
广西柳州地区下辖十个市县,近些时候先后有六个民政局长纷纷“落马”,而几年来柳州地区也是自然灾害不断。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一位灾民不禁感慨:“我们受灾了吗?我看受灾的不是我们,那些民政局长们恐怕灾情更重。”  相似文献   

14.
朱哈轶事     
丢了毛驴 朱哈丢了毛驴后仰天大笑,说:“毛驴不见了,赞美属于安拉。” 人们不解便问:“你赞美安拉是因为丢了毛驴吗?” 朱哈答:“不!假如当初我正骑着它的话,那我也一起丢了,现在恐怕连自己都找不到了。”  相似文献   

15.
玉军 《当代老年》2006,(4):41-41
提到关公的名字,恐怕无人不晓。他与“忠贞重义、勇武神威”联在一起。关公,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但是,要说关公并不姓“关”,恐怕不敢苟同者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16.
元喜 《当代老年》2007,(6):54-54
闲时我爱随意种花莳草,求养性。我也时常留意花草韵事,为增知。对草木之类,我一直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武则天妒烧牡丹,林黛玉痴睛葬花,恐怕她们也是这么想的吧?韩昌黎的依赖——“花木红紫尽知春”,苏东坡的痴心——“只恐夜深花睡去”想来也有对花儿的一番深情。  相似文献   

17.
说“慎群”     
两千多年前儒家学者提出了“慎独”,意即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恐怕连孔子孟子都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有头有脸的人会在共事群体都知道的情况下同上“贼船”、共闯“红灯”。由此,笔者斗胆“克隆”一新词——“慎群”。就是说在众多人一齐干坏事时,你要三思而行。“慎群”是在“群腐”“群蛀”现象不  相似文献   

18.
当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虽然其中的具体结论未必都正确,但是该报告的经典地位早已不可动摇。在我看来,这份报告提醒人类注意“增长的极限”,就是它的最大贡献。“极限”具体何在,或者何时到来,那是可以继续研讨的问题,但是今天恐怕谁也不会否认“极限”的存在了。  相似文献   

19.
谈到科学进展人们往往会用到“日新月异”一词,而很少注意到科学家这个群体也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科学家仍然是一群学问高深。埋首于书堆、文献,或朝夕与实验室仪器为伴的“白大褂们”。谈起科学家,许多50年代出生的人的脑海里会想到竺可桢、童第周、苏步青、谢希德、黄昆、陈景润等一批学者。应该说这几代科学家尽管所处时代和各自的风格不同,但大都靠个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个体的科学家是形形色色的。那么,作为整体的科学家集群,又有着什么样的共性呢?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思想家C·P·斯诺在他的文章给出了一些答案:科学家同其他人比较并无很多区别,但是有一点确实与众不同,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人类至关重要。对整个社会说,科学将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并决定我们怎样生或者怎样死,科学包含有行善和作恶的决定性力量。在科学知识的开拓过程中,科学家享有“美”的感受、追寻“真”的结论,同时也承担“善”的责任。而且,由于科学家通常对科学知道的更多,他们对科学的运用,有着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大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