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他刚刚踏上文坛之时创作了一些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早,在沈从文整个的文学创作史上所占的比重又很小,因而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但在事实上这些戏剧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存在着,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谐趣呈现的策略,谐趣中的理趣,谐趣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戏剧中的谐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2.
鬼魂形象是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也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通过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的具体解析与比较,发掘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陈才训 《东方论坛》2005,(2):64-67,76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号化等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补恨传奇"的出现;大团圆结尾的长盛不衰,李渔等戏剧理论家"减头绪"、"贵减裁"等艺术主张,也是结果期待意识的显现.  相似文献   

4.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综合运用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中的剧本是戏剧艺术的文学因素,它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因为剧本供舞台演出用,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犬性,所以剧本又称为戏剧文学。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人"的重新肯定和张扬,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具有浓郁的"表现性"色彩.在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民族写意艺术精神同表现主义戏剧的表现性特质相互修正、交汇融合,内化于戏剧艺术创作之中.表现主义在当代中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戏剧实体,它往往只是作为依附性的亚结构融化于现实主义戏剧之中.表现主义戏剧对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体现为一种深刻的表现性艺术气质.在直觉想象与观念呈现的戏剧思维中,同西方表现主义戏剧相比,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少了些抽象化和观念性特点,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意象化方式.当代中国一些实验性话剧中,戏剧结构的基本构架被打破,而代之以一种表现主义戏剧中常见的意识流似的心理结构;同西方表现主义戏剧一样,镜头化的叙事方式使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获得了一种对人物心理揭示的独特表现视角,给予观众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6.
"文化型探索戏剧"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从文化语境这一视角对审美(或审丑)对象所作的一种观照,因而包含更多的文化含量、文化因子、文化色彩,在创作矢向和表现形态上大致有三脉:对古老文化的寻根,体现历史文化意识的觉醒;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剖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彰显文化回归意识的复苏,以此表现戏剧与文化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关系--戏剧以文化为精神灵魂,文化以戏剧为鲜活载体.  相似文献   

7.
"西南剧展"不仅是一次戏剧盛事,而且也是一次具有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的文化大行动。从当时来看,对内,既检阅了抗日时期爱国戏剧家的力量,总结了戏剧艺术在抗日救亡中的经验教训,激励了民心,振奋了士气;对外,宣扬了国光,扩大了中国抗战戏剧运动的国际影响。从对未来的影响来看,"西南剧展"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整合力量和资源,促成戏剧艺术能量的聚变,在机制和体制方面采用的方法,为新中国的戏剧会演、调演、观摩演出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元小说并非一味沉溺于语言嬉戏的艺术实验,而是文学批评、艺术实践和文化事件三个维度的动态综合。它首先是一个源自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批评建构,其中所体现的文本自反意识,与当代西方人文领域的反人本和反本质思潮具有同构性。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它又逃逸于刻板的理论归纳之外;它将内存于文学的悖论前景化,在艺术的自律和他律之间虚构了一个极具张力的诠释空间。然而,当艺术实践进入历史文化的辩证过程,以当代西方元小说为缩影的先锋意识开始与资本主义大众文化工业产生暧昧的互动,其原本蕴含的意识形态颠覆性则变得悬而未决。惟有对当代西方元小说进行辩证的多维度阐释,才能规避当下相关研究对其形式实验性的过度渲染。  相似文献   

9.
藏族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异彩。藏族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戏剧、歌舞等领域均有着强烈地民族特点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尤其是绘画,我们称它为“藏画”,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之所以能独立存在,就是因为它有自己反映生活的、为其它艺术样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手段。作家如果为他所要表现的特定生活内容找到一种最适宜的艺术样式,并且充分把握和运用了它的规律,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那么,这样的作品就能更好地发挥出它的思想威力,具有更长久的艺术生命。戏剧艺术是通过戏剧冲突来表现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的。戏剧要有戏剧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有“戏”。所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一直处于语言学领域的学科前沿,笔者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戏剧欣赏和批评,尤其是跨国戏剧欣赏和批评同样有着指导意义,并试图:1.运用典型理论论证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塑造的特点;2.运用认知模型和文化模型的理论诠释文化差异对戏剧欣赏和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提出的"欧穆亚"说是对西方"幽默"理论的合理误读。从阐释学"视界融合"的角度看,"欧穆亚"说形成了跨越古今中西,由历时而共时的三重视界的重叠:首先是屈原冲突性的悲剧人格外化出的文学精神,其次是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幽默"观念,基于两者与王国维文化人格的"家族相似"性,"欧穆亚"由误读而沟通了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和西方近代美学思想。"欧穆亚"显在和隐在两重对话结构,使得在一个更大的阐释循环内,对本土文学和西方理论的现代性认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一直是国内外批评家关注的焦点。结合艺术的哲学理念,通过分析对哈姆莱特的性格进行探讨,阐明自然本能和理性的冲突是哈姆莱特延宕的根源。并由此推出《哈姆莱特》是对理性的呼唤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陈大悲是中国现代戏剧界集演员、导演、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教育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戏剧最大的贡献是其对戏剧艺术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态度,他一方面创办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做一些普及戏剧常识的工作;一方面彻底批判旧戏、文明戏,为倡导爱美的戏剧理论扫清道路。陈大悲的《爱美的戏剧》是第一部关于研究戏剧艺术的书,填补了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专著的空白。在该专著里,陈大悲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剧本、导演、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的系列理论,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梳理和分析梁祝传说的流传历史和现状,是研究文化传播规律的一个典型案例。一个产生于农耕文明中、流传达两千五百年以上、几至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悲剧传说,由于农耕文明条件的逐渐丧失而日见萎缩。近 50年来,相继上演了川剧《柳荫记》、越剧《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而在新改编的戏曲中,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创造了避婚求学、草桥结拜、十八相送、祭坟化蝶等情节模式。戏曲、电影给民间传说的生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使梁祝传说的情节固定化了,原来在农民中流传的多种多样的传说,自觉不自觉地向戏曲故事和电影故事靠拢,单一化、模式化了,原生态的传说的面貌逐渐变形;另一方面,使民间的梁祝传说失去了传播和传承的市场和渠道,在民众的记忆中逐渐淡化,甚至渐而萎缩。  相似文献   

17.
相声是中国喜剧的典型代表,一直被定位在“语言的艺术”,事实上它不单纯是一种语言艺术,其艺术本体介乎表演艺术和叙事艺术之间: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其戏剧情境极具开放性,表演元素兼容并服务于叙述元素;它包含了叙述体和戏剧体并存的两种结构;相声演员将叙述者和角色集于一身。总之,相声成为兼容了戏剧体和叙述体成为典型的兼体艺术——“叙述体戏剧”。  相似文献   

18.
《老杨公》是广西北部湾地区流传的民间优秀传统歌舞剧。它的音乐结构、表演特征、歌词、念白等,都有着浓郁而鲜明的地域性和原生态的艺术特色,保留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该文笔者秉持挖掘、整理和拯救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理念,对《老杨公》的地域性和原生态艺术特色做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9.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20.
“影戏”一词的含义在我国历史上数有变化:其初始意义是指称我国民间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即今人所谓的“皮影戏”;入明以后,“影戏”除继续沿用宋元时期的初始意义外;其含义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其指称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与“弄影”有关的艺术如走马灯、西洋景、电影等也被称为影戏,另一方面则是在民间产生了一些对于影戏的别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