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康的主体理论是齐泽克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基础。拉康的主体是被阉割的主体,主体只有被阉割、分裂,才能进入象征秩序中。主体的阉割是不完全的,总会留有残余,这些残余作为创伤性的原质进入象征界,会形成能指秩序的不一致和空缺。意识形态幻象就是用来修饰、填补能指秩序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赋予社会以整合的意义。这种功能是通过主人能指、移情、认同等运作环节来完成的。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穿透意识形态幻象,揭示其运作机制,破除其崇高之逻辑,通过征兆性解读,洞察意识形态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齐泽克将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纳入到意识形态批判的视域下并以“镜像”和“符号”接管“拜物误认”机制,用剩余快感替代剩余价值,从而完成了“马克思拉康化”历程.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内在线索是齐泽克依托拉康所作的自身拜物批判逻辑的展开,即“拉康理论的社会化”.由此,在齐泽克视域下,社会变革的可能也就告别历史进化的视野而走向了循环重复的实在界之“世界之夜”.  相似文献   

3.
齐泽克对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在于他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范畴变成了政治和哲学范畴。从拉康主义出发,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就是建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他从微观的心理层面阐明意识形态幻象如何通过剩余快感的运作方式来建构社会现实,并缝合社会的裂缝和缺口,遮蔽社会的基本对抗。总体而言,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一种纯粹的乌托邦式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4.
齐泽克认为,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命意在于实在界与现实之对立。实在界对于符号化的抵制所产生的剩余快感,总是会污损那幅依靠意识形态支撑而获得虚幻一致性的现实图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和大众文化产品,最生动地体现了实在界之快感的激进性。齐泽克的大量理论阐述,都是借助精神分析与电影文本的交互阅读而展开。齐泽克深入分析和评述了《卡萨布兰卡》、《城市之光》和《知情太多的人》等几部经典影片,集中阐发了观影心理过程中可能会调动起来的激进的快感,并确认其作为电影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齐泽克所说的未完成之现实的本体论,为我们审视拉康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齐泽克以其高超的理论"表演"才能,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展示了强大的理论效力。在他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消弭矛盾的"同一"的辩证法,而是保持着矛盾的分裂力量的"差异"的辩证法,正是这种差异的辩证法,构成了齐泽克理论思维的运作方式;在齐泽克的理论空间中,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居于中心地位,而他对拉康理论的阐释和运用又是以拉康的真实概念为中心的,拉康的真实及其相关概念(如"幻想"、"对象a"等),为齐泽克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术语和概念框架;根据拉康的"幻想"概念,齐泽克重塑了意识形态概念,并介入了当代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作为拉康的当代传人,齐泽克面对更加稳固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晚期拉康的实在界理论中发挥出否定的批判力量,进行激烈的思想批判。其电影批评散落着指涉实在界的各种术语(如客体小a、原质、征兆),它不仅标识电影文本的深度,而且意味着特殊的思辨逻辑与思维方式。齐泽克从黑格尔主仆互认的外在辩证法推进到拉康的内在否定辩证法,彰显出思辨的种种精彩。然而,电影作为具有完整结构的叙事体,其基本构成是基于因果逻辑的日常经验。深刻未必是电影艺术的唯一标准;电影批评也并非是把文本意义揭示得越深刻越好。从这个角度说,虽然实在界对于拉康以及齐泽克的理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对于电影及其批评来说,其重要性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7.
齐泽克赞扬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征兆性”批判,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反思批评。具体来说,齐泽克反对马克思主义将意识形态界定为“虚假意识”,认为该界定仍是从“知性”出发去理解意识形态。并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必将灭亡的“社会意识”,更是结构主义意义上的“社会存在”。而且齐泽克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层面。二者的不同还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否定的意识形态”,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散文诗《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充斥着“恶”的作品,它不仅以种种血腥恐怖的凶杀事件为主要描写对象,还将主人公马尔多罗邪恶、阴暗的心理毫不掩饰地暴露出来,甚至加以歌颂。然而,马尔多罗作为一个恶的化身,以其压倒性的激情和比拟自然的强力,使诗歌在恐怖之余更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风格,这种具有崇高性的恶实际上指向了康德伦理学中的“恶魔之恶”,而意味着“极恶”的“恶魔之恶”在齐泽克的阐释下体现为主体内部的否定性。与此同时,马尔多罗强烈的萨德式精神显示了精神分析意义上的原乐之恶,作者洛特雷阿蒙对马尔多罗这一形象的塑造使崇高的意蕴更为丰厚。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需要重点关注。齐泽克在精神分析视域下对意识形态的形式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一方面,意识形态的重要特质就是其形式性,它包含三重结构:意识形态文本、意识形态内容以及意识形态幻象结构社会现实时所遮掩了的实在界的内核。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现实性也涉及三个维度:其一是意识形态通过意识形态幻象引导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而展现的现实性;其二是意识形态的实体化;其三是作为症候的意识形态。从面向变革社会现实这个维度看,意识形态的现实性更具基础性地位,同时,意识形态形式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齐泽克关于意识形态的形式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探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0.
"死亡驱力"经历了弗洛伊德、拉康、齐泽克三人的创造传承,它的含义终显清晰。在齐泽克笔下,它被等同于颠覆历史、开创文明的神性暴力,区别于致力于统一秩序的客观暴力、神话暴力。同时,死亡驱力也被确立为反抗超我、洞穿幻象的体验和毁灭符号界的"符号性死亡"。最后,笔者将其视为每个人于苦难历史中不容推脱的超越性职责。  相似文献   

11.
[摘要]通过梳理齐泽克所著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理论以及对其关键词的分析指出:当前翻译研究的后现代性使得翻译研究话语与价值判断缺位,处于一种与意识形态所表现的“征兆”类似的脱离实在界的幻像界。翻译研究可以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从他者中反观自己,但不应使翻译成为其它学科研究的附庸。为了保持其学科独立性,我们应该用反描写主义对描写学派造成的学科无限漫延进行制约,让翻译研究回归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发展的实在界中来。  相似文献   

12.
当代意识形态研究需要回答的迫切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深入微观层面阐释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的复杂关系。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有效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理论贡献可以简要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在方法论层面,推进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使之成为当代意识形态研究重要的方法论;二是在理论视野层面,开启了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的"他者"向度;三是在理论旨趣层面,实现了批判重心从观念批判到实践批判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齐泽克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及其文化逻辑的最新思考与回应。他通过创造性地回归黑格尔、拉康和马克思,建构了一种革命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否定的意识形态批判走向更为激进的共产主义预设,齐泽克重新诠释了行动和政党在当下解放政治中的重要意义,为超越资本主义的左派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美学史上,德国美学家康德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不仅总结了朗吉努斯和伯克的崇高美的思想,而且深入思考了崇高与理性理念的根本联系。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崇高好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齐泽克依然对崇高特别是康德、黑格尔的崇高理论情有独钟,同时也在拉康的视域下对其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仅依据弗洛伊德后期的"本我-自我-超我"模型很难全面理解古典精神分析的自我理论。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以"性本能"与"自我本能"的矛盾为起点,逐步由"自我本能"演化出作为连贯结构的"自我"概念。在其"对象力比多"和"自恋力比多"的对称性模型中,自我分别通过"认同机制"和"自恋机制"与对象和自体产生交互性关系。这一思想被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以及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文本分析到镜像分析——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分析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电影理论现代转型之后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电影理论从经典镜头叙事理论向文本符码分析、文化分析转向的一个结果。它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分析理论为重要理论资源,根据无意识理论、释梦理论和镜像理论,通过对电影文本的象征分析,来寻找深层的无意识文化心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与意识形态批评密切相关,它对当代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批评、观影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崇高"是利奥塔后现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奥塔重新阐发了康德崇高理论中的"不可表现"、"否定表现"等概念,利奥塔的崇高理论目的在于以对"不可表现之物"的呈现来挑战总体性和抵抗非人的状况,崇高在艺术层面上表现为对形式本身的追求,在形式对意义的悬搁中和不断创新之中实现对"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利奥塔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来重新探讨崇高问题的,但却把康德崇高理论中理性、道德的内涵放逐了,这导致了后现代崇高走向虚无的可能。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属西方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并没有西方之"崇高"范畴。  相似文献   

18.
界限、对抗、行动:齐泽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拉沃热.齐泽克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激进思想家之一。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他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意识形态—政治分析,并将其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和以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性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界限,即由资本主义本身产生出阻止其无限再生产的对抗,今天这一对抗表现为四种基本形式:生态学危机、新的隔离和贫民窟、知识"私有财产"和现代科学的社会伦理问题。在这四种对抗中,基于"理性的私人运用"所产生的被排斥者和被包容者的对抗尤为关键,这就要求一种与行动紧密相关的新"无产阶级立场"。界限、对抗、行动内在链接于齐泽克的概念框架中,这种对资本主义的独特批判标志着当今西方左派文化政治学的精神分析转向。齐泽克在宁期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其理论意义不亚于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相似文献   

19.
电影《胭脂扣》主要讲述妓女如花和富家子弟十二少之间的情爱悲剧。这场悲剧之所以发生,按拉康的理论进行解释,如花作为主体的欲望对象只是一个幻象。在幻象的场景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不同欲望之间的竞争关系,又能够目睹欲望辩证法的否定性逻辑。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面向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叙事的持续性情感生成,《礼记》顺天守时的天命之"畏"是人对自身现实生存境遇的警觉与关注,其德性至上的至善之"畏"是儒家重建合"礼"秩序并进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德性认知过程,其"天人合一"的崇高之"畏"是在"圣王"与"天"同构基础上对儒家通过识"礼"追问终极意义、达至即凡而圣并"与天地参"的形上表达。意志化主观叙事和表象化"复礼"实践表征着《礼记》中儒家至德至善之崇高理想与崇高之"畏"的乌托邦特性,"圣王"理想对于主体实践而言只能被体验为一种悲怆而崇高的道德情怀,其崇高仅在于它占据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