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述道教的宗教特质对于促进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以及道教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现代意义。首先,对道教中与民族融合有关的宗教特质进行阐述,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先驱,是联系中华各民族和海外中华文化圈以及外国道教徒的文化纽带;道教追求现世利益以及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原始社会起源一致性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其次,道教与少数民族的信仰和民俗紧密结合,是加强民族联系的重要纽带,对民族融合及民族团结做出贡献。最后,道教理念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9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仁钦道尔吉、郎樱主编,被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列入“中国史诗研究丛书”第一批书目的5本著作出版。它们是:《格萨尔论》(降边嘉措)、《江格尔论》(仁钦道尔吉)、《玛纳斯论》(郎樱)、《南方史诗论》(刘亚虎)、《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斯钦巴图)。2000年6月9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中国史诗研究丛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98岁高龄的民间文艺学泰斗钟敬文先生会上这样评价: 典型的史诗是人类早期的东西,是马克思所说的野蛮时期高级阶段的产物。当然,实际上…  相似文献   

3.
从遗传学探讨中华民族的源和流杜若甫、肖春杰在199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上从遗传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源和流。文章认为,中国人(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可分为南北两大群,即南方蒙古人种与北方蒙古人种。长江以南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属南方蒙古人种,以北则为...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章惇的开梅山,是开发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大事件.北宋王朝通过开梅山及对荆湖南、北路的开发,有效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本文通过对开梅山历史过程的详细考释,认为北宋王朝采取大军压境恩威并用的招抚策略,利用宗教文化的认同和地方力量的支持,成功争取到梅山蛮大姓归附朝廷.开梅山将梅山蛮人纳入州县管理系统,增加了中央王朝的财税收入,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开梅山之举使梅山教在南岭走廊族群中广泛传播,更凸显梅山教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越,是先秦时期我国南方一个庞大的族系;楚,是春秋战国之世南方的第一大国。探索越楚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于把握先秦时期南方民族关系的演进脉胳,尤其是认识当时中国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越楚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和线索,只能始自春秋时期。当然,这并不排除在论证某一具体问题时过溯到春秋以前。  相似文献   

6.
由湖北省民委、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民族学院主办,中国土家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研究所、湖北省巴文化研究会、湖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第八次会议,于2011年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具有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对自然的知恩图报意识,并将义务观、善恶观从人类社会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些朴素而深邃的生态伦理观是可供我们借鉴、继承和弘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宗教信仰的形态复杂多样,从原始宗教到我国本土的道教直至体系完备的世界性宗教,都有相当数量的信仰者。长期以来,各种形态的宗教同时并存于不同民族之中,与各民族社会思想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影响面广,情况复杂, 因此,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领域的问题,关系到众多信仰者的精神生活,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广大民族地区的安定。  相似文献   

9.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新中国的建立和50年的发展,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争取、动员、团结国内少数民族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在调动国内少数民族参加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是关键。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指引下,国内各少数民族获得翻身解放,走向发展繁荣。中国成为世界上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典范。因此,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形成和发展的78年历史过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填补我国民族纲领政策史的学术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了庆祝建国50周年,认真总结78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迎接21世纪中国民族理论新的飞跃和民族政策新的发展,本刊编辑部约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所长金炳镐教授和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总于事长王铁志教授组织有关人员研究撰写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形成和发展的系列论文15篇:之一至之七分别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中华苏维埃时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时期的民族纲领政策;之八至之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与各民族共同繁荣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邓小平理论中“发展”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异于前人的新见,认为“发展是民族繁荣必由之路,而民族繁荣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最终目标”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欠妥贴,而主张“发展”是对中国少数民族乃至对汉族和世界各民族都适用的共性概念,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适应中国少数民族现代发展实际的个性概念。作者还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工作与民族理论研究的战略性主题。还认为,当前民族工作与民族理论研究中存在某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如不加以扭转,既不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目标,也将对中国各民族共性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古代铜鼓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物,在我国和东南亚各国都有发现,而以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铸造和使用的时代最早,经历的历史时期最长,因而发现和保存的也最多。它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南方各民族同汉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明证。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古代铜鼓出土最丰富的地区,到目前已收藏五百面以上。其中广西壮  相似文献   

12.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铜鼓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和东南亚地区。其中犹以我国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南部和湖南西部以及越南北部等地分布最为密集。 关于铜鼓的起源和使用铜鼓的民族等一系列问题,虽然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但秦汉或者更早时期居住在两广的西瓯、骆越人已大量使用铜鼓却是历史事实。在秦汉及其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铜鼓是我国南方地区越、僚人及其后裔富有特色的主要乐器和重器。  相似文献   

13.
赵菁  许媛萍 《民族学刊》2022,13(3):101-111, 149
以“共同意识”作为切入点,采用较为深度的泛文本语境方法,对“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进行叙事层面的剖析,尝试对其间的话语策略进行归纳,并着重探讨其如何通过影像化、故事化叙述共同历史、共同故事,诠释民族关系和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探讨影像与时代话语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个体身份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建构路径。这一时期有着独特的叙事话语方式,总是倾向于以国家话语统合族群、家庭观念,以家国情感取代个体情感,以阶级认同重构他者阵营、以阶级矛盾替代故事冲突从而实现国家意识形态融入民族题材的书写;其间旖旎多姿的少数民族地域风光再现、与汉杂糅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再造、敢于斗争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塑造,又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民族话语对国家话语兼容之下的“黄金年代”,并成为时代符号而深深嵌入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当中;还多采用黑暗与光明的象征、身体与疾病的隐喻、身份与认同的建构等方式进行共同文化的叙事。经由国家话语的规训、民族话语的兼容以及“国族、家国同构”的话语体系,如何建构关于新中国的文化想象与共同体想象,塑造出一个通过异域空间、民族风情、人物形象等景观展示出来的“共和国”,将各民族同胞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凝聚在一起,通过“讲述过去”“讲述当下”,进而“塑造未来”,从而印证“意识形态工具是‘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语本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表演艺术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继续为各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为丰富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音乐艺术 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音乐,表现出少数民族人们在音乐上的创造才能,反映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生活。 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黄帝的乐官就到新疆“取竹”,制造出12根律管。这虽然只是古老的传说,但在新石器时代,民族地区和中原已有了音乐文化的交流。 夏…  相似文献   

15.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地处华中重镇武汉,立足中南,面向华东、华南。在充分考虑区域特色的基础上,设立了民族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土家族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韩国研究所、台湾研究所;两个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和民族经济模拟仿真实验室;中心还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民族螺丝结顶墓葬体现了少数民族葬俗,是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的遗留,其水生、土养、岫居、岩葬、石柩、遮阳、龙坛、吉穴、安魂、孝亲等丧葬内涵明显,在中国水乡蚌壳仙女等民间文学中有体现,是水乡稻作民族葬俗模式在山区的遗留,有对水乡生活的留恋,是历史上移民文化的遗存,是对人类生命礼仪、南方民族尊尊亲贤等优雅风尚的最高赞颂,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因素,是中国南方民族丧葬文化的精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中至40年代末,先后四代民族学者投身于少数民族研究,他们引入现代民族学研究手段,建立现代民族观念,在廓清民族称谓、界定民族关系、划定民族范围并探索民族自治制度方面做出了卓有成就的工作,为民族学中国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新中国民族识别工作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治理念的实践与民国时期的成就密不可分,其体现出的中国化自信可以在民国时期民族研究源流中得到解答。  相似文献   

18.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是推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他们都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民族发展观,回答并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发展和发展的道路、发展的途径、发展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尽管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发展时期形成的民族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正>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地处华中重镇武汉,立足中南,面向华东、华南。在充分考虑区域特色的基础上,设立了民族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土家族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韩国研究所、台湾研究所;两个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和民族经济模拟仿真实验室;中心还设  相似文献   

20.
黄萍 《民族论坛》2004,(6):56-57
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生命哲学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种证据表明,庄子哲学与南方民族文化特别是楚地诸族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庄子关于生命起源、生死观念、生命价值等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南方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