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元理论问题.早在第二国际时期,梅林和普列汉诺夫等人就制订了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阐释方向.20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正统"阐释提出了质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头彻尾的哲学".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确立之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问题获得了一个"权威性"定论.这一时期,一些苏联哲学家针对"教科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反思.在中国,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特征问题的讨论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哲学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再度兴起.无论以何种方式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都要以经典文本为依据.这涉及到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文本中所呈现出的思想的阶段性、异质性和批判继承性,以及如何在整体意义上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科学二重性".  相似文献   

2.
现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体系,人们都普遍感到不满意,要求改变,我们也有同感。就内容和结构体系两者来说,内容无疑是首要的,应当把力气花在内容上。如果仅仅从结构体系上考虑怎样排列组合,而内容还是照旧,那就没有多大意义。现就内容方面提出若干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多次出现和论述过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哲学范畴。可是迄今为止,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却没有对它进行多少认真的社会学考察。由于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对精神生产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进行理论分析,于是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但其中有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兹就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相互关系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多次出现和论述过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哲学范畴。可是迄今为止,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却没有对它进行多少认真的社会学考察。由于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对精神生产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进行理论分析,于是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但其中有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兹就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相互关系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 迄今我们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基本形成于三十年代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逐步定型于据此编写的苏联各版教科书(一九五四年后有一些顺序上提法上的变动)。我国解放后出版的哲学教材和小册子,同苏联版本大同小异,无甚例外。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为说明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基础,当作《联共(布)党史》第四章第二节写的,它只能汲取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的要义,用尽可能简洁的语句,表述它的基本绪论和原理;作为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哲学思想的完整体系,显然是很不够的。本文不打算全面探讨这个问题,仅从历史唯物主义不应忽视对人的研究这一点,提出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要解决历史规律是什么,首先应该作出回答的倒不是什么是规律而是什么是历史。我们的工具书和一些教科书,把人类历史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这并没有比“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个大前提给出更多的东西,因为前者作为结论已预先包含在前提中了(引文见《辞海》第146页)。这个定义,至多指出了历史的外延,而未能揭示其内涵。特别是当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观念已广为人们熟知和接受时,这样一个定义就更显得不够了。许多旨在讲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教科书,竟没有对历史这个经常提到的、也是这类教科书中最主要的概念作出应有的解释,似不应该。  相似文献   

7.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运动?矛盾运动的基本状况如何?矛盾运动过程中矛盾的转化是如何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又是如何实现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作用的?……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由历史唯物主义给予详尽的论证和充分的说明,因为,正是这些问题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是历史唯物主义重点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可是,在我们大多数的哲学教科书中却看不到对这些根本问题的充分阐述和深刻论证。对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哲学教科书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这样论述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全部社会历史现象不外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大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相似文献   

9.
意识是否等同于社会意识?众多的哲学教科书或者首先肯定而又前后矛盾,或者含含糊糊回避问题,这给我们的哲学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我们的看法。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在我们就从这里谈起。 社会意识既然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它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即它反映的内容是社会存在。这样,意识是否等同于社会意识的问题,实  相似文献   

10.
首先是对于我国已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教本中给历史唯物主义下的定义提出一些问题并加以评论。接着是就笔者拟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内容体系而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质定义。最后是对于通常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地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部分而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于笔者在五十年代发表论文所提出的这种见解另外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物质利益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占有什么地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利益作为生产关系的表现,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发挥什么作用?以往的哲学教科书很少论及,但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却经常遇到不少有关论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也经常碰到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问题,迫切需要历史唯物主义来回答。因此,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真探讨物质利益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解放以来,我国的哲学教科书以及其它有关论著,几乎无一例外地肯定,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九六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艾思奇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只能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物质生产。”往后出版的其它一些教科书的提  相似文献   

13.
当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谈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时,一般都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运用。《辞海·历史唯物主义》写道: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①这似乎已成公认的定论。姑且不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究竟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各种纷争。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的新哲学称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十余年的哲学改革中,又有不少论者提出马克思的新哲学应是实践唯物主义;但是,近年来,有些同志则多次著文,认为马克思的新哲学应是实践人本主义。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实践人本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忽视对社会心理的研究。近几年来在一些哲学教科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增加了社会心理这一范畴,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加强社会心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着重探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心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 社会心理这一概念表示社会意识的一定阶段。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不过反映的方式、深度和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社会心理阶段的反映,是较直接的反映形式,高级阶段则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  相似文献   

16.
(一)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哲学也需要改革。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内容如何改革和丰富呢?为了使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有一个与现实时代相联系的契机,从而反映时代精神,为了使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把历史主体活动作为一条“连线”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主体活动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入手展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体系。就是说,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活动中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说明社会历史规律是怎样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之中,又是怎样通过人们的社会活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关系,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充满了种种谬说,需要我们一一加以澄清的领域。多年来,传统哲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阐述,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论和预成论的色彩。近年来,随着对主体性问题讨论的深人,人们开始重视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研究视点的转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然而,有些同志却又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社会规律既然是人的规律,那么它  相似文献   

18.
《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刊登了蔡长青同志的文章:《德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吗?》(以下简称蔡文),作者认为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这种观点,当然不是始自蔡文,多年来一些小册子、教科书也是这样提的。近年来有的同志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而蔡文是在有人提出质疑之后仍然坚持这种观点的。然而,我认为蔡文所坚持的这种流行已久的观点确实值得再探讨,因为它关系到一个根本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运用问题。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既不是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这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  相似文献   

19.
今年初,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珠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个理论观点的提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把改革与革命放在同等地位,从解放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改革的性质和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这对于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是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历史的哲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对人类自身的最一般的概括和总结。然而,国内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对人却没有专门的论述。一些范畴虽然也涉及到人,但没有把人这一社会历史的主体突出出来。只论述了人的活动,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对人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