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关于汉乐府古辞《枯鱼过河泣》之诗旨,今人多附会汉代动乱的社会现实,认为它是一首受阶级迫害者的诗,而闻一多、王孝廉等先生却以之为失恋者的悲歌。本文在闻、王之说的启示下,通过对"枯鱼"和"鲂鱮"两个比喻客体作为人类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普遍文化现象——两性隐语的索解,推断出此诗当为一首弃妇诗。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是一位自觉以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想对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状态进行定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一生以庄子笔下"知乐"的濠上之"鱼"自比,其诗中常写到"鱼乐",尤其晚年诗作中更多有写"鱼乐"处。他后半生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认为鱼懂得游于深渊,远离祸患。他以逍遥适性的"鱼乐"作为生命体验的理想追求;在白诗中,"鱼"可以说是白居易的自我形象写照。透过白居易诗歌中的"鱼"意象,可以见出他思想深处的庄学渊源,由此也可窥见中晚唐诗人兼政治家群体精神世界、心灵空间的变化轨迹。"鱼乐"无疑是一种心性自由的象征,成为文人士大夫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禅宗源自中国,枯山水的造园手法是禅宗思想的高度浓缩.透过枯山水与现代设计审美观的内在联系可解析现代设计之中文化传承的行进法则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与"鱼"有关的词语及表达法比较多,这与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英语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现象明显地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英语鱼名、英国人的姓名、与鱼有关的词语,以及英语中与"鱼"相关的谚语和习语上。  相似文献   

5.
王勃20岁时,曾在入蜀途中,写下了30首"入蜀纪行诗",惜其多已亡佚.王勃存诗中有6首纪行之作,当为"入蜀纪行诗".另有两首与上述诗歌题材和结构相似,或为"入蜀纪行诗"之存诗."入蜀纪行诗"的艺术特色是"壮美"而"抒情",是王勃在初唐诗坛上突破宫廷诗的束缚,开拓诗歌题材以及召唤诗歌感情回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王勃"诗文革新运动"主张的一次重要实践,因而对于把握初唐诗歌的转向以及王勃诗歌创作的脉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北塔 《江汉论坛》2008,1(4):129-133
诗歌的语言表达有两大系统,一是意象性,一是音乐性.在台湾,在这两大系统里,分别达到最高境界的是洛夫和余光中.目前,在大陆,在许多中青年手里,在生命意识和语感的幌子下,口语诗已经蜕变成了"口沫诗"、"口水诗"、"顺口溜".没有思想,没有修辞,没有音乐,没有诗;只有口语.写诗要有底线,在诗歌中应用口语也是如此,要把泥和沙分开,还要把鱼和龙分开.口语在入诗之前,应该先进行沙里拣金的工作.然后,对"言"进行一定程度的"文"的工作.不一定让口语变成美语,但一定要把它变成诗语.否则,口语入诗将使诗变成非诗.  相似文献   

7.
"北冥有鱼"之鱼貌似偶然却带有必然的普遍意义.事实上,庄子不仅以鱼自比,而且喜欢钓鱼,并对以鱼为业的渔父推崇备至.庄子讲鱼是为了达到讲人的目的,因为他认为鱼与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鱼在庄子那里是逍遥自由的象征,人只有像鱼那样相忘于江湖才能达于道而至乐.庄子具有浓郁的动物情结,对鱼的喜爱和关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鱼以及所有动物在庄子哲学中都是与人一样的主体,具有与人同等的价值.庄子的这一观点不仅改变了动物和人的命运,而且赋予其哲学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话语结构,使《庄子》成为先秦哲学中唯一的寓言体经典.  相似文献   

8.
侯样祥 《文史哲》2021,(4):117-134+167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皇帝"。他一生以诗歌为伴,创作的诗歌至少有43719首,其中陶瓷诗249首,在中国千年陶瓷诗创作史上,制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文化"高峰"。乾隆的陶瓷诗,涉及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名窑与名器,特别是宋代名窑名器,无异于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名窑名器史读本。作为文化修养相当了得的陶瓷鉴赏大家,乾隆在陶瓷诗中,充分展现了自己对陶瓷审美的独特视角与鉴赏意趣,在中国陶瓷审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亟待建构的中国陶瓷文化学体系,乃至中国工艺文化学体系而言,乾隆陶瓷诗是不可多得的"可居"之"奇货"。  相似文献   

9.
唐代与广西有关的送别诗,就目前文献所见有46首.这些送别诗的内容可分为多种类型,写作模式既遵循"三部式"的一般模式,又有例外.诗中体现了或浓或淡的地域文化色彩,这与当时出现的记录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10.
鱼凫考     
作为第三代蜀王的鱼凫族,源于岷山,族属为氐族.鱼凫族以崇拜神鱼而得名,而神鱼的原型就是<山海经>所栽柢山之上的鲢鱼.(錴)鱼的神化形式就是龙鱼或鳖鱼,而鳖鱼也是同样源出岷山的鲧禹族的图腾.鱼凫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三星堆文化,达到了古蜀文明的巅峰时期,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和部族活动的地名.但是历来作为鱼凫族东来说证据的文物鸟头柄勺和地名鱼复,从目前的证据来看,很难归属于鱼凫,因此鱼凫族东来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1.
<桧风·隰有苌楚>是<诗经>中意义深远却易被误读的诗作之一.对于此诗,前人或释为讽刺诗,或视为悲观厌世之作,或以为是一首爱情诗.通过对诗中关键词语的辨析,这是一首意境美丽、节奏欢快的诗作,没有必要作为一首政治诗来读,若非要从中体味出"亡国之音"来,则与诗旨大相乖戾.上博简<诗论>第26简论析此诗"<隰又(有)长(苌)楚>得而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此首诗心的契机.对于此诗,从忧生之叹的视角可以看出相当凄美的的意境,但这种误读化欢快为低迷、变明亮为阴沉,与诗心出现了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作于永州不同时期的两首渔翁诗,其创作风格和渔翁形象都大不相同.前后的不同,折射了作者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柳宗元诗中的渔翁,不仅包蕴了中国文学史上"渔父"形象所特具的象征性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作者本人的自喻性形象.其笔下渔翁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面貌,可视为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精神与生活的折光.因此,考察柳宗元渔翁诗,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情感状态和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3.
贺忠 《兰州学刊》2005,(3):274-279
本文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从两首王建宫词的文本阐释出发,围绕着两首表现唐代宫廷游戏的宫词展开论述.以史证诗,订正宫词版本的正误;以诗证史,揭示出唐代宫廷游戏所具有的反串性质.通过诗史的互证,阐明这两首宫词的本义,凸现唐代宫廷文化与世俗风尚走向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从古代恋歌到四始之首——《关雎》古义之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的第一篇,关于诗的主旨,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关雎》并不是一首普通的青年男女的恋歌,而是一首反映贵族阶层爱情婚姻观念的诗篇.它之所以能够从古代恋歌升华到"四始之首",之所以能从它的本义改变到文化义,秘密就在于"关雎之改",其"取冠三百"的文学地位是由它的文化命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王韶是北宋开拓熙河而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官至枢密副使.其著述颇丰,但<全宋诗>收录其诗仅四首,另据王韶家谱还可补辑诗一首.校录其中两首诗的诗题和诗句,可见王韶与东林寺有不解之缘.他的咏浇松的诗句,更是老将军自我精神形象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三峡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鱼类资源,鱼在三峡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科学文化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鱼文化。三峡地区的古代民族多与鱼有着某种渊源。鱼与三峡地区人们的生计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它也是文入雅士、骚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对象。此外,鱼与三峡地区的科学、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补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逯钦立先生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九录《木兰诗》,有题解云:《诗纪》云:"《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补入."又云:"《古文苑》作唐人木兰诗."逯按十二转勋制始于唐,建立明堂在武则天时,韦元甫乃唐代宗时人,《古文苑》以为唐人作,良是.按《古文苑》卷九题为"齐梁诗四十五首",注云"添入一首,阻雪合成连句一首".本诗  相似文献   

18.
张兰 《云梦学刊》2001,22(5):122-124
本文通过对两首英译中诗的赏析,浅析了译诗的艺术,指出译诗贵在传神达意.  相似文献   

19.
"汉诗"作为"汉语诗歌"的缩略语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凸显出强烈的民族感和文化寻根意识."诗是记忆的语言编码",这是隐藏在马来西亚华裔诗人林幸谦诗歌文本中的诗学思想.文化身份的缺失是林幸谦诗中最为惆怅的歌唱,他的汉诗写作是马来西亚本土文化、台湾文化、香港文化、西方殖民文化、西方后现代文化、西方后殖民文化与东方中国文化传统的多元互文,所以其诗中的文化含量特别大.在海外汉诗的书写空间中,中国是一个宏观文本,并且这个文本就是一个宏观隐喻,诗的书写则是一种诠释中国的隐喻,这种隐喻是一种微观文本.  相似文献   

20.
许云和 《西域研究》2008,249(1):99-107
本文认为,德藏吐鲁番文书中的ch.2400、ch.3693、ch.3865、ch.3699四个写本残片背面残诗钞中的"晋史毛伯成"五字确为作者题署,由此可以判定残诗钞十四首诗中有十一首属东晋诗人毛伯成的作品.又据相关文献考察,知此诗卷正是《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毛伯成诗一卷".在考证毛伯成的生平事迹时笔者还发现,毛伯成在东晋因避桓玄讳以字行而不以名行,残诗钞之所以题日"晋史毛伯成"、隋志著录的毛伯成集子之所以题日《晋毛伯成集》与《毛伯成诗》,就正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