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欣赏是指欣赏者对书法作品作出的审美再创造。书法欣赏的过程是欣赏者通过书法的“形象”去认识、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审美情趣以及作品意境的一种思维活动。人们通过书法欣赏,能净化心灵,获得美的享受;学书者也可以开拓眼界,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从而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爱好音乐的听众越来越多。怎样引导他们进行音乐欣赏,是大家所关心的课题。就普遍性来说,它是一种美的追求,一种欣赏的享受;就专业性来说,它是一种审美的分析,审美的判断。本文以怎样欣赏音乐为线索,从审美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审视美术欣赏,有借助于学生既有知识体系通过视觉对艺术美中的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欣赏.本文所谈的观点正是美术欣赏的特殊性决定的--让学生在他人(主要是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享受美术欣赏学习的趣,领悟欣赏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欣赏     
人们都知道,欣赏是一种良好的休息方式,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欣赏能不知不觉地美化您的心灵,使你变得纯洁、高尚。 国外曾有人专门对正欣赏名画和静听古典名曲的人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他们体内各系统的功能处于平衡和协调状态,呼吸、心跳、血压等指标均很稳定。这表明欣赏确实是一项有益健康的活动。欣赏者也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欣赏时  相似文献   

5.
试论苏轼的美学思想与道学的联系张维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是世人所公认的,人们在阅读苏轼作品时,不但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又能得到一种道的启示,可以说美与道共存于苏轼的艺术作品中。苏轨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且是...  相似文献   

6.
黄琼珊 《南方论刊》2004,(6):56-56,52
音乐是一门听觉、时间的艺术,是一门“直指人心”的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的作用,是人们通过对其欣赏,受其熏陶而达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欣赏中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本文试谈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想。最早见于先秦儒家的有关论述,它倡导人们为人处事恰如其分,节制感情,强调事物的和谐。这一文艺思想一方面打上了时代烙印,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倡导的这种讲究适中、均衡的"中和之美",给后世的文艺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然美是美的起源,同时也是人们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对自然美的欣赏务必重视。那么,应当如何欣赏呢?第一,要培养一种欣赏自然美的习惯,训练一双善于发现自然美的慧眼。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早晨,我们推开窗户,窗外的绿树红花、云蒸霞蔚便展现在眼前;中午,我们踏  相似文献   

9.
苏轼对艺术价值的看法,与其人生哲学相联系,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苏轼对审美享受的看法,一是强调“适意”,即在审美欣赏中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和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的和谐一致,在审美创造中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和艺术表现的自由结合;二是主张“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其核心是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享受中的能动作用。苏轼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的统一,其所概括的统一形态主要有“常形之美”、“形神之美”、“常理之美”三种。苏轼强调“意”与自然的统一,并探讨了统一的过程,提出了“性与画会”及“境与意会”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性,本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夫妻备感身心疲惫,即使年轻的夫妻在新婚燕尔也开始觉得无"性趣"。对于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性已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快餐"——不在于享用过程,只在乎事实结果。心理治疗师认为,许多人正在为自己或爱人的性欲减退找借口:工作压力、生活琐事……人们宁愿归咎于外界因素,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旅游休闲活动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唤醒了人类的生态意识,生态旅游盛行。农业生态旅游,正是人类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要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人们到乡村田园中去体验和感受环境之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就是要在"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中满足净化心灵、丰富品格、追求祟高的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2.
女人如花     
正静静的夜晚,泡上一杯淡淡的清茶,捧着一本心爱的书卷,听着一曲优美的音乐,享受一份恬淡的宁静,感觉真的很美很美!是的,闲暇时,总喜欢捧一本书慢慢地欣赏。有的书看了很多遍,仍然余味无穷。欣赏《红楼梦》的时候,同事们戏称,大观园里的女子堪称"尤物"。"尤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古代女子再美丽也被称为"物",于是瞬间慨叹古代女子的地位之低,生命之可悲,之可怜!  相似文献   

13.
李平 《理论界》2003,(6):53-53
经常有人对问:“音乐听起来很美,可就是不太好理解,既看不到图象,又读不到文字,只听到一些抽象的声音,那么如何知道这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那段音乐描写的又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如何欣赏音乐呢?”下面我从两方面做以简要阐述。 一、欣赏音乐应具备的条件 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么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那么欣赏音乐的修养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笔者认为欣赏音乐只需具备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14.
姚全兴 《社会科学》2005,(7):121-126
从上海中心绿地和城市森林之美、生态绿地和水环境之美以及生态住宅之美的观照中,可以感受城市生态化使城市人实现回归自然的梦想,在生态家园中真正欣赏和享受生态美的意境。从中可以发现城市生态化和生态美,应成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从美学意义上讲,形象思维是一种美的思维,早在二百多年前,被古人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登就在他的美学专著中提出了“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观点,他所创立的“美学”即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理论”,后来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在他著的(美学》中发表了类似的见解。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形象思维是有美学价值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过程与审美评价必然会渗透到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因此,作为形象思维结晶的文艺作品,具有无可争议的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形象思维的美学特征。一…  相似文献   

16.
作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的铁人精神是真善美的载体,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的"至真"、"至善"和"至美"。铁人精神的"真"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仰、对工作的求实认真、对朋友同事的真感情和真关心。铁人精神的"善"是孝道、忠诚与博爱的统一。铁人精神的美包括顽强拼搏之刚性美、心系人民之柔性美、奋发思变之理性美和激情旺盛之感性美。正是真善美使铁人精神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中,跨越时空的隧道为各个时期、各个时代的人们所需所用所有。  相似文献   

17.
企业"人本"理念,反映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内涵。企业"人本"理念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二是企业外部发展。对后者的研究存在着相对滞后性,而现实中又普遍存在着严重侵害人们生命健康和危害生存环境资源现象;这两个"存在着"促使着人们不断深入反思,以探讨企业"人本"理念的内涵、缺位原因与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美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美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才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美的本质是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引起审美主体的美感愉悦。根据这样的观点,对什么是美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在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9.
美并不是一种独立自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密切相关的一种社会价值。它的存在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所谈论的美或丑,都是相对于人或人类而言的。在人类出现以前,尽管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早已存在,但它们本身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犹如它们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它们彼此之间也无法确定对方究竟是美还是丑。只有自然和人发生了一定的关系,自然对人才会有美的意义,也只有人才能欣赏美。这是其一。其二,虽然达尔文等人曾经提出对于美的意识并非人类所独…  相似文献   

20.
艺术欣赏是读者和观众对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从而获得由浅入深、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可得到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可得到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的教益。在艺术欣赏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欣赏对象(艺术形象、艺术意境)和欣赏主体(观众、读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想深入地把握艺术欣赏的性质,就必须对艺术欣赏中矛盾对立的每一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