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元末明初蒙古族作家杨景贤的代表作杂剧《西游记》第一次配齐了唐僧取经的队伍组成 ,并对其出身来历做了清晰化、定型化处理。在把人物来历神异化的同时 ,却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加世俗化 ,形成有趣的二律背反。剧中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更加注重性格的内在统一 ,基本奠定了其形貌和性格特征 ,从而对二百年后的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死叶消失于土壤中时,便渗透在森林的生命里。 ——泰戈尔《流萤集》一九三六年春天,国民党统治区却是秋风萧萧。反动派变本加厉镇压日益增长的工人、农民、学生的各种斗争和反日运动,日本帝国主义欲染指华北,国难民患,使得城市青年知识分子起来寻找真理、谋求救国之道。他们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关押,有的在刑场慷慨就义,有的身陷囹圄受尽折磨、释出后又瘐死在社会“监狱”的病床上,时年二十七岁的作家靳以在三六年二月创作的《秋花》就描写了一个具有抗争精神的青年不幸的命运,全篇呈  相似文献   

3.
《古本剧曲丛刊》是郑振铎亲自发愿和亲自主编的.去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决定重印四集和初、二、三集以及九集,并续编五集至八集和十集以次各集.原来郑氏只编到四集,不幸于一九五八年去世.此  相似文献   

4.
王实甫杂剧《西厢记》问世七百年来,蜚声艺林,有口皆碑。红氍毹不知被扮崔张的舞男舞女磨破几千百张,做为一剧之本的木刻书、石印书、铅排书大约也发行过几十几百万册了罢。那观剧者、读书者,或喜其清词丽句,或味其情意缠绵,见仁见智,也真费过一些文士的笔墨唇舌。然而,以我观物,把流行于社会数百年的为人们喜爱的戏剧,放到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探索,  相似文献   

5.
<正> 每部作品都有它的个性特征。《西游记》是以广阔地反映、揭露、批判现实(常为悲剧)为其内容特征,还是以正面树英雄、写成功的人生之路(常为喜剧、正剧)为其特征?我认为是后者。《西游记》是理想英雄孙悟空的传奇,作品写了他从出世(第一回)到成正果(一百回)的全过程。即《西游记》以写人生为重点,不是以批判社会为重点。当然,理想英雄的人生并非在真空中度过,即使是神话英雄,其大闹天宫造反史、其西行建功立业史,无不是人间社会的折光。但这些是从属于英雄史的,它是使作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的《龙舟会》杂剧,是光照艺林的杰作。而由于王夫之大儒的身份使这部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学术化品格,具体表现在情感的主体化和抒情化、戏曲文辞的诗化和雅化、人物和剧情的个性化、戏曲形式的复古化和格律化等方面,这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戏曲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很多评论家总认为,它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在思想内容上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理由是玄宗后期政治黑暗,生活荒淫,从而招致祸害天下的安史之乱,白居易根本就不该去歌颂他与杨妃之间的什么“爱情”。这就是说,《长恨歌》的创作是不符合人们心愿的,其思想内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拥有众多的读者,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我国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对于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的主题,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目前,学术界对《三国演义》主题的看法,有拥刘反曹、正统思想、忠义思想、歌颂仁政、由分裂走向统一、讴歌封建贤才、反映三国兴亡、反映农民愿望、追慕圣君贤相风云际遇等多种。但是由于多是从小说的某个方面或不同角度来概括的,难以总括全篇。其实象《三国演义》这样一部“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鸿篇巨制,企图用三言两语概括它的主题 是很困难的。 所谓主题是作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贯穿于整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过,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思想的代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研究《三国演义》的主题,就应从分析作品描写的三国历史和塑造的一  相似文献   

9.
评论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的文章,古往今来已是汗牛充栋,不过在思想分析上至今仍然存在着分歧。悲剧《哈姆莱特》大约作于1601年。剧名全称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悲剧》。从已有的蓝本看,哈姆莱特是十二世纪丹麦艾尔西诺王宫的一  相似文献   

10.
《四声猿》主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声猿》的主题是否具有统一性,是否具有悲剧性,是理解《四声猿》的关键问题。本文引用比较翔实的文史资料,阐述《四声猿》主题各自独立并以喜剧色彩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由明入清的杂剧作家中, 活跃着一个遗民创作群体。他们的杂剧创作表现出深切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或借助于历史时段的选择和对汉家皇帝的反思, 或借助于对现实政体的认知和女性形象的托举, 或借助于对遗民人格的肯定和人物形象的自喻性等, 力图通过叙事策略的运用达成关怀现实的主题,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此文为孔繁信所撰,载《东岳论丛》一九八八年第四期.文章对《西厢记》的作者到底是关汉卿所作,还是关汉卿作王实甫续,还是王作关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西厢记》的原作者是关汉卿,今传本《西厢记》是“关作王修”.文章说,明代前期关汉卿作《西厢记》的说法极为流行。文章据清人施国祁《礼耕堂丛说》、毛西河《论定参释本西厢记》、明王骥德《新校法古本西厢记考》题释、明张羽关氏春秋(即关作《两厢记》)为证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假人》延续了桑塔格有关逃离和隐遁的主题。从自我复制、身份消解和看客的姿态三个层面来解读,小说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人的自由意愿与社会规训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逃离作为现代人探寻自由之路的有效方式,其背后蕴藏着作者对于现代工业文明去艺术化生活方式的批判和否定。  相似文献   

14.
郑廷玉是元代颇具特色的著名曲家。从其创作方法来看,郑廷玉的杂剧呈现出特有的美学意蕴。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实生活和魔幻空间中去探寻社会,求索人生。形成其杂剧创作独有特色的原因不外有三:残酷的现实;儒文化在元代受到了空前绝后的巨大冲击;佛道盛行,尤其是道教的空前昌盛。  相似文献   

15.
杨景贤是蒙古族第一个剧作家。杂剧《西游记》是作者剧作中有影响的作品,成书约在元末明初,比吴承恩所著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早二百多年。可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却说:“蒙古色目人中,亦有作小令套数者,而作杂剧,则唯汉人。”这恐怕是很大的疏忽。杨景贤在当时的曲家中间,虽然名位不比别人尊隆,但是他弥补了我们中华民族戏曲史上的不足。其杂剧《西游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集中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一部较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正> 《西厢记》这部号称北曲"冠冕"、闻名中外、影响古今的伟大剧作,自它产生后,由于传抄、修改、校注、刊刻等种种社会和时代原因,竟把作者也弄混了.六七百年来,成为众说纷纭,聚讼不已的作者公案.在《西厢记》的作者辩论中,历史上曾出现过关汉卿作,或关汉卿作王实甫续的说法;也出现过王实甫作,或王实甫作关汉卿续的说法.建国以后,对《西厢记》的作者问题有过讨论,意见仍不统一.近几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论辩又活跃起来,有的专家认为《西厢记》是"王作关续";也有的论者说:"只有是王实甫而不可能是关汉卿";而我个人根据几年来所接触资料,则认为《西厢记》的原作者是关汉卿,今传本《西厢记》是"关作王修",试就此问题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以遗民而为杂剧,出手即不同凡响。《龙舟会》杂剧以唐传奇《谢小娥传》为主要蓝本,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姓名以及题名等的改写,有意表达易代之际的历史变迁,借以表达恢复之志和复仇之感,为遗民人格张目。其以北曲为宗的文本形态,不仅清晰地呈现了王夫之对文体的驾驭能力,也体现了他对元人杂剧的有意识尊奉,以及有意通过杂剧创作表达“经国之大业”的创作命意。  相似文献   

18.
对历史上的歌功颂德诗,人们往往一概否定,认为是谄谀之作,没有进步的思想内容。我认为对此应作具体分析。首先应看歌颂的是谁,看被歌颂者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起了怎样的作用,起进步作用的,当然应该歌颂;其次,看其内容赞美什么,是宣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思想,还是鼓吹逆潮流而动的反动货色,宣传进步的也应当歌颂。只有这样经过分析鉴别之后,再去评价其时代意义,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  相似文献   

19.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第三回未选入课文的部分,主要是描写周进的发迹过程。这个苦读了几十年经书连秀才也没有做成的周进,有一次在贡院撞号板,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心,资助一些银钱替他捐个监生进场考试。从此由秀才、进士到御史、广东学道,步步高升。在他主持县试的时侯,一个老态龙钟的老童生范进,一步入考场就引起了周进的高度注意。这个考了二十多次秀才都未考取的老童生形象,和周进的经历何等相似!思想上的共鸣,经历的类似,促使他设法提拔范进,以免“屈了真才”。周进反复看范进的答卷,头两遍使他大失所望,看第三遍时,聚精会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山进行审美观照始于先秦,而先秦时代众多涉及山的描摹的文学作品中,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为<诗经>,<诗经>中有1/5以上的篇章涉及山.山在这些篇章中传达出的主题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家国情感、生命意识和道德品格,其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