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春 《学术界》2012,(6):196-207,289
20世纪80年代,文学出版积极引领“思想解放”潮流,以饱满的激情践行文学理想,以内涵丰富的文学出版物创造了空前的阅读热;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文学出版在体制转轨中开始了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以来,文学出版全面市场化,迅速进入“策划时代”.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为主线,观照文学创作和阅读潮流更替的轨迹,集中体现文学出版对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形塑作用.  相似文献   

2.
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的建立是新时期文学制度现代化探索的重要面向。在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建立的针对各种体裁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体现了文学场与权力场之间共同的逻辑规范。80年代中后期,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建立的各种全国性文学评奖的沉寂,喻示了形式的审美性成为文学场中占支配地位的逻辑。自90年代以来,经济资本成为社会场和文学场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本类型,并改变了80年代建立的文学场等级秩序及已建立的文学场逻辑,文学评奖成为体现不同位置的文学活动博弈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新生的可能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面临的新的挑战,例如世界多极化的挑战、市场化的挑战等等,这些我们已经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研究成果也已经不少,但网络世界的诞生给文学带来的影响,在纯文学界还没有被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国家政治文化的中心由上层建筑层面向经济基础层面的位移 ,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繁荣之后 ,一个蓬勃旺盛的消费社会也正在中国兴起 ,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艺术 ,在中国社会文化空间里所居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 90年代之后 ,一种受消费意识支配的文学写作动向逐渐显现出来 ,而这一动向又首先出现在散文领域 ,其直接的结果就是 90年代“散文热”这一潮流的发生。作为文学进入当代以来第一个受消费意识支配的文学潮流 ,分析其在市场化下的生产与消费机制 ,对于我们正确分析 2 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市场化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志雄 《中州学刊》2014,(5):157-162
网络媒体带来了文学写作与阅读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形成了新的文学生产商业机制。商业化机制对网络文学写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网络写作者在跨过"谋生的焦虑"之后,需要在商业化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趋向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脉络的延续,是我们时代文化转型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为文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蕴含着新的活力。我们不应简单地批评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而应反思网络文学商业化的水平,正视网络文学在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警惕商业化对网络文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菲 《社会科学家》2005,(6):185-187
90年代是一个城市文化日益成为主流文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城市文化影响下新的叙事形象的出现,从而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长廊,也标识了90年代文学的独特之处.本文具体从三个方面论述了90年代文学中新的叙事形象,进而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试着揭示时代和文化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7.
王景科 《东岳论丛》2005,26(1):116-120
90年代的商业浪潮不仅对时代精神进行了一次新的洗礼,形成了一种外在社会环境松动和内在心灵自由的开放氛围,而且在文学领域里也得到了系列的回应和反响。这种商业化、市场化思维的冲击波也激荡影响着散文实践的发展和态势,在创作主客体的自由参与和书写,阅读主体的自由选择及出版活动的自由策划等方面形成了一种鲜明而独特的文学现象。散文实践在社会转型期的开放语境下呈现出自由的言说及其出版策划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论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市场化潮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文 《东岳论丛》2006,27(3):147-149
市场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文学的主要潮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文学的生存环境、存在形态都体现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市场化的文学中也体现出对人文精神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当下中国文学面临着深刻的精神危机,作家普遍脱离社会现实,处于自我封闭的创作状态,同时也表现出严重的市场化趋向.这种危机也渗透到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使之丧失了重要的文学导向作用.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文学大奖推崇的是提升人类社会的文学表现力和人文理想的文学,而不是迎合当下读者趣味和市场的文学.有鉴于此,茅盾文学奖要实现国家最高文学奖的价值,需要接受一次"休克治疗",重新确立评奖的核心价值,建立"推动民族文学经典创作"的评奖机制--文学创作的核心价值不是迎合市场化和影视化世界的大众趣味,而是提升大众文学趣味从而促进社会精神的发展."国家最高文学奖"的宗旨不是促进文学作品的市场营销,而是激励作家创作"最杰出的作品",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经典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葛继红 《江汉论坛》2014,(4):101-1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生产机制发生转型,影响到女性主义话语的生产和流变。这种由市场、媒体、畅销书运行机制合谋制造出来的话语,显得格外兴盛,体现出日益明显的消费性特征。它推崇极端的个人趣味和自恋意识,把人的本能欲望当作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让欲望话语取代了文学话语,追求形而下的审美风尚,消解了女性尊严,也解构了女性文学的文学性,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衰微。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以一种核心科技的形式向各个传统行业渗透 ,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的图景 ,网络社会正在形成。在这种背景下 ,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在经历一场快速且全方位的变革。本文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前瞻性地探讨了互联网对城市家庭功能的一个基本方面———经济功能的现实和潜在影响 ,指出了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家庭生产功能的复归及其意义 ,以及家庭消费功能在网络环境下的演变和出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李庆勇 《理论界》2012,(4):169-172
在经济体制和文化系统转型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也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同频共振。作为沟通作家作品与大众阅读的媒介,文学期刊使作家与读者、文本与读者等交流环节得以现实化,是文学对话的重要载体和文学史建构的重要资源。20世纪以来,文学期刊一直真实、准确而又及时地记录着文学现场的温度、文学生产的成败兴衰以及文学命运的浮沉变幻。而通过文学期刊使自己的文学文本进入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也是作家作品的一种基础性选择。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推进使文学生产体制发生了深刻转型,网络等电子媒体的时空扩张亦无情冲击着纸质媒体的生产能力以及传播效力。文学期刊探求着困境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3.
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0年代中国曾掀起文学阅读的高潮,但从1990年代始,文学阅读则进入一个缓慢的衰退期,新世纪以来,其衰退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文学阅读式微的过程中,新媒介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因文字转换成图像,接受者的感知结构得以重塑;因读屏代替了读书,阅读过程的沉思冥想无法启动。同时,新媒介还破坏了孤独的阅读状态,削平了接受的深度模式。从媒介文化角度看,文学阅读的式微是印刷文化遭到视觉文化重创后的结果,但由于新一代人已生活在视觉文化的环境中,他们游离于文学阅读将变得在所难免。此种阅读状况既会影响文学生产也会波及文学研究。而守护文学阅读并抵制新媒介的人,其私人记忆、感知结构甚至身体习惯恰恰是被印刷文化建构而成的。因此,游离或守护文学阅读的背后,其实隐含的是一种媒介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本符号的"海子",是90年代诗歌重要文学符号之一。海子的诗学价值与范式意义影响了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创作,具有标杆性的影响与研究价值,其精神背景对当代文化、信仰重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学传播过程中 ,文学的评奖机制造成文学的名声放大效应 ,它使得作者由追求长远的影响转到关注当前的评价 ,也使得其他作者由仿袭前人转到追逐当今名人 ;当今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使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极大地增强 ;电脑写作和影视艺术对文学也产生了诸多冲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末,先锋作家以其前卫的语言实践、形式探索和文本试验对整个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进入90年代,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和以影视为主导的大众传媒改变文学机制的情况下,大部分先锋作家纷纷改变了自己的先锋立场,投入到市场化的写作之中,创作风格越来越充满现实性和世俗特征。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本文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和对读者中心地位的理解,阐述了文学翻译以读者的阅读、创造性阐释为文本意义形成的主要依据的读者中心论范式的转向,从译者和译语读者的角度分析了接受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和作用。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样式,既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也给传统文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传播导致审美接受呈现出三个转向:一、欣赏方式:由书面阅读转向读屏方式;二、接受模式:由被动接受转向互动接受;三、接受心理:由沉静感悟转向沉浸体验。网络传播对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仍是一个需要关注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 ,西方现代哲学开始了由认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向。背靠这种世界性的哲学背景及其相应的文学转型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出现了以形式实验为特征的先锋小说。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一方面表现为叙事策略的变革 ,一方面表现为语言秩序的改造。由此进行的文化拯救使先锋小说的语言革命获得了“警世”性的叙事品格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信息时代及视觉文化的背景下,文学消费进入一个新的个人阅读的时代即"读图时代",媒体演变成整个社会,整个社会被图像所反映,图像在文学消费领域确立了霸权,对文学消费产生了市场化、直观化、欲望化、去内容化和去想像化、个人阅读经验单一化的影响,一度使图像不需要阐释乃至反对阐释的思想甚嚣尘上,但图像具有很大的意识形态欺骗性,只有阐释才能使我们真正理解和把握图像.离开阐释的拯救,图像不能保证文学的纯洁、高雅与神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