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上不能下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难点之一。造成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原因很多,其关键在于出口不畅。由于出口不畅,一方面不利于干部队伍及时地吸纳新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造成机构不断地膨胀臃肿,而效率低下。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行干部制度改革,笔者认为疏通出口是解决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王卓 《决策》2013,(8):50-52
超过半数的县级主要领导认为还没有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和"未处理好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的关系",由此凸显出我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矛盾。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制约改革的瓶颈是什么?如何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课题组历时两年多,在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上海等地召开了26次座谈会,先后同70多位县委书记、县长和省、市、县委组织部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采用机要邮寄问卷的方式,向全国各县(市、区)主要领导邮寄调查问卷5600份,最终收回来自28个省的有效问卷446份,回收率为7.96%。  相似文献   

3.
<正>能上不能下,一直是干部工作的难点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作出了制度性规范。"能上能下"两者不可偏废,"能下"执行不到位,"能上"必然要打折扣。只有"下"成了常态,"上"才能真正有状态。"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制度机制,"能上"不能下,导致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问题屡禁  相似文献   

4.
干部能上能下,这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干部制度的改革,“尤其要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下大力解决干部的能上不能下问题。一、“干部能上不能下”,不符合人事管理的客观规律“能上不能下”主要解决“不能下”的问题。从人事管理角度看,晋升和降职是人事工作中两个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其基本依据就是干部本人的资格条件与其所从事的职位要求是否相适应。由于组织部门在任用干部时开始总是近似地“识事”和“知人”,…  相似文献   

5.
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是多年来困扰干部工作的难题,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极大地削弱了干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消解了广大干部的事业心和创造活力。完善干部退出机制,解决干部能下能出问题,是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误区之一:改革措施与改革初衷相悖。择优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能不能择优也是衡量干部制度改革成效的重要依据。一些地方在干部制度改革中,没有真正把择优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唯票取人、唯分取人、唯GDP取人、唯年龄取人等"四唯"现象较为突出。其实,无论怎么改,都必须紧紧围绕"选准用好干部"的初衷。误区之二: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的关键是要把中央的要求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一些地方为了改革而改革,不加取舍、照搬照抄的有之,急功近利、贪大求全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对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和清明政治环境意义重大。但从目前情况看,在干部"能下"方面还存在许多制度壁垒和心理障碍。如何解决干部"不能下"痼疾,建立干部"能下"长效工作机制,畅通干部"下"的出口,是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亟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是干部管理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建立科学、适用、稳定的引咎辞职制度,对于完善干部管理机制、拓宽领导干部下的渠道,特别是革除……  相似文献   

9.
在2014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这让养老金"双轨制"再次成为人们热捧的话题。本文基于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难点与阻力,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领导科学》2016,(4):40-41
正推动干部能上能下,难点在"下"。江苏省泰州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创设一系列制度举措,有效打破了干部"只能上位、不能下位"的"铁定律",端掉了"一朝入仕、终身为官"的"铁饭碗",搬走了"四平八稳、安享太平"的"铁交椅",实实在在为治庸治懒治劣开出了一剂良方,使能上能下成为干部管理新常态。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再次使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成为舆论热点。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解决而没有根本解决的干部人事制度痼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痼疾已经严重影响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要实现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官场新常态,必须针对病因,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一、着眼三个层次。全面实施干部“能上能下”制度 干部“能上能下”,是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的重要标志,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们从地税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分三个层次,对这一难题进行突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
伍理松 《领导科学》2001,(12):11-12
县级机关干部分流是县乡两级机构改革的难点,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各地在干部分流的途径和政策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实际问题.一是分流的渠道还不很畅通,途径单一;二是有的地方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引导,机械地定分流指标、抠分流比例等;三是少数干部的心理状态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分流的要求;四是在结合实际和改善干部队伍状况上做得不够;五是分流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因此,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和探索县乡干部分流的途径和政策,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符合实际的干部分流制度,对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有关会议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上不能下,是长期困扰干部队伍建设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会极大地降低干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消解广大干部的事业心和创造活力,危害党的政治生态。近些年,各地对此做了很多探索,2015年,中央又专门就此出台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为解决能上难下问题提供了新  相似文献   

15.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使用干部推动改革发展,要重用那些政治上强、能够驾驭全局、敢抓敢管的"狮子型"干部。"狮子型"干部个性鲜明,不畏阻力;为人正直,敢抓敢管,更多是驾驭全局、破题改革的中坚力量。主政一方的党政一把手更需要这种"狮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破解长期以来党政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难题,海南省和湖北省开展了领导干部"任期+竞岗"制改革试点。试点中将任期制解决领导干部"下"与竞岗制解决领导干部"上"结合起来,领导干部任职达5年及以上的先"下"岗,参加考核、面试等竞岗,竞岗成功的再"上"岗。试点以来的实践表明,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试点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本课题组认为,实行"任期+竞岗"制的对象应扩大到党政机关工作部门(单位)及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每届任期设为5年,届满后卸职竞岗;坚持"好干部"实绩考核标准,实行年度考评与任期考评相结合;建立正职干部"面谈竞岗"、副职干部"面试竞岗"的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分类竞岗机制;建立职务与职级分离,职务有任期、职级可连续的"出口"机制。  相似文献   

17.
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得到强化的“官本位”和“身份制”,至今还是制约干部合理流动和正常上下的主要障碍,在一些权力部门尤其是作为窗口单位的公检法机关,这一障碍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正> 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改革步伐加快,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在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1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改革,也初见成效。 王忠禹说,一年来,国企改革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进展: 第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已经明确。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的改革,不能走私有  相似文献   

19.
<正>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的关键,它对从严管理干部,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给干部以持续不断的激励和压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从实践情况来看,由于客观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和障碍性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调整不适宜担  相似文献   

20.
《领导决策信息》2014,(9):16-17
正全国两会上,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今年要基本完成,成为一个明确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今年改革的当头炮,各地必须立下"军令状",打好提前量,确保完成任务。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简政放权、服务百姓"已成为各地行政体制改革的切入点。但随着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阻力和难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