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涵 《领导文萃》2012,(1):53-54
蒋经国出生后,蒋介石并没有初为人父的欣喜。直到大约蒋经国10岁时,蒋介石有了改变,对这个儿子开始关心。1920年初,蒋介石回到奉化,亲访他的老师顾清廉,央托他协助教导蒋经国。顾清廉受托前往溪口,花时间了解蒋经国的  相似文献   

2.
张小平 《领导文萃》2012,(2):101-104
借鉴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技巧,在企业经营实战中学习毛泽东,如今已是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早晨,蒋介石在其台北官邸与蒋经国和随从晤谈。突然,蒋介石发问:"你们说,什么是艺术?"蒋经国和随从不知其为何发此一问,只好微笑作陪。"毛泽东打仗是艺术。"蒋介石突然把声音提高了八度:"是  相似文献   

3.
7月8日,台湾"总统府"证实,蒋经国遗孀蒋方良已向"国防部"提出安葬两蒋(蒋介石和蒋经国)的申请,并主张让他们在台湾"入土为安"。陈水扁指示"一定要尊重家属意愿,并依国葬法妥善办理,以  相似文献   

4.
王丰 《领导文萃》2008,(9):80-84
蒋介石、蒋经国的曾孙、孙子,突然从天际云端跌落到万丈深渊,变成一介凡人,那是怎样的过程和感觉?唐朝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蒋家后人今日读此诗,  相似文献   

5.
邱家洪 《领导文萃》2009,(15):91-95
晚年的蒋介石有一块心病,那就是总在担忧自己去世后大权旁落。所以对自己的身后事可谓处心积虑。为了能使儿子蒋经国在自己百年之后顺利接班,他确实煞费苦心。这一历史过程鲜为人知.长期以来属于台湾当局的机密。  相似文献   

6.
吴薇 《领导文萃》2013,(7):59-62
他的父亲是蒋经国,祖父是蒋介石,因为是非婚生,他和孪生兄弟驻足在蒋家门外达半个世纪之久,光"敲门"就花了46年……这个人,就是蒋孝严。"虽然我进门的时候,门里面已经空无一人。蒋家的人已经故世了,我爷爷、我父亲。但是我内心还是充满了喜悦,因为从此以后,我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孩子,都不用徘徊在门外。"在自传体《蒋家门外的孩子》一书中,蒋孝严满含深情地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7.
窦应泰 《领导文萃》2013,(21):56-58
1975年4月4日清晨,台北天气平和。 蒋经国又像往日那样.驱车从大直的七海官邸来到福山脚下的士林,依旧惯例向蒋介石请安。当他走进二楼的一间卧室,发现蒋介石已经早早地起床了。  相似文献   

8.
1948年8月,蒋介石为挽救因内战而迅速加剧的巨大经济危机,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等几项法令和办法,宣布发行金圆券,实行限价,规定各地物价必须冻结在8月19日的水准上,不得提高,同时限期收兑民间所藏金银、外币。8月20日,行政院特设经济管制委员会,下设上海、天津、广州三个督导区。上海区以曾任财政部长的俞鸿钧为经济管制督导员,蒋经国为助理,其任务是到上海实行"经济管制"。蒋经国虽名为助理,实际  相似文献   

9.
1925年,苏共决定成立孙逸仙大学(即莫斯科中山大学),专收中国学生。国共两党各自推荐了一批学生,蒋经国说服父亲蒋介石以及吴推晖、陈果夫等人,让他到莫斯科学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台北辞世。与父亲蒋介石逝世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悼念相比,他的离世显得相当朴素。  相似文献   

11.
《领导文萃》2007,(8):76-80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的午夜时分,89岁的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应舜仁回忆说,那一天晚上,当他听到楼上传来的宋美龄和蒋经国的哭声,他自己浑身颤抖,无所适从。那时候,应舜仁随侍蒋介石的身边,已将近30年。  相似文献   

12.
吴跃农 《领导文萃》2007,(5):124-128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签订《雅尔塔协定》。按要求.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首要条件是外蒙古的现状须予以维持。于是,蒋介石指令组成中国政府代表团赶苏谈判。蒋经国既是代表团成员,又是蒋介石的私人代表,也赴苏与斯大林会晤。。  相似文献   

13.
晚年不言语不哭泣,望着丈夫和四个孩子的照片发呆—— — 蒋经国 三儿子 蒋孝 勇生 前曾说,他的母亲蒋方良是一个苦命的女人;而蒋方良的长媳蒋徐乃锦在外 界询问蒋 方良屡遭 打击后的心境时,亦曾有过一段令人动容的解说 :“她内心痛苦 到什么程度,那你要再多 40岁才能明白。” 蒋方良是苏联人,是个出身 工人家庭的孤儿。这样的身世背景,摆在如今的环境,并不见得特殊。但把时空推回至那个国共惨烈斗争、冷战延续的时期,蒋介石的家庭却有个苏联媳妇,不难想象,蒋方良“政治不正确”的血液,让她在那个复杂的家庭里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但蒋…  相似文献   

14.
何立波 《领导文萃》2005,(9):119-124
朝鲜战争爆发让蒋介石喜出望外1950年6月25日的清晨,蒋介石和往常一样,洗漱后开始吃早饭。此时,蒋经国匆匆给蒋介石送来一份情报。这份情报并不详细,只是简略说明朝鲜南北发生战争而已。深夜10时,台湾国民党当局驻南朝鲜“大使”邵毓麟给蒋介石发来报告,蒋介石这才较为详细地了解到朝鲜战争的情况。蒋介石对于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期盼,可谓是心情急迫,望穿秋水。而现在,战争的爆发,似乎让他看到了希望。战争爆发当天,正在密苏里休假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接到了国务卿艾奇逊的电话后,震惊不已,匆匆赶回华盛顿。对于蒋介石而言,统治台湾的精神支…  相似文献   

15.
闻一 《领导文萃》2006,(12):106-110
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接见蒋经国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毛泽东不相信蒋介石,蒋介石也不相信毛泽东。”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期间,斯大林尽管承认蒋介石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但他实际上对蒋介石并不信任;当然,他对毛泽东也不信任。斯大林、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斯大林个人的决策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的决策总是以苏联的利益为重,总是从这个立场出发来解决苏联和其他国家、其他共产党的关系,苏联和中国的关系自然也不例外。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49年米高扬秘密出访中国,斯大林、蒋介…  相似文献   

16.
倾听德鲁克     
现代管理学之父从未离开过他的座位,用他那浓郁的奥地利口音缓缓地讲述着古今哲理。不像当今许多管理大师,他并不风趣。但是他是让每个人都驻足聆听的管理学宗师——从杰克·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40年代初期,正值日本侵华的最疯狂时期,蒋介石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之命运》,关于中国过去的"耻辱"与未来"重建"。但他更应该把这本书定名为"我的命运"。他看不出自己的命运与这块他统治了20多年的辽阔、散乱、贫穷的土地的命运有什么区别。蒋介石于1975年因心脏病在流亡地台北病逝,终年88岁。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幻想:中国终将按照他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老班长雷锋,离开我有半个世纪了。如果他还活着,应该是一位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然而,他早已离我而去——他那灿烂的微笑,还有那亲切的湖南口音,仍时常出现在我梦里。这么多年我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雷锋老班长对我的影响。我和他在一起的三年多时光,一起训练、开车、劳动、学习,一起看电影,那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和蒋经国去世后,他们的遗体长期未能入土,而是将浮棺密置在两座象征陵墓的宾馆里,等待移灵别葬。宋美龄晚年、自知来日无多,再三嘱咐子孙辈,要将两蒋的灵柩移回大陆安葬。  相似文献   

20.
以蒋纬国为代表的蒋氏家族于1996年7月中突然向国民党“中央”提出,要将其父其兄——蒋介石、蒋经国的灵柩移回大陆永久安葬。为此,蒋纬国申请“筹组奉安委员会”,研拟移灵事宜。消息传出,震撼了台湾政坛,引起了一场“蒋氏父子移灵”的轩然大波。蒋氏亡灵,“奉安”落土,顿时成为海峡两岸颇为注目的事件。蒋纬国为何在今天会有此等举措?蒋氏父子亡灵今安在?移灵故土,几时为安?等等,都是海内外为之引颈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