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子兵法》以"诡道"一语而标新立异,独立于世。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诡道"即诡诈之道,《孙子兵法》就是一部孙子教人诡诈之道的书,这种认识失之于偏颇。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无日不战,战场上临阵倒戈的事情也常有发生,因此,培养老实的将帅是各国国君考虑的中心问题。此时产生的《孙子兵法》,就很贴合这种需要。它提出"将受命于君"、"将者,国之辅也"、  相似文献   

2.
感谢生活     
李乃庆 《决策》2012,(11):95
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里都会有自己的影子,即使在人物形象中找不到,贯穿在作品的灵魂里是掩盖不了的。我说《司马万》里有我的影子。但他毕竟是小说,仅仅是影子而已。2007年初,因为对历史文化有所研究,我从一个做了十年国家级文物单位的管理者被"提拔"到地方志办公室任主任,过去天天忙得焦头烂额,现在一下子清闲起来。因为工作忙,我的小说创作停止了十多年。因为工作闲,又开始了一部早想写而没时间写的书:中国第一部上访题材的长篇小说《无路之路》。2010年8月该书出版了,当月  相似文献   

3.
《边城》是中国现代著名乡土文学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它是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此作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小说讲述了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镇,老船夫的孙女翠翠被船总顺顺的两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而翠翠心属  相似文献   

4.
夏飞 《领导科学》2015,(6):46-47
<正>一、"格"的释义翻阅《康熙字典》,结合论文语境,笔者认为"格"应有以下几种释义。1."格",变革也。(《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考虑人的角度,也要深化,这也是一种改革,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笔者认为,在破格选拔干部问题上,用人者与被用者都必须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5.
李瑞娜 《科学咨询》2023,(10):215-217
鲁迅的作品是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一书的重点内容。作为新文化的先驱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鲁迅的经典著作《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和成熟的标志,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鲁迅的生平和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本文从课程思政的教育视角出发,探讨了鲁迅及其作品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对于赵普,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半部《论语》治天下",认为他是书读得少而精明强干的杰出代表。既然可以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理解为人们对他活学活用、聪明能干的赞美之词,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朝廷内外讥笑  相似文献   

7.
易丽丽 《决策》2012,(4):62-63,97
今年"两会"期间,人保部部长在记者会上面对中外记者表态,继续支持公务员聘任制探索,鼓励先行试点的地方为将来全国推行聘任制公务员提供借鉴.常任制是"铁饭碗",而聘任制被形象地比喻为"瓷饭碗". 一时"聘任制公务员"再次被媒体关注,成为热点话题.乐观派对"瓷饭碗"寄予厚望,认为能打破"官本位",解决"天花板"问题,发挥"鲶鱼效应",畅通退出机制等等;忧虑派呼吁要"破"更要"立",还有悲观派认为聘任制不过是"冷饭热炒",认为早在2006年《公务员法》已规定聘任制,出台6年之久,始终"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相似文献   

8.
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说,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其所谓"大道"者,即"人道","治国安邦"之道.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这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尤其是历史发展规律和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中国传统政治检讨》是对中国政治历史之兴衰更替的一次集中总结和检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9.
<正>中庸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庸之道"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风雨洗礼的富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被一些人曲解的诸如"明哲保身""得过且过""息事宁人"的处世哲学。"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过"和"不及"都不是"道"的体现,可见"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通过"和",才能  相似文献   

10.
<正>《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它仍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战略思想产生着深刻影响,在古今中外的战略学界被奉为圭臬。修道保法思想,更是《孙子兵法》最珍贵的闪光点,是孙子提出的道法规范体系的使用原则。《孙子兵法·计篇》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里的"道、天、地、将、法"五事即孙子提出的道法规范体系。在此基础上,孙子曰:"善用兵者,修道而  相似文献   

11.
戴旭 《领导文萃》2013,(20):48-50
一顶世界最高的"纸军帽",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很认真地扣在了中国自己的头上。在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0)》中,社科院认为中国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七,而中国军力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笔者听到后的第一反应是,中国军力尽管过去一直"被强大",但谁也不敢与美国相提并论;此次中国自己的"权威机构"却突然自封"世界第二",真让人哭笑不得。作战平台中国仍需进口社科院根据军费、军队人数和武器装备三个方面的指标,认为美国军力世界第一,中国第二,俄罗斯第三。这种数学方程代入的评价方式,完全没有体现军力即国力、国力即工业和技术实  相似文献   

12.
刘典 《决策》2012,(12):84-85
《唐律疏议》由两部分组成,当时的立法者创造性的在律条之后附上注疏,使得"疏在律后,律以疏存",这被认为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也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大创举。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水平高低,从颁布的法典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法治情况。因为法典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书面体现,法治的进程与立法水平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背后,必有一套优良的法律制度在支撑运作。中华法系作为世界五大法系  相似文献   

13.
外刊外报     
《领导决策信息》2014,(26):10-10
正中共"打虎灭蝇"呈常态化英国广播公司6月27日万庆良的突然落马,与近来其他著名的反腐调查案不同。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高官陆续被调查、落马,有观点认为,历时一年半的反贪反腐运动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二波打虎灭蝇与前一阶段最明显的差别或许是反腐的"常态化"。中国高尔夫球场"非法却繁荣"美国《彭博商业周刊》6月25日高尔夫球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是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晴雨表,但它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笨拙而艰  相似文献   

14.
<正>据说,人的细胞每七年就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划分为成长、探索、发展、维持和退出五个发展阶段。如同婚姻有"七年之痒",职场也有"七年之痒",而"职场之痒"就出现在职业探索发展阶段。面临"前不见少年情怀,后不见锦绣前程,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职场倦怠期,笔者认为,年轻干部要善于自我调适,正确自我定位,把"七年之痒"变成"七年一跃",从容地迈过"七年之痒"这道坎儿。一、拒绝职场"冷板凳"在职场,顺心顺意者少之又少,即使资历颇深、处事老到者,也无不备感纠结。在职场中,谁都想成为被领导欣赏的爱将,但事实是,许多人都在职场中坐过"冷板凳","享受"过  相似文献   

15.
《洛神赋》是最能代表魏汉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作品之一。它通过对洛神动态美的生动刻画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思想感情,整篇作品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近君子,远小人",既是用人之道也是交友之道,这是齐桓公留给历史的启示。齐桓公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国君,曾称霸于春秋时期,就是这么一位"权无霸",最终竟栽在三个小人手里。宋代大文学家苏洵在《管仲论》中曾叹道:一天没有管仲,那么,三小子就可以弹冠相庆了。苏洵笔下的"三小子"就是齐国国君身边的三个小人:一  相似文献   

17.
谄谀者宜惕     
怀銮 《领导文萃》2013,(15):1-1
<正>人都知溜须拍马的谄谀之风不好。概括起来说,阿谀奉承有三大危害:一是使被谀者听不到真话,看不到实情,见不到真面貌,听到的、看到的全是一片莺歌燕舞,最终偏听则暗,判断失误;二是使被谀者个人的"爱好",成为拍马者的"突破口",渐渐全面沦陷,失去理智;三是谄谀者可能处处受到袒护,变成好人受气、小人得志的局面,把人际关系弄得复杂、紧张,污染风气,败坏作风。谄谀,实际上是一种欺骗。它之所以有市场,根子还在听任甚至享受谄谀者身上。因为喜欢人奉承,就必然有人投其所好。而谄谀者为何要谄谀?原因很简单,是看中其手中的权力,背后的利益。如此,一旦权力退去,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他走上央视《百家讲坛》,揭开明史黑暗而神秘的面纱,将明朝帝王的种种悬疑故事一一破解,观众为之拍案叫绝;2006年,他为一部网络走红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提笔作序,成为掀起"明史热"的第一人,随后他眼中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明史开始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他更是最早提出华人应具有身份认同之观念,警示国人当回顾历史追溯先祖.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坦言,对外传播不仅需要世界读懂中国,更需在行为方式中展现中国人的优秀价值理念,传承其享天下之福的中国天下观.  相似文献   

19.
訾其伦 《领导科学》2012,(23):53-54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十分重视人才,他把人才视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墨子·尚贤上》,下引《墨子》只注篇名),认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亲士》);把推崇、任用贤能之人视为为政之本,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主张"尚贤事能为政"(《尚贤上》).墨子在《尚贤》篇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及管理的策略和举措,在当时的人才思想中可谓独树一帜,对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治理国家有很大的启示,对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的选人标准和原则 1.崇德尚才的选人标准 墨子在选人上坚持崇德尚才相统一的标准.墨子认为,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即包括德行、能力和学问三个方面.三者中,墨子把德行视为首要的、根本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建议统治者"列德而尚贤"(《尚贤上》).在墨子看来,其一,人才应该德行敦厚,怀兼爱之心,行仁义之事,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  相似文献   

20.
<正>近一年多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一方面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无数"苍蝇老虎"纷纷折戟落马;另一方面从严从细地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从公共权力的运用到个人的食用住行,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权力被陆续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在此厉治背景之下,一些领导干部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个别领导干部选择了"官而不为"——消极对抗者有之,耍滑避事者有之,明哲保身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