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占奇 《领导文萃》2014,(12):39-40
<正>一刘备建蜀后,经常举行宴会。有次宴会上,刘备忽然发现诸葛亮脸上有愁容。刘备便问诸葛亮:"我听说过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想这大概是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经常忧愁吧。在我们蜀国,最能称得上君子的应该是丞相你了,照理说君子不该忧愁的,可丞相为什么忧愁呢?"诸葛亮听到问话站了起来,他说:"我们蜀国刚成立不久,制度法律等各方面还不太健全;国家尚不富裕,百姓还不富足。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建国是天大的喜事,陛下的心情我能理解,  相似文献   

2.
正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处于蜀国的帅位。他更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国尽忠,想以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朝廷中的大事小事他都竭尽全力,经常到半夜三更还在挑灯批阅公文。主簿杨颙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他看到诸葛亮太操劳、太辛苦,就劝道:"治理国家需要层层负责,不能把太多的事情扛到自己的肩上。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有个财主治家有方,给奴仆派活井然有序——男人耕田种地,女人洗菜烧饭,狗留在家里看门,鸡主管报时,牛出力耕地,马奔驰在长途。各尽  相似文献   

3.
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此外还是一位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葛亮辅佐刘备争霸天下,审时度势,纵横捭阖,以卓绝的智慧推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蜀国建立后,他成为蜀汉丞相,终其一生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智者和忠臣的经典代表,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历  相似文献   

4.
权力欲望,难以抗拒;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昔日,诸葛亮隆中一对,使得玄德公慨然叹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随后火烧博望坡,联吴抗曹魏,诡辩保荆州,为颠沛流离的刘备集团积蓄了雄厚的实力。然而在此之后诸葛亮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进巴蜀,庞统为谋,出兵汉中,法正在侧,而诸葛亮也只能在刘备贸然伐吴的意气用事面前无奈的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足可见诸葛亮已然失去了刘备昔  相似文献   

5.
从管理学角度看,魏蜀吴三国都不是赢家,蜀国、吴国被兼并,魏国则是职业经理人夺了股东的权。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曹操用人诈而多疑,借黄祖之手杀祢衡,足见其诈,杀杨修则显示了喜欢弄权的帝王心术。他最大的毛病,是该防的人没有防住,后来还是让司马氏夺了权——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没有防住司马氏。看上去,刘备最厚道,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关、张、赵情深义重。罗贯中无疑对刘备多有偏爱。诸葛之智,关羽之义,赵云之忠都写得浓墨重彩,可还是让人感觉蜀国的风气不正。比如,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几乎把管理权都交给了这…  相似文献   

6.
<正>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素以高瞻远瞩、指挥若定,忠君报国、鞠躬尽瘁,公正无私、品德高尚而著称,又因智谋超群被人们誉为"智圣"。世传他未出茅庐,即定三分天下;及之出世,初烧博望坡,再烧新野城,烧得曹军焦头烂额;曹操大兵压境,刘备危若累卵,诸葛亮则独身过江,说孙权、激周瑜、舌战群儒,终成孙刘联盟。他晓天文、知地理、懂阵法,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借"东风、烧赤壁、大破曹军;妙取荆州后,气公瑾、夺西川、占汉中,终成三国鼎足之势。蜀国遭挫后,面对强敌五十万大军,他足不出户,兵不血刃,退却五路兵马;  相似文献   

7.
张程 《领导文萃》2012,(10):37-39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46岁了,顶着"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的头衔,一事无成。那年初冬,刘备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隆中乡间。这一次他拜访的是一位足足比自己小20岁的年轻人。他的事业出现转机。那个年轻人叫诸葛亮。刘备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求见只有26岁、名不见经传的"一介布衣"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才华出众?  相似文献   

8.
正诸葛亮的知人善任一向为诸多王朝统治者所称道,随着学界对诸葛亮研究的深入,论述诸葛亮用人失误的文章越来越多。在此笔者对诸葛亮用人的偏执之失进行一些客观的探讨。一、根本原则——兴复汉室,坚定北伐诸葛亮是一位有志向、不偏安的丞相,曾言"才需学也,学需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志之远"或许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出将入相、辅佐君主成就霸业。诸葛亮27岁初出茅庐后的第一件大功是成功劝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随后刘备入川是庞统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一场戏多少年来脍炙人口。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坐而待价,成为尊重人才的典范。不过,三顾茅庐其实是刘备与诸葛亮两位智者相互试探、了解的较量结果,这也许是粗心的读者想不到的。 就《三国演义》的情节安排看,刘备迫切需要一位军师。他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勇将,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三国史上,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以致蜀国后期缺乏人才从而败亡的论点,已为很多人所接受。反观魏国后期,则是人才济济,这无疑与作为魏国后期中流砥柱的司马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司马懿是一名"教练型领导",他善于培养人才,尤其善于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相似文献   

11.
即便是诸葛亮,同样未在刘备面前极力提携赵云。当庞统嫌官小而抱怨时,诸葛亮马上向刘备反映,刘备立刻将其升官。但赵云则从无埋怨时,诸葛亮也从不主动进言提携。这位名将直到70岁时仍得自告奋勇,请求随诸葛亮出祁山北伐,  相似文献   

12.
徐焰 《领导文萃》2012,(18):37-38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人们提到诸葛亮,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过若正视历史,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刘备把军队分散在四川和荆州,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这正是致败之  相似文献   

13.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其谋划的整体战略构想。当诸葛亮在隆中草堂面见三顾草庐的刘备,从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出发,为刘备量身定做的战略构想和实施要点和盘托出,这就是诸葛亮为帮助刘备建功立业的《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思想与我们现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基本一致,研究《隆中对》对现在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有刘备为得诸葛亮而三顾茅庐,当今著名跨国集团的招人、用人之道似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5.
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那时只有二十六岁,要比刘备小二十岁。诸葛亮对刘备的贡献是尽人皆知,在此不必细述。陈寿把诸葛亮列于和管仲、萧何平等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得体,因为他们都是良相而非良将。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的贡献似乎都是在外交内政方面,至于用兵作战,刘备常自有主张,并不一定尊重他的意见,甚至于也不征询他的意见。“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先生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由此可见陈寿将其与萧何相比,实在是很恰当。刘备反而比较尊重法正的意见,《先主传》上说,他以诸葛亮为股肱,法…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期引人注目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自受命以来,火烧博望,东联孙权、据有荆州、攻占益州、夺取汉中、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为三国鼎立的战略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兵微将寡的刘备也能够建号立国,偏安于一方。纵观诸葛亮的卓越建树,我们不难发现,在其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对于人才的管理成为他取得政治成就、军事功绩的—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同时,由于他本身具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特色,又严重地削弱了其管理绩效,影响了蜀国的存续时间。  相似文献   

17.
正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蜀汉无大将"时,有着"一颗红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锋吗?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在蜀汉的  相似文献   

18.
赵玉平 《领导文萃》2012,(17):103-105
刘备和庞统商量取西川的事情,诸葛亮没有参加,他采取回避的态度。刘备把诸葛亮请来,问他对取西川怎么说,他说:"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别人说的是进取的事情,孔明先生说的是看家的事情。刘备说:"正好,我带庞统、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你带人看家吧。"孔明欣然应允。孔明主动要求看家,不光是从军事出发的战略眼光,更是从人事出发的人才策略。这就叫做分槽喂马。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关于"三顾茅庐"的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是易中天先生依据《三国志》《魏略》《九州春秋》等史书记载所推测的"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的说法,抑或是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里关于"三顾茅庐"的详尽描述,都肯定"三顾茅庐"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三顾茅庐"已被人们定义为重用人才、礼贤下士的千古经典。但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为了赢得领导者信任而进行的政治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刘备为了凸显领导艺术、集聚人才而精心准备的一场大戏。二者的博弈,才是"三顾茅庐"背后的真相。下面,笔者逐一分析之。  相似文献   

20.
柏池 《领导文萃》2006,(7):92-94
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上也常把一些聪明的人取个外号叫“小诸葛”,可见了他的文稻武略可以说是非同一般,但是,为什么却没有一统天下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因为关羽。据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中所计划,要刘备一统天下,必需先占有荆州,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再攻占西川一带,到时分兵两路夹击,一路从荆州一路从西川,可以说是当时统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当时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江东被孙权占有,而刘备还没根据地,可图取的就只有荆州刘表和西川刘章、东川张鲁。最终诸葛亮把这些地方都帮刘备占领了,可以说已经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