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都市的畸形繁荣,都市文学逐渐兴起。现代都市作家一方面被都市文明所代表的现代性而吸引,另一方面又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具有“异质性”的都市文明,尤其是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往往呈现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学都迥异的特质,一些极具都市文化特性的异化主题、漂泊主题、性爱主题等,在小说的表达上,都带有明显的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纠缠的痕迹。正是在这种纠缠与挣扎中,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都市文学的主题表达,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个商业都会,在20世纪20—30年代,其都市文化已达到近代中国的高峰。在上海都市文化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商业化,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企业化,广告业的发达,文化商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小说:模式及其沉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小说:模式及其沉浮张法自1902年的小说界革命始,中国小说就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相关联,中国文化在特殊境遇下的现代化进程是与两大因素:现代都市和现代革命,三种人物:革命家,学院知识分子和都市文化人,最为相关。这两大因素、三种人物又因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都市气息,整个国家就好象支架在都市之上。发达的都市交通设施,都市的人文气氛和人性化,以及都市文化的开放性结构,充分显示了日本都市现代化的高层次、高水平发展程度。同时,日本都市人的紧张和无奈,都市人的多重人格与“另类”,又为当今现代化都市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沉重的思考课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诗在走向都市化过程中。都市文化成为影响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不断消解了古典诗意的同时,建立了全新的话语系统和诗意结构。从20世纪中国新诗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诗人面对都市所进行的新诗现代化探索,以及对于都市文化的复杂情感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学与都市文化的关系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难题。由于都市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尴尬位置,致使现代文学中的都市身影如吹皱的池水中的倒影,模糊且变形。从资料看,新诗的现代主义与都市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现代主义诗歌丰富了相当薄弱的都市文化的表现领域。然而新诗的现代主义和“都市文明”曾经都遭受过蔑视,因此新诗的现代主义与都市文化的密切关系至今仍很少被人注意。发掘这份文学资料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阳明学在中国兴起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传到日本,在17-18世纪时以其简易直截而为日本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所接受,并与日本的社会历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思想,发挥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功用,其成因主要是由中国向日本传播的过程中,因社会历史背景及民族文化性格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大都会,在20世纪20-30年代,其都市文化已达到近代中国的高峰.它呈现出三个重要特征商业化、多元化、大众化.商业化是上海都市文化中最富个性、最具典型意义,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时代,都市研究已发展为一个世界学界的热潮,很多综合性的学科都汇集到都市研究上,如空间研究,感知研究,城市设计,街景研究,广告创意……中国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都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都市产生的问题也在方方面面呈现出来。而最能代表中国都市在全球化/消费社会浪潮中的新景观的,就是步行街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出现。步行街的内涵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体现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它怎样地建构了中国都市的新情调和怎样地不知不觉培养了中国人对于都市的新感受,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选取了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和俄罗斯莫斯科阿尔巴特街作为读解对象,同时选一篇对长安街的分析作为一个解读对照。以期对推进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市中步行街的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时代,都市研究已发展为一个世界学界的热潮,很多综合性的学科都汇集到都市研究上,如空间研究,感知研究,城市设计,街景研究,广告创意……中国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都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都市产生的问题也在方方面面呈现出来。而最能代表中国都市在全球化/消费社会浪潮中的新景观的,就是步行街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出现。步行街的内涵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体现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它怎样地建构了中国都市的新情调和怎样地不知不觉培养了中国人对于都市的新感受,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选取了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和俄罗斯莫斯科阿尔巴特街作为读解对象,同时选一篇对长安街的分析作为一个解读对照。以期对推进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市中步行街的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楚国历史文化与南方都市》的续篇。初篇(载于本刊1993年第3期)曾对楚国历史文化与中国南方都市上海、南京、广州、武汉、长沙之问的关系作了系统考察。如果说,初篇探索的都市地处中国中南和东南,那么,续篇所研讨的都市则位于中国西南了。本文通过对楚国历史文化与中国西南都市重庆、贵阳、昆明、桂林之间关系的系统考察,不难获得这样一个信息:尽管这些都市同楚国历史文化的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和差异,但是,它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即不仅在其形成、初生时期已深深地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而且在后世中国南方尤其是西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有力地推进了中国上古文化乃至世界上古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时代,都市研究已发展为一个世界学界的热潮,很多综合性的学科都汇集到都市研究上,如空间研究,感知研究,城市设计,街景研究,广告创意……中国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都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都市产生的问题也在方方面面呈现出来。而最能代表中国都市在全球化/消费社会浪潮中的新景观的,就是步行街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出现。步行街的内涵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体现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它怎样地建构了中国都市的新情调和怎样地不知不觉培养了中国人对于都市的新感受,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选取了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和俄罗斯莫斯科阿尔巴特街作为读解对象,同时选一篇对长安街的分析作为一个解读对照。以期对推进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市中步行街的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城乡的文化差异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环境的影响、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近代乡村文化的都市迁移造成了都市文化的繁荣与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形成了近代中国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楚国历史文化与南方都市》的续篇.初篇(载于本刊1993年第3期)曾对楚国历史文化与中国南方都市上海、南京、广州、武汉、长沙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考察.如果说,初篇探索的都市地处中国中南和东南,那么,续篇所研讨的都市则位于中国西南了.本文通过对楚国历史文化与中国西南都市重庆、贵阳、昆明、桂林之间关系的系统考察,不难获得这样一个信息:尽管这些都市同楚国历史文化的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和差异,但是,它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即不仅在其形成、初生时期已深深地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而且在后世中国南方尤其是西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有力地推进了中国上古文化乃至世界上古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傅建安《20世纪都市女性形象与都市文化》一书,基于女权与男权博弈的文化背景,深入探索了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形象生发的逻辑起点问题,清晰勾勒出都市文化形塑下20世纪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自我建构的历史轨迹,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小说中充满了暴力想象,表现为语言暴力、暴力本性、暴力崇拜、暴力自虐等方面,但其根源却非日本,而是传统的侠-士文化精神与都市情绪的非理性发泄,与左翼文学出于政治理性的革命想象有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通过比较中日传统政治文化,来分析中日政治文化结构性差异的历史学论文。论文从三个角度讨论这些结构性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上篇《皇权与革命》从儒家“汤武革命”的理论说起,以历史上中国不断“改朝换代”与日本所谓“万世一系”,来分析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上的差异,政治伦理中绝对性与相对性的不同,以及政治变革的路径究竟只能依赖改朝换代的“革命”还是可以依赖“维新”;在中篇《郡县与封建》里,则指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国家与地方关系上的差异,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国国家权力,借助郡县制、由科举提供的官僚制度,如毛细管全面管控地方,但日本尽管也有“公家”与“武家”,古代日本也曾试图建立律令制国家,但地方上却始终有着类似诸侯的强大势力,那么,这种国家结构的差异在中日走向近代过程中,导致了什么样的命运差异;在下篇《王权与神佛》中,则借用两国历史上的宗教资料,讨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政教关系上的差异,指出中国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只能是“方外”,而日本宗教则在历史中形成势力极大的“寺家”,并且对政治影响极大,从这一点继续延伸,文章进一步讨论走向近代过程中,这种有差异的政教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周作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的大量有关日本研究的文章,分析周作人对作为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化的日本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日本文化是一种与中国文化有密切渊源关系和独立的民族文化,日本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中国文化,日本与中国具有文化上的平等地位,这个认识在周作人是明确不疑的。这是周作人的日本文化观,而这个日本文化观正是他的整个世界文化观的一个投影。“周作人强调在尊重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一个基本思想。正是在这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的支配下,他坚持自己的日本研究的提倡,并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种种危机:流行疾病、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各种现代化危机的产生,在20世纪后期引发了遍及世 界的“文化寻根”热。作为邻国的日本在中国的文化寻根进入了新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提出“日本 人的发源地在云南”的假说。随后,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彝族说”为其中关注的焦点。日本的文化寻根原本是为“日本 人论”寻找源流,在此背景下,出现诸多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 较研究为中心进行特征分析,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传统文本,通过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将是未来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中国作家在接受其影响的同时,表现出一种与日本不同的选择性。其一,两者所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内涵不同。其二,两者所体现的颓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日文化的差异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现实是产生这种变异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