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六祖坛经》中的无念为宗、定慧不二、明心见性的禅宗思想展示了六祖惠能净心、开慧、顿悟的禅学修证观。它与现代和谐社会理论中人自我心灵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观点会通。如果在宣传和谐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中,能切入六祖惠能思想,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净化社会环境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徐会利 《理论界》2022,(9):30-37
庄子与南宗禅在心性修行的思想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是庄子强调要抛弃各种俗念和外在事物的束缚,通过“心斋”“坐忘”等修行方式回归人本真的质朴状态,抛弃对待之心,领悟“万物齐一”的真谛。这与南宗禅主张明悟自身本来具有的清净佛性,按真如起心动念的禅法具有思想上的契合性,都遵循“本—失—返”的路径。二是庄子追求“吾丧我”的境界,在对待知识方面主张“离形去知”,而南宗禅修行的无念法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要求修行者“于念而不起念”,在重“无”的思想倾向方面,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三是庄子追求的“道”和南宗禅追求的佛法,都属于不执着于两端的“不二之法”,都认为修行的关键是人的内心,都重视心性之修。  相似文献   

3.
惠能的禅把人们对于佛祖的崇拜转向对自身的崇拜,他认为自性本净,自性与佛性合而为一.《坛经》通过论证自性本净,人心“思量自化”给我们阐述了自性与佛性相即相离的关系,通过“思量”自化,消解了认识对象和自我的对立状态,体现了佛教在解决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圆融无碍的态度及处事方式.而无住、无念、无相是思量自化的落实和顿悟成佛的修持法门,是对大乘佛教空宗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坛经》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无 念为宗的思维观。并从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相互关 系,对现代社会和人生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坛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6.
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虽然没有使用过“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在他丰富的思想理论中很多论述都涉及到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问题。他在“民主法制”、“公平平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社会安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追求中所折射出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儒道会通与陶渊明的思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他所资用的思想资料就是魏晋玄学。在援儒入道、儒道会通的思想背景中,陶渊明形成了以道学为体、以儒学为用、以自然为本、以本统末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可先行作出行政处罚,并不违反"一事不二罚"、"刑事优先"原则;行政证据同样具有刑事诉讼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基本属性,经公安机关调取后,应当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使用.在现行的立法框架下,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实行检察监督,缺乏明确的宪法和法律依据,应该修改<检察院组织法>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9.
麦格雷戈的X-Y理论与儒家思想有极大的相似处.在人性论上,双方都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相互依存.在管理方式上,双方都注重管理者引导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双方在自我完善的基础、管理对象的侧重、管理思维的方式等方面仍旧有一定的区别.两家思想在相似上进行会通,在区别上可以互补,从而对建构中国管理模式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形成一个<论语>学发展的高潮,玄学家们通过以道释儒的方式创造性地诠释<论语>,建构了一种玄学化的内圣之道.这一圣人之道在价值取向上认为自然高于名教,在本体论上以无为宗,在方法论上倡导"体无"、"明道",从而丰富了<论语>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品格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论述,从“矛盾分析方法”、“社会有机体理论”和“共产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作了整理和分析,得出社会和谐是“有差别的对立统一”、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主体的培育和重塑,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的全面性是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等结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包括社会和谐的价值理想;阶级斗争理论和对阶级社会阶级对立不和谐现象的批判;对资本奴役劳动这个当代社会最大不和谐现象的分析批判;对人与物关系种种不和谐现象的批判;追求人与规律、必然与自由关系的和谐等。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当代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对商品、市场、资本努力用其利而避其弊,从而为符合马克思理想的和谐社会到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莫诗浦 《学术论坛》2006,4(7):47-51
文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源头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传统“和”文化是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精神文化基础,西方关于“和谐”的哲学思想是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理论借鉴,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思想,而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4.
袁杰 《东岳论丛》2020,(2):183-190
先前的思想家们之所以未能正确解决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是一味痴迷于在虚幻的太空中构建"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些理论体系脱离了现实生活实践的坚实支撑和正确引领,必然凌空蹈虚乃至走向神秘主义,最终滑向了无限夸大意识能动性或完全无视意识能动性两个错误极端,这也是分别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的总根源。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一方面决定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一切理论由以产生的真正源头,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裁决任何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只能以现实生活实践为唯一尺度。通过对理论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深入揭示,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现实生活理论,实现了真理标准问题与现实生活理论的融会贯通,既以现实生活的实践本质最大限度地确保了马克思现实生活理论的科学性,又使马克思现实生活理论在指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永恒生命力,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公有制为主体”为和谐社会构建确立了正确方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为和谐社会构建注入了不竭活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制度保障。解读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标龙 《船山学刊》2008,(1):197-199
我国传统的“无诉”法律思想反映了古代统治阶级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们重视道德教化以预防纠纷、重视调解以解决纠纷。另一方面,统治阶级轻视法律和诉讼,把诉讼与和谐社会对立起来。法律在化解社会纠纷,实现社会公正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法制建设,充分发挥诉讼在解决社会纠纷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诠释"现代人应当过什么样的道德生活"时,单一的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都难以具有完满的解释力。寻求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的会通是道德哲学时代化的需要,是道德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理解的需要,也是克服现代性伦理危机的理论回应。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对两者之间的会通提出必要性,而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内在融贯与一致性又使得两者之间的会通成为可能。社会之于道德具有背景性的意义,道德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从根本意义上说,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内在融通性的合理依据在于人是社会性与道德性的双重存在,同时现代学科融合与知识联姻,使得会通成为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理论发展的必然延伸。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会通需要以唯物史观作为基本的方法论、以转型时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为中心、以建构伦理共同体为终极议题,同时需要关注道德参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这对古老范畴的独到理解,王夫之从本体论与方法论角度进一步发挥了"体用不二"的重要命题,并以此为方法,在本体论、社会历史观和认识论方面展开了一些新的研究探索,不仅丰富了体用范畴的哲学内涵,而且开创了传统哲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建设中对传统"无讼"思想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是贯穿中国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一个永恒理想。古人为实现“无讼”的社会理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总结出一些有效途径。传统的“无讼”思想尽管有其明显的弊端,但是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看,今天仍有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传统“无讼”思想,汲取其精华,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行贿罪的保护法益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本罪的构成要件要求行为人具有以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或便利的犯罪意思,这是区分此罪与彼罪以及罪与非罪的关键因素。应从二元行为无价值的观点出发,探讨犯罪意思作为一种主观的违法要素在犯罪论中的地位和价值,即特定的犯罪意思应当在犯罪目的和故意之外限制解释构成要件,发挥补充定罪的功能,应当完善行贿犯罪的相关立法,使犯罪意思理论和司法实践相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