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小说作者与隐含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斯等学者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有否定作者介入小说的倾向。事实上,真实作者是小说中的客观存在,是在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交流中具有主宰意义的因素,因此,不能用隐含作者取代、否定真实的作者。  相似文献   

2.
金庸小说一直被认为是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历来有雅俗共赏之好评。其雅俗共赏的原因之一在于金庸小说一以贯之的和谐精神。这种和谐精神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金庸小说将人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相融合;金庸小说在借鉴传统武侠小说复仇模式的基础上,对传统武侠小说中的复仇主题给予了否定,着重挖掘复杂而真实的人性;金庸小说挣脱了狭隘的民族观念的...  相似文献   

3.
李伯元小说及鲁迅对之的经典评说至今仍被误读,对李氏小说精神的探询是对其小说本质的认知.李氏小说书写为其报刊实践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写作的特性.李氏小说既受市场规约,也受创作主体规约,表现出书写者的"游戏态度".李氏小说书写的"游戏态度"内涵复杂,具有浅性叙事、精神隐痛、戏谑风格等叙述要素,而其"游戏笔墨"也透显庄重的民族叙事特性.  相似文献   

4.
弈即围棋,是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游戏形式,在唐人小说中有许多与弈及对弈有关的描写,构成了小说中一类独特的意象类型。检视唐人小说中的对弈意象,不难发现,唐人小说中的弈与对弈意象,在小说的情节建构与人物塑造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独特的小说修辞功能,亦折射出独特的人文意蕴,不仅可见诸多的唐人对弈尚趣,亦可见其时鲜活的人情世态。  相似文献   

5.
从平行研究视角出发,中国先锋小说在接受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影响下产生明显变异,具体表现为:存在主义文学和现实政治密切相关,持"介入观",是置身于真实中的虚构。先锋小说远离现实政治,从虚构中假想真实,"边缘性"特征突出;存在主义文学更多的是在"荒诞"中体现悲剧精神和人道情怀,先锋小说是通过"悲剧"来体现荒诞意识和死亡意识;存在主义文学因与现实的亲缘性关系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对话性特征,影响"跨世纪"。中国先锋小说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个人性、独白性特征明显,只有"阶段性"影响,文学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他的散文化小说比较接近当今流行的"非虚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小说的背景都在家乡等作者居住过的地方,表达的感情大都是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文章淡淡忆儿时"的真实感和与现实的疏离感,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独特魅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个既在潮流之中又在潮流之外的独特存在。评论者在谈到当代小说的“游戏”性质时,主要始于“现代派”、“先锋文学”,而忽略了汪曾祺的小说。笔者试图从游戏姿态、游戏心理、游戏手段和游戏取向四个方面分析,表明汪曾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进行了结合小说与游戏的最初尝试。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海岩的小说具备了鲜明的三个特点:小说故事性强,细节描写恰到好处;小说故事中的悲剧感情为当代人提供感情消费,思想内容直指人性;小说写作的目的性和商业性很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情况下,海岩的小说纯真美好,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回味。  相似文献   

10.
晚清现代小说观念的萌动,晚于侠义公案小说潮,二者间的精神向度与价值选择存在着文化时差。“小说界革命”时期的“新小说”观念则直接促生了“新小说”潮,二者间相互声援,共同推动着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与创作由古典向现代转型。晚清“小说游戏”观念及其“鸳鸯蝴蝶派”小说潮,在近现代启蒙主义思潮的两个高峰间,形成民间通俗文化的蓬勃景观,尴尬地成为“五四”新文学的制衡对象与起点。  相似文献   

11.
由于对科学理性的极力崇拜和对西方写实主义的片面追求,"五四"写实主义小说的想象力曾一度处在现实真实、科学常识和现实意图的束缚之下。传统小说的神秘想象瞬间绝踪灭迹;西方现代派的非理性想象也失去了被理解的土壤。想象力被小心翼翼地局限在合科学性、合现实真实性的狭小范围之内。再现性想象成了作家们创作的主要途径。一般说来,缺乏自由想象的小说也是缺乏真正的表现力的小说。被束缚的想象力最终又影响到了"五四"新小说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和艺术审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残雪早期的先锋派小说在反讽的向度上有力地揭示了宏大话语与现实的错位,从而凸显了个人与群体的交往困境。从1980年代中期的《黄泥街》[1],到1980年代末的《突围表演》[2],到1990年代初的《思想汇报》[3],残雪的小说话语始终以主导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观、绝对叙事来处理空洞、错乱的日常事件——《黄泥街》描述了一个意识形态化的社群如何生存于华丽而虚拟的主流话语中,《突围表演》记叙了街坊邻里如何在高尚话语的框架里将现实世界设立成趣味盎然的卑琐现实,《思想汇报》则书写了个人幻想如何以崇高话语虚构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展示了荒诞不经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着眼于时间才有可能把握存在。对于存在的阐释与象征,是现实主义小说的要义。时间作为现实与存在的绵延符号,想像时间,就成为以表现存在为皈依的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方式。环境的时间性,构成了小说形式的姿态。在所有时间的回响中,现实虚无化为存在,时间也因此变质为想像的虚构。鲁迅的小说,几乎都是在追忆的方式下的“当下”展开。他所展开的是一条向后之路,以此引导人们向前。马原等也因叙述圈套的设计,把时间错位和重构,作为对现实主义的对抗因素。小说表象的现实内容,变质为一种自为的时间状态,一种在时间绵延中被重新安置的超现实的存在符号。记忆的保存性被追忆的消解性所代替。这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表现。  相似文献   

14.
罗伯-格里耶从未提出过以物为本的理论,也从未创作过以物为本的小说。"物本主义"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之所以发生和流传,源于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和弥漫于20世纪的文化广告意识。同时,罗伯-格里耶早期的写物理论也存在着把文学的客观真实性推到极端的误区。对于自己的失误,罗伯-格里耶早已察觉并作了修正。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的不是他曾经有过并且已经修正了的失误,而是他从失误中采撷的成功之果。  相似文献   

15.
贺根民 《东方论坛》2008,7(2):56-62
小说观念的名实错位不单是社会积习的无奈追寻,也是文人心态的曲折反映。社会舆论和文人心理同谋共构,杂体文类最终趋向文学小说层面的归依,小说观念亦由此呈现出历时性和共时性交相辉映的文学表征。对待小说观念的演变,我们不应是有意回避,而应当是放宽视野,重视小说本位及其周边环境,正视小说观念的芜杂现实,进而构建现代小说学,沿着小说研究的主体方向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6.
海岩的小说一直致力于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使作品既能有效地传递主流价值观,又能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思潮,适应和引导受众文化消费趣味。海岩的小说由此在文化市场上获得了长期的成功,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海岩小说类型融合的成功经验,不仅对通俗小说创作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对于中国整个商业性文艺作品的创作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塞维其传》是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早期的重要作品,一直为众多评论家和读者所喜爱和关注。论文运用文本细读,考察了《塞维其传》的传主理查德·塞维其的真实原型,具体解读了真实文本背后的虚构元素,比较了 传主与虚构小说和浪漫传奇中主人公的相似之处,论证了叙述者的声音对于表现传记主题的影响,分析了约翰逊如 何利用虚构和现实的融合来表现普遍的人性,更好地实现道德说教。全面地看,《塞维其传》中的虚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人性。  相似文献   

18.
于晓威是有着悲剧意识的当代小说家,其创作一直体现着对人、人生、人的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荒诞”是其小说创作的核心性词语。他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审视中发现了荒诞的普遍性和不可抗拒性,可以说,荒诞既是他创作的起因,也是他探索的结论。对处于荒诞中的人的叙写凸显出生命、生存的价值,也使得小说避免了单纯的悲感而彰显出人生的意义。探索的激情促使他不断将艺术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深处,表现出一个作家清醒的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对历史事件作出文学性解释时实际呈现出模式化特征,历史"天命"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主要的解释模式。历史"天命"思想在创作中将历史发展的"已然性"转换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强调对历史发展结果的无条件认同,在很多时候,它以佛教的"因果循环"形式出现。将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历史结局的主动权完全交给那些拥有"天命"的帝王将相,或者反过来,赋予这些历史活动中的帝王将相以"天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集体性格中的某种奴性和政治冷漠意识。但是一些优秀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又突破了这种历史解释模式,为中国历史小说类型的发展保存了一脉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话本小说序跋在为通俗小说"正名"以及"创作定位"和"创作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理论探索,从而在明清之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统的通俗小说理论体系,并以大量的创作实践充分发展了这一理论,这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